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前些时候走进天津东站,看到有这么一个标语牌: “严禁携带易燃品、爆炸品等危险品进站上车!”这条标语写得好,好就好在它用了一个“等”字,把“易燃品”、“爆炸品”和“危险品”等概念的关系弄清楚了。有些地方的这类标语却把“易燃品”、“爆炸品”、“腐蚀品”这些小概念和“危险品”这个大概念平列在一起,分不清楚逻辑的层次。这样,就可能给旅客造成一种错觉,似乎易燃品、爆炸品、腐蚀品不是“危险品”。当然,有思维能力的人,多  相似文献   

2.
常峥嵘 《法音》2006,(2):24-27
《成唯识论》所表达的唯识思想中有一个“俱时因果”观念。也即是说,《成唯识论》认为因与果是同时存在的,这与常识和其它哲学理论有很大的不同。但本文认为,这种主张有其深刻的哲学理由,它深层次地反思了人的因果和时间意识,告诉我们,不是生灭(或运动)在时间中才可能,反而时间与生灭共同是在对“现在”的“现证”基础上才被假立的;“现在”概念,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所指称的不是时间得以绵延的一个因素,不是相对于过去概念和未来概念的一个概念,而是比过去概念与未来概念更为根本的一个概念,它所指称的是有所显现的那种状况。“现在”即“显…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我们关于概念的定义,一直存在着过窄的毛病。经典作家,包括黑格尔、列宁和毛泽东关于概念的论述,当然是有权威性的生动的,但是应该看到,他们的论述主要是在辩证逻辑的范围而不是在形式逻辑范围中的,他们论述的“概念”基本上属“深刻概念”和“科学概念”。归结起来,可以用这句话来说明“定义过窄”的问题,即: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总和的思维形式。”第一,所谓“客观事物”指何而言?“客观事物”极易与“现实中已客观存在的实体事物”混为一谈。于是那些在现实中尚未和暂未存在的客观事物,如“共产主义社会”之类的概念就不知所归,“飞碟”这类假说概念便不能被视为概念或只能视为“虚概念”(甚至“虚假概念”,“空概念”),“虚概念”的种种问题和争端由此产生(关于虚概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否定概念?逻辑学界有不同的看法。笔者提出一些看法,求教于大家。一、否定概念,其语言形式一定是以否定语素打头。如果“非”、“不”、“无”等字样不表否定,那带有“非”等字样的语词所表达的概念一定不是否定概念.如“非洲”、“不丹”等。二、某个语词即使前面带有表否定的语素,但不一定是否定概念。带否定语素是成为否定概念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或  相似文献   

5.
“虚概念”是曾经困扰我国逻辑学界的一个问题。前辈们关于虚概念的提出无疑是有功绩的。但这一提法本身不尽科学,最好予以废止。一、就其原定义而言,所谓“无外延或外延为零之概念”,不合逻辑、概念理论体系和客观实际本身。如果承认一个概念,竟然可以没有外延,那么还能称为“概念”吗?而在实践中如果承认这种“畸形概念”存在,又会导致把“共产主义社会”这类概念归入“虚概念”范围。如果不承认其存在,那么“共产主义社会”算“实概念”吗?但外延所指在现实中又不存在,虽然“必然存在”,但毕竟尚未存在。如果释为“真实概念”,是完全正确的。在这里“虚概念”究竟与“实概念”还是与“真实概念”相对呢?始终含混不清。  相似文献   

6.
在現代資产阶級的認識論中,最流行的真理概念是实証論的概念。实証論的信徒們仗着援引“經驗事实”、“物理材料”、数学和邏輯学的概念及范疇、認識的“实际”結果等等,使得实証論的認識論在資本主义国家的科学界中受到很大的欢迎。唯心主义哲学的一切認識論的概念(对于新实証論的真理概念,也完全可以这样說),都是随便抽出复杂而矛盾的認識过程的某一方面,將它絕对化,变为不可动搖的教条,而使認識同自然、物質脫离。同时,不同的認識論的概念將認識过程的不同方面絕对化;使这些概念不同于其他唯心主义的概念的  相似文献   

7.
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概念。如果三段论出现了四个概念,就是犯了“四概念错误”。高中语文第二册《演绎推理》篇,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以下简称“误例”): (1)鲁迅著作不是一天能读完的, (2)《一件小事》是鲁迅著作, (3)所以,《一件小事》不是一天能读完的。上面这个三段论中,“鲁迅著作”在前提(1)、(2)里分别表达两个不同的概念:(1)里表示的是鲁迅著作的集合体;(2)里的表述的是一个类。它们字面虽同,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样,这个三段论就出现了四个概念,因而结论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8.
“无限”(infinity)概念是列维纳斯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揭示了他的本体论、伦理学与宗教思想的统一。一、列维纳斯的“无限”概念谈到“无限”概念,就要首先从“存在”(Existence,Being)概念谈起。列维纳斯更愿意使用“有”(there is,Il y a)这个概念来表达“存在”。在他看来,“有”既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据,也是“无”的根据。“有”是一个无人称的概念,如果一定要坚持一种人称形式,那么,它就是“一般的存在”。他写道:“就像无人称形式的第三人称代词一样,它并不是指某个行动的已知的但尚未确定的作者,而是指这个行动本身的特征,它可…  相似文献   

