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黄富峰博士的《德育思维论》已由人民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该书凝结着著者几年精研和苦思的辛劳。该书的主要成果包括:(一)转换了透视德育低效问题的视角,突出了道德思维在德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二)根据道德思维的特殊性要求,重新审视了道德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和要求;(三)拓展和深化了德育研究领域,如详细探讨了道德直觉与道德信仰培养的内在关系,从道德思维的角度研究了道德评价问题,突出了道德语言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等。特别能激起我内心共鸣的是该书关于道德智慧的论述。著者探讨了古今中外关于智慧的观点,认为人的智慧是智…  相似文献   

2.
大学德育路径生活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路径生活化紧密结合学习主体的生活实际,以生活为中心进行道德教育,整合性、主体性与生长性是其重要特征.去生活化是造成当前大学德育低效的主要原因,表现为德育观念上过度理性化,德育对象缺失主体地位,德育过程脱离学习主体的生活以及德育情境脱离社会实际等.回归生活是大学德育走出困境的现实路径,回归生活的内核是回归实践、回归多样、回归应用和回归交往.  相似文献   

3.
理论思维有两个环节,即知性和理性。在整个理论思维活动中,知性思维只是完成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它只能实现单个概念的抽象(第一个抽象),而未能构成系列的概念。尽管这种抽象不无深刻,可总只能表现丰富复杂的对象的某个侧面。“知性是不能掌握美”的,因此,知性思维的结果还不足以产生某种完美的观念形态。所以知性思维有待过渡到理  相似文献   

4.
知性思维的合理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旷三平 《现代哲学》2003,1(3):16-21,26
本文认为,知性思维尽管是一种“呆板”的、“教条”的思维范式,可它在人的认识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存在的范围和根据的。它同辩证思维一样都是人的生存方式和需要的产物,都是人的创造性思维的表现,都是人的认识过程的环节。因此,不能简单地把知性思维与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划上等号。我们既要防止知性思维的不合理越界,即用它来反对、否定,甚至取代辩证思维的意义,也要防止辩证思维的不合理越界,即用它来贬低、消解,甚至取代知性思维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临床“思维惯性”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床“思维惯性”浅析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646000)董文斌在临床实践中,医生的临床思维是随着认识活动的发展而建构起来的,而每一个人的临床思维都有其独特的习惯。由于对特定对象长期研究造成的思维习惯的作用,医生在特定的认识领域中能较快地捕捉问题和解决疑...  相似文献   

6.
论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传统的大学德育模式主要是给予性德育模式和选择性德育模式两种。给予性德育模式是极端功能主义,据此,人的道德是被给定的,道德仅仅由程序产生,具有唯一的合法性。选择性德育模式在激发人的创造性与主动精神方面具有进步性,但仍然是一种极端存在哲学,据此,人自己形成其道德。大学德育生活化模式认为,道德既是被给定的,同时又是自我设定的。德育是一个“理解”和“建构”过程。德育生活化模式要求在德育思想、内容与手段等三个方面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7.
加强研究生德育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生德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研究生德育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着一些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就当前研究生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做些分析 ,为解决这些问题做一点努力。  相似文献   

8.
道德语言是道德思维的主要工具,其在道德思维中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对道德思维主体、道德思维对象、道德思维过程的作用:对主体而言,它提供了道德思维的动力、意义和标准;对对象而言,具有概括与抽象作用;对过程而言,它使概念得以形成,使判断和推理成为可能,并对道德思维的结果进行表述。二是对个体道德思维形成的作用:记忆贮存道德信息,形成特定心理结构,进行导向和定向。三是在道德劝服、道德态度改变和道德价值澄清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屈原的生命精神是个体与社会绝对统一的绝对集体主义,具有"无我"的"准宗教"性。这种"准宗教"性的生命精神具有走向悲剧的必然性,其原因在于他把"知性思维"推上了"形而上学"的极端。这也是屈原不同于儒道之避免悲剧的根本原因。"知性思维"与"辩证思维"一样,也是人类运用自己的理性把握世界及自身的思维方式,是人的"知性理性"的具体展开,是人性被激发起来的一种存在状态。因此,屈原因其知性思维方式而促成的生命悲剧不是浅层次上的生死观问题,而是在人性层面上显示出来的深度悲剧。  相似文献   

10.
在对中外道德教育及文化传统研究的基础上,从德育重视人的内在品质的培养,坚持德育自觉与自愿相结合的原则,注重情理融通,重视情感在个体道德形成及德育中的地位和价值等方面论证了当代德育应在发展人的整体框架下,坚持道德教育内在性的思维取向.  相似文献   

