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知则无能     
人们常说“无知则无能(当然指后天性的能力)”。如果运用逻辑知识来分析一下,就能很清楚地说明“知”与“能”的关系。这一判断实际上指出,知(识)是能(力)的必要条件。所谓必要条件,就是说没有知识不可能有能力,有知识未必有能力,无能力未必无知识,而有能力就一定有与这个能力相适应的知识。有些同志在理解“知”与“能”的关系时所以发生错误,恰恰是由于他们把“知”与“能”  相似文献   

2.
诺贝尔医学奖与“How”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知识”的概念扩大成4个大类:即know-what,知道是什么;know-why,知道为什么;know-how,知道怎样做,即怎样“生产”知识和know-who,知道谁有知识[1]。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主要包含“What”和“Why”,一些专业教材和著作很少或基本不涉及“How”和“Who”,这是传统知识的缺陷,不能适应以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自然辩证法课弥补了传统知识的一些不足,尤其是其科学技术方法论部分突出地系统阐述了如何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即讨论如何生产知识的问题。从…  相似文献   

3.
穆圣时代,有两个人来请教穆圣:“主的使者啊!谁是人类中最有知识的?”穆圣说:“有理智的人。”这两个人又问:“谁是人类中最虔诚的?”穆圣说:“有理智的人。”这两个人又问:“谁是人类中最尊贵的?”穆圣说:“有理智的人。”穆圣在这段“圣训”中回答了三个问题,答案却只是一个,那就是“理智”。的确,有理智的人最知道知识的重要,他们掌握的知识越多,越能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同样,虔诚的信士必定是有理智的人,这等人的信仰是坚定不移的,不会在生活中患得患失,不会盲从于他人。胜不骄,败不馁,经受得起生活的各种考验。一个知识丰富的人、…  相似文献   

4.
学前儿童对“知道”和“会”的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2名3至5岁儿童接受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任务,探查他们在获得新知识前后对自己是否“知道”和 “会”的认知和知识获取方式的认知 。结果显示,有部分学前儿童在不知道或不会的情况下报告自己“知道”或“会”,对自己的判断倾向于作出肯定回答;在学习新知识之后,学前儿童对自己是否“知道”的认识要比是否“会”的认知准确;儿童对陈述性知识的获取方式的认识好于程序性知识,3岁儿童对知识获取方式的认识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5.
人类要生存,就要认识世界。认识有对有错。为了获得正确的知识,人类逐渐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认识的方法,用能够获得正确知识的方法去获得知识,这就是科学。无论在古希腊文还是现在的英文中,“科学”这个词同时也指称“知识”。我国近代使用“科学”之始,不过是指那些分门别类的、被认为是正确的知识。这些知识,有关于自然的,也有关于社会和语言、文学的等等。文学艺术言志抒情,本身不是知识;但是要了解古往今来言志抒情的状况,获得写事状物的技巧,评价作品的优劣得失,这就是进入了知识的领域,进入了科学之门。  相似文献   

6.
论"有文化"     
邓小平对我们的干部和人民提出的“四有”要求中的“有文化”,是指要有文化知识。掌握文化知识是关系革命和建设事业成败的大事。同时 ,“有文化”在“四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当前形势下 ,我们要直面挑战 ,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7.
在创造力大脑机制的探讨中,有一种相当普遍的说法:创造力来自于右脑。有人作了这样的概括:左脑管知识,是“知识司令”;右脑管创造,是“创造司令”。还有人号召,加强右脑开发以“走出‘左脑社会’”。对这些提法,我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古希腊哲学最早将美德与知识相联系,“真”的达到就是“善”的实现,人的合目的性是建立在其合规律性的基础上的,伦理学从此有了独立存在的根据。近代知识论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将获得知识与获得幸福视为同一,知识(理性)是建立伦理的绝对普遍的坚实基础,人的尊严和主体性成为伦理追求的最大价值。20世纪以来,由于科学知识的异化,“知识与人的幸福和命运问题”凸现在当代伦理学面前。为知识找寻一条“应然”的光明之路,不仅是伦理学的理论使命,也是人类自身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9.
《美诺篇》是柏拉图写的一篇苏格拉底对话。最初讨论的问题从“德性是不是可传授的”开始,然后过渡到“德性是什么”。美诺关于德性的若干界定被驳斥之后,提出了关于探究之不可能性的“美诺悖论”。苏格拉底为了应对它而提出了“回忆说”。后续的论证看似陷入矛盾:一方面,如果德性是灵魂中起正确指引作用的东西,那么德性就是知识;另一方面,如果不存在德性的专业教师,那么德性是不可传授的,也就不是知识。不过苏格拉底随后认为行为的正确指引不仅有知识还有真信念,由此他试图论证通常被认为有德性的人可能没有知识而只有真信念,并且以某种方式解释了知识和真信念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现代社会实践的发展,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加快了知识增长的速度,并使知识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地位与作用愈来愈显得重要。在我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进行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号召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把“知识化”作为培养和选拔干部的一个基本条件。可见知识之重要。但是对知识范畴本身,国内理论界的研究还是不够的。知识是个古老的认识论范畴,在哲学史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就是现在,国内外哲学界也有分歧意见。为此,很有必要对它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诸如:知识范畴的科学规定,知识的产生、结构和发展规律,各类知识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渗透,知识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知识同认识论的其他范畴的关系,等等,都是可以研究和讨论的。本期发表的鲍宗豪同志的文章,从知识与真理的关系角度论述了有关知识的一些问题。作者还认为,现代科学知识的增长,对同一现象产生的“科学理论模式”的多重性,“表明的是理论的多元性,而不是客观真理的多元性”,“真理多元论”是“违反辩证唯物主义真理一元论的本质规定的”。我们期望有更多的同志研究知识范畴的一系列理论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也可以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1.
张载论知识,有所谓“闻见小知”、“德性所知”与“诚明所知”。人们一直认为,“德性所知”即“诚明所知”,我觉得,二者是有区别的。 虽然“德性所知”与“诚明所知”均是不萌于见闻的知识,但二者的区别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2.
德性与学问     
中国古哲把“学问道德”、“道德文章”、“学术道德”视为一事,视为“做人”的“第一着”。主张“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凡言诸学,均论及道德。西方也有“知识即道德”、“美德即知识”的历史传统。先师们的“知行合一”(做学问必与做人相结合)主张,细细思来,不能不说是抓住了做人之大道和为学之总纲。学伦理学的人,伦理学研究者一定要有道德,委实不下于科学家要有智力。伦理学研究一旦和人的道德生活相脱离,不仅使人们怀疑其科学性,而且将引起人们“实践精神” 的紊乱、伦理角色的“错位”和道德生活的“颠倒”。因此,从世界观(智慧)的角度,探究  相似文献   