9.
许多人一直把“进化”概念理解成是与质变正相对立的概念,这是不正确的。我认为,“进化”并不是和革命相对立和渐变、量变相等同的一个概念。列宁在《哲学笔记》一书中是这样讲的:“如果一切都发展着,那末一切就都相互转化,因为发展显然不是简单的、普遍的和永恒的生长、增多(或减少)等等。——既然如此,那就首先必须更确切地理解进化,把它看做一切事物的产生和消灭、互相转化。”很清楚,列宁要求人们一定要正确理解进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说的“不A不B”四字格的两个否定词“不”只各自否定后面与之搭配的A或B,而不是互相否定,表达肯定意思的双重否定四字格,如“不是不去”之类,不在本文讨论之列。“不A不B”四字格的逻辑涵义内容丰富,或表达概念,或表达判断,或隐含着逻辑推理,下面略加分析。 1.不A不B=半A半B=半AB这类“不A不B”可当作正概念看。如: 不新不旧=半新半旧=半新旧不中不西=半中半西=半中西不死不活=半死半活=半死活  相似文献   

11.
在欧美各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当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实质上不是唯物主义的;恩格斯的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哲学的“偏离”,与马克思哲学是完全“对立”的“两个体系”等。前几年,这类观点在国内哲学界也有反响。这样,深入开展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比较研究,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内在联系,就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紧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前流行的逻辑教本,在讲解负概念时,通常用“非团员”、“非共产党员”等语词作例证。讲到直接推理的换质法时,也常常出现“他不是非团员”,“他是非共产党员”这样的句型。因为这些语句在日常用语里,不如肯定语句多,且念起来又有点拗口,于是常常被认为脱离生活实际。其实,这是误会。思维虽与语言有密切的联系,但毕竟不是语言。我们要讲清楚思维的逻辑结构,有时就不能不超越“日常用语”的域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89,(6)
五、业力为道德公正律就实用价值和宗教价值而论,这可能是业力论中最重要的一点了。在未讨论此一概念对佛教思想所发生之巨大影响前,让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业力论之最主要和最根本之原则。现姑称之为“同类相应原则”,此原则之核心思想,简单说来即是“如是因生如是果”,或“若是这样,就必会这样”。这就是说,果与因在性质上总是相类似的,有A之因必有A之果。此原则表现在自然界,就  相似文献   

14.
“无”这个概念,有很多意思。因此,要想从中找出真正的“东方之无”,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在这方面,现代禅学家久松真一的论文《“无”的东方性格》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在这篇论文中,他使用了“遮诠”和“表诠”并举的方法。“遮诠”是指那些不属于“东方之无”的“无”;表诠则是从正面描述“东方之无”的一系列性格特征,并以此使人们悟出其中的真谛。  相似文献   

15.
先看例子: 1、我是这么想的,不知道你的意思怎么样? (见1990年第5期《语文知识》53页) 2、我心乱如麻,不知这辈子还能不能解开这些结? (见1990年5月25日《中国妇女报》) 文章的作者把这样的句子都看成是疑问句了,其实,这类句子不是疑问句。说话者虽然对问题不清楚,心中有“疑”,但并没有把问题拿出来向任何人发问,也不是对别人的反问,他们只是在向人们叙述自已有这么个问题,所以这类句子应当是陈述句。  相似文献   

16.
以辩证法的逻辑眼光观之,概念在本质上是理性的、具体的。所谓“抽象概念”和“具体概念”、“知性概念”和“理性概念”的说法,认真追究起来,不是指本性不同的概念,而是对概念的不同理解,或者是在不同逻辑背景中对概念的不同运用方式。人们对概念之所以会有不同的理解,之所以会看到面貌不同的概念,是因为概念本身无论  相似文献   

17.
早在50年代乃至更早,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一些哲学家就曾提出过应当把本体论的物质概念和认识论的物质概念加以区别的论点。东德的施特恩认为:“物质是客观实在,不过这种客观实在的属性、状态、存在形式也是客观实在,然而它们不是物质。”“不应当把物质概念和‘物质的’概念混淆,……例如,运动、空间就客观地现实地存在着,它们是‘物质的’,但不是物质。”波兰的叶·埃尔施坦断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应当有一个反映一切物体的普遍属性的本体论的物质定义,并认为,通过说明物质对运动、空间、时间等的关系就能下这样的定义。苏联的瓦·图加林诺夫也认为,物质概念可分为本体论方面和认识论方  相似文献   

18.
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广州中医药大学(510407)邱鸿钟1.序:“方法并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和概念”(黑格尔)。与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内容相容必须建立一套自己的研究方法,不是这样方不可能确立有别于医学自然科学的独立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中,许多论者都使用着“社会主体”、“群体主体”一类概念,且把社会或群体可以作为主体当作是不言而喻的东西而未加论证。笔者认为这类概念是不能成立的,它们是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相违背的。其理由如下:“社会主体”之类概念之不能成立,首先在于社会或群体缺少作为主体的最基本规定性  相似文献   

20.
在判断中,“(?)P”作为负判断的否定,等值于判断“P”;在概念中,“(?)P”作为负概念的否定,是否也是概念“P”呢?这是我讲授《形式逻辑》的第二个二难。(第一个二难见《逻辑与语言学习》1990年第一期)。因为不管(?)P是P.还是(?)P不是P,都会使人陷入二难的境地。先看(?)P不是P: 在概念中,(?)P若不是P,就会和一些教材的论述相矛盾。苏天辅著《形式逻辑》列出戾换法的公式是:SAP→SEP→PES→PAS→SIP→SOP 在这里,结论“SOP”本来应该是“SOP”,而结论的谓项变成了“P”,显然,苏天辅老师认为,在概念中,“(?)P”就是“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