11.
占有化德育与生活化德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占有化德育以占有物质财富的方式从事教与学 ,在德育中人与知识及相关的分数、学历、科研成果的关系是占有者与被占有物的关系。生活化德育要恢复德育的本来面目 ,道德学问本于生活中的做人做事。生活化德育要扬弃占有心态 ,恢复德育敦品励行的人格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在新世纪面临着多方面的冲击,日益多元的价值观吸引着毫无判断力的学生们纷纷效仿。中学的德育成果能否有效地开展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德育的管理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当今中国已经面临严重道德沦丧的挑战,无论是扶摔倒的老人反被冤,还是后来的“小悦悦事件”都向我们敲响了警钟,重新构建道德秩序迫切紧要。中学生作为重要的社会群体,加强德育管理可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为全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13.
浅谈我国道德教育的泛政治化倾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国以来,在我们的道德教育的思维定势中,严重地存在把道德教育问题与政治问题紧密联系起来的现象,使道德教育过分政治化。例如《德育原理》就指出:“德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的“德育”侧重点主要是政治思想教育而不是道德品质的养成。“德育”是“育政”而不是“育德”。  相似文献   

14.
德育良性互动: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新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中效益不佳的原因之一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道德互动不足,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合力凝聚不够。道德教育的良性互动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为此,要充分发挥三大德育领域中的施教和受教双方的“互动”机制,并做到与“三位一体”德育网络整体“联动”的有机结合;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作用,以营造和优化道德互动的舆论环境;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切实有效的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并与整个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人性学说是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启蒙德育学说更是奠基于此。数千年来,中国传统人性论在启蒙德育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性善论作为传统童蒙教育的理论基础,指向人之为人的应当,体现了理想化的道德诉求。探讨中国传统人性论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可利用的道德资源,以及如何吸收传统人性论的精华为当代启蒙德育构建新的人性论基础,对于建立科学的启蒙德育理论和实践模式,对于培养新一代道德公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按照康德的先验哲学,物自身不是认识的对象,通过感性直观被给予我们的不过是杂多表象,由杂多表象而形成知识乃至形成经验所需的“综合”只能是知性的自发性功能.然而,当康德不只一次说通过感性直观一个对象被给予我们,通过知性范畴该对象被思维的时候,感性直观给予我们的对象是什么对象?感性直观所给予的对象与知性范畴所认识的对象如何可能是同一个对象?这就是我所说的“对象之谜”.本文试图从现象学的角度解开这个谜,围绕关于《纯粹理性批判》之范畴演绎的分析,说明知性范畴不仅构成了知识的先天条件,同时也构成了经验对象的先天条件.  相似文献   

17.
本简略概述了高校心理辅导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心理辅导对德育的启示:1、德育应注重教育对象的研究。2、德育教学方法应借鉴心理辅导的原则。3、德育应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相似文献   

18.
陈泽勤 《现代哲学》2000,(4):103-105,64
邓小平在长期的领导工作中,关心教育,重视德育,先后从多角度、多侧面提出了关于德育的观点和意见,形成了富有创见的德育思想。我把邓小平德育思想概括为三个部分:一是“德育地位论”。邓小平认为德育在教育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在整个社会中德育要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二是“德育目标论”。  相似文献   

19.
惯性思维又叫常规思维或顺势思维,决策学中把它称为基本假设思维。这种思维是指行为主体在处理一个问题,看待一件事情,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常常用以往的知识、经历、经验和直觉,不由自主地对问题的原因或结果直接作出条件性的判断,这样的判断在学术上就是所谓的“已知障”,即受到虚假事实的障碍而形成的思维定势。比如,有一幅漫画,画的是公园里有一把长椅子,椅子上坐着一位女士,旁边还有一只狗。一位男士也想坐在椅子上,就问这位女士:“你的狗咬不咬人?”女士说:“不咬。”结果那位男士一坐上去就被狗咬了个一塌糊涂。比如中国成语中有“只知…  相似文献   

20.
《管子》富含深刻的生态德育思想。其生态德育思想是围绕着“道”而展开的,包括“道者,万物之要”、“以道化身”、“事若自然”、“与时变,与俗化”等以“道”为核心的生态德育思想;“公私兼顾”的行政生态德育思想;以“诚信为本”的市场生态德育理念;“反怠倦、忌伐矜”的以自我约束为导向的生态德育思想等等。研究《管子》的生态德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