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代基督教是在19世纪传入中国的,它对中国社会曾经有过一定的贡献;但是我们仍然应该看到,基督教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曾被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利用的事实。20世纪中国基督教最重大的事件,就是在新中国建立后发起的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其中最大功绩就是使基督教割断了同帝国主义的关系,摆脱了外国差会的控制,使一个为帝国主义侵略利用的“洋教”,改变成为中国基督徒独立自主自办的、自治自养自传的基督教,使基督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开辟了在社会主义祖国按三自原则办好教会和推进神学思想建设的道路。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一…  相似文献   

2.
姚志一 《天风》2001,(11):20-21
步入了新世纪的今天,我们基督徒在这历史的重要时刻,面对新的挑战,如何办好中国农村教会(因为我们基督徒80%以上在农村),如何在农村教会开展神学思想建设,使我们的教会进一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们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神圣使命。 从1998年11月全国基督教两会召开的“济南会议”作出了《关于加强神学思想建设的决议》,至今已经快三年了。加强神学思想建设对办好我们中国教会、活跃教会的神  相似文献   

3.
论点摘编     
中国基督教要有自已的神学 3月27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基督教“两会”名誉主席、名誉会长丁光训主教在“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推进小组”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国基督教要健康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神学。中国基督徒应该始终与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这是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1950年9月23日《人民日报》刊载了中国基督徒的一个宣言:《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这是中国基督教历史上划时代的宣言。 宣言的目标,是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立以前的洋教面貌所引发的后果听决定的 在三自中“爱国”两字,体现了中国基督徒强烈的民族感与对新中国的社会责任感,使基督徒与人民融为一体。与此同时亦让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刚刚取得独立的国家的基督徒们,亲  相似文献   

5.
《中国宗教》2022,(4):77-77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是中国基督徒在新中国成立后,为摆脱教会的半殖民地洋教形象,实现“自治、自养、自传”,团结全国基督徒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积极参加国家建设的爱国爱教运动。1950年7月,在吴耀宗倡导下,基督教界发表了《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宣言,简称《三自宣言》,号召基督徒拥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相似文献   

6.
《天风》1997,(2):18-18
中国基督教第六届全国会议热烈拥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中国基督徒是祖国大家庭中的成员,与广大人民休戚相关,我们衷心祝愿祖国繁荣昌盛,盼望我国的精神文明高度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中国化是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生存发展的历史难题、现实挑战和未来抉择。教内外学者对此见仁见智。本文主要从教内人士的观点来尝试论述基督教中国化之途径。实现基督教中国化要从以下七个途径着手,即:坚持爱国爱教,传扬和平福音,融合中国文化,建立中国释经,创建中国神学,重视道德伦理,担当社会责任。基督教中国化不仅是为了中国基督教自身的生存与发展,更好地在中华大地上为基督的福音真理作见证,也是为了更好地投身于祖国的各项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基督徒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两个全国性社会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当代中国基督教的三个面向:基督徒的规模和格局、基督徒的人口及社会分层特征、基督徒的社会心态。分析显示,2010年基督徒占我国成年总人口的比例大致在1.9%至2.2%之间,相对应推算全国基督徒总规模为2568万至2936万人。基督教在我国汉族地区已经成为仅次于佛教的第二大宗教。与佛教徒相比,基督徒的活动更为绵密、组织化程度更高、信众对宗教信仰的重视程度也更高。因此我们认为基督教在我国已经形成“全国存在,局部聚居”的格局。在信徒特征上,基督徒的女性比例很高、年龄结构偏老、居住在农村的信徒相对多。在社会经济地位上,基督徒的个人收入、受教育水平、职业地位不仅低于无信仰群体,也在各宗教中排名最低或几乎最低。尽管如此,基督徒平均的信任度、公平感、幸福感、精神健康程度与无信仰群体没有显著差异,甚至在社会底层,基督徒的社会心态比无信仰群体更积极。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1950年7月28日,以吴耀宗为首的40住基督教领袖,联名发表了《中国基督徒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自称为“三自宣言”)。宣言发表后,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和支持。这一爱国创举为中国基督教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成功的道路。本文回顾了三自不平凡的历程,总结了50年的基本经验。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光辉历程,作为这一伟大运动的亲身参加者和历史见证人,我们深深感到,三自爱国运动不仅是中国基督徒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一项伟大创举,也是中国基督教融入自己的文化和社会,实现自身进步的成功之举和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房赢 《天风》2007,(2):40-41
《天风》在新的一年开设的社会服务一栏,将在每一期刊登出在我国不同地区与基督教有关的社会服务事工。其目的是让我们基督徒进一步了解中国基督教的社会服务事工,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中国基督教爱国爱教的事工。甚愿我们各地的教会和基督徒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都能积极参与到社会服务的事工之中,真正做到如圣经所说:“……不求自己的益处,只求众人的益处,叫他们得救。”(林前10:33)  相似文献   

11.
《天风》1997,(2)
中国基督教第六届全国会议热烈拥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关系跨世纪宏伟蓝图的全面实现,关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中国基督徒是祖国大家庭中的成员,与广大人民休戚相关,我们衷心祝愿祖国繁荣昌盛,盼望我国的精神文明高度发展。  相似文献   

12.
编者的话     
《天风》2003,(3):1-1
当美国攻打伊拉克倒萨行动一触即发时,欧洲教会领袖与普世基督徒正积极努力呼唤和祈祷世界和平。在本期首篇己故的孙彦理主教的“和平,上帝的旨意“一文中他说,上帝的恩赐,是要我们过美好的生活,如同,耶稣降生时天使的歌唱:“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于他所喜悦的人”。 以呼唤和平到人类的安居乐业,中国基督徒与普世基督徒始终关注着自身生存的空间,正如丁主教所说:“中国基督徒敬拜一位爱我们,同情我们,与我们一道遭受苦难,循循善诱的上帝,这个转变是一种真正的释放”。的确“中国基督教必须根植于中国土壤中”,因为“基督徒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基督教若谋求进步与发展就必须与现实相结合,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相适应,以实际行动向本色化、处境化迈步。这种迈步是进步而不是让步,是与整个人类历史前进步伐的结合而不是分离。中国基督教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与时代相吻合、相适应的时代真理,不断地将基督教及其思想处境化,对自身所处环境的体认、参与、调试与重构,才能做到中国教会健康稳步的发展。加强神学思想建设就是相适应的重要举措,其目的就是要将基督教建设成为一个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基督教,一个时代社会认为“美的”基督教。  相似文献   

14.
会议报道     
《天风》1999,(1)
1950年9月23 B,《人民日报》发表了由吴耀宗先生等爱国基督教领袖联名发起的《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即《三自宣言》),号召全国基督徒热爱新中国,割断中国基督教与帝国主义的关系,实现独立自主,自治、自养、自传。它使中国基督教改变了“洋教”的形象,得到了社会和人民  相似文献   

15.
国内新闻     
《天风》2016,(2)
正各地基督教两会消息山西省基督教两会于2015年12月7日至9日,举办第三届神学思想建设讲道交流会,教牧同工紧扣"福音与见证"这一主题,围绕如何担当基督徒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结合福音与社会美德、福音与中国文化、福音与生态文明建设、福音与生命塑造、福音与救赎等分题,从不同视角劝勉大家要发扬基督的博爱精神,发挥基督徒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6.
章妮 《福建宗教》2002,(6):27-29
“惟有在爱里.我才知道自己的名字,知道自己的位置,并且惊喜地发现自身的存在”的作家张晓风.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集作家与基督徒双重身份于一身,是20世纪中国文学作家中绝少的现象。张晓风作为台湾第三化散文创作群体的杰出代表,借助自己的基督教思想.用“腕挟风雷的淋漓健笔”的诗性和神性阐释着生命与生存本体,她用如明矾入井的爱心,“令浊物沉淀,水质复归澄莹”,  相似文献   

17.
《天风》2008,(3):18-18
亲爱的主内弟兄姐妹: 正当举国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的精神,努力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新阶段之际,中国基督教第八次代表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十七大提出的“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使我们深受鼓舞。复兴中华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包括基督徒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目标。为此,我们向全国基督徒发出倡议:  相似文献   

18.
社会福音思想产生于美国基督教神学家对社会问题的反思,逐渐发展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神学思潮,并伴随而生相应的社会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福音思想经由海外传教运动入华,通过演讲布道、会议、文字出版物、基督徒知识分子间讨论等方式在中国基督教界广泛传播开来,推动着许多基督教团体和基督徒参与到社会改良活动中,对基督教在华传播和中国社会改良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吴圣理 《天风》2018,(5):36-37
本文拟从保罗的神学思想来谈谈基督教中国化的圣经和神学依据。保罗把耶稣基督的福音传入外邦世界,使之成为一个普世意义的基督教,这对我们中国的基督徒倡导基督教中国化,有什么启发呢?所谓基督教中国化,就是指基督教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要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应,也就是说,中国的基督教必须与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相适应,必须做到在政治上认同、在社会上适应、在文化上融合。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宗教》2023,(6):19-21
<正>坚持我国基督教中国化方向,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党和政府的殷切期望,更是中国基督教健康传承的必然选择。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督教从1950年代发起三自爱国运动,到1990年代开展神学思想建设,从努力“促成一个为中国人自己所主持的中国教会”到“建设与祖国面貌相称的教会”,再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中国化方向的探索没有止步,推进中国化的实践始终在路上,并在不同时期取得了不同的成就,为在新时代深入推进我国基督教中国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