13.
老有所用     
一志 《天风》2001,(9):41
《天风》2001年第5期“教会应当多培养义工”一文,本人有同感。新的世纪,社会在前进,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老龄化的形势也在发展。50岁以上的职工逐渐退休下来,教会中老信徒也随之渐多。健康的中老年信徒老有所学应该学,老而有用应该用。进入“终生学习期”、“越老越要学、越学越有知识”,知识就是力量。 “我所祷告的,就是要你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腓1:9) 中老年弟兄姊妹在神学理论、圣经知识上相对比年轻人缺乏的,以致拦阻了信仰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历史和现实都显示出了科学知识的巨大力量,知识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课题。早在古希腊,哲学问世对就以知识论形态出现,近代哲学家费希特以“知识学”命名其主要哲学著作。但是,科学的知识论并没有真正形成。科学知识本身是有着复杂结构和特殊功能的完整体系。因此,科学知识完全有资格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用以建立一门专门的学科“知识论”或“知识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5.
左银舫 《心理科学》2004,27(2):353-354
本文就中小学教师对于知识和教学的基本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教师们普遍认识到知识是相对的、辩证的和有联系的,认为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地灌输而是帮助学生完成意义的建构。教师在知识观的“机械-辩证”和教学观的“接收-建构”两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追求知识 坚定信仰 追求知识 崇尚科学 追求知识 利人利己 一、追求知识坚定信仰   真主在《古兰经》中说:   “真主将你们中的信道者升级,并将你们中有学问的人们提升若干级,真主是彻知你们的行为的” (58: 11)。   “你说,有知识与无知识的相等吗 ?惟有理智的人能觉悟” (39: 9)。 “真主的仆人中,只有学者敬畏他” (35: 28)。   “在今世是盲人者,在后世仍是盲人,而且更加迷误” (17: 72)。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文明传承的工具。从上述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古兰经》十分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信仰如果以知识…  相似文献   

17.
在哲学领域,我们应该追求道德智慧,还是追求伦理知识,这是一个颇为重要的问题。“智慧”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也可能成为“知识炫耀”的根源。正因为如此,哲学探讨有深刻和浅薄之分,有“小聪明”和“大智慧”之别。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我们可以到西方哲学的源头——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著作中去寻求论据。  相似文献   

18.
孔子有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论,它是孔子思想大厦的一块基石,在历史上开创了注重知识的新学风。孔子的知识论是以知与仁为核心,包括“默识”、“好学”“学而知之”、“学而不思则罔”、“一以贯之”、“温故而知新”、名正言顺、知而力行、知与不知、志于道、知人等十个方面的内容。当前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特点、现在与未来,不能不追溯到孔子的知识论。从现代科学发展的水平以及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评价孔子知识论的价值,主要在于寻求建立有民族特色的新的知识系统。  相似文献   

19.
在哲学领域,我们应该追求道德智慧,还是追求伦理知识,这是一个颇为重要的问题。“智慧”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也可能成为“知识炫耀”的根源。正因为如此,哲学探讨有深刻和浅薄之分,有“小聪明”和“大智慧”之别。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问题,我们可以到西方哲学的源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去寻求论据。  相似文献   

20.
费希特耶拿时期的知识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约翰·哥特利勃·费希特说过: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哲学。他自己就是坚定的、毫不妥协的、酷爱真理的人,无私无畏地为真理而献身的人。“我是真理的献身者;我为它服务;我必须为它承做一切,敢说敢作,忍受痛苦”。这位真理的“献身者”一心为大家讲述真理,而这就是他在达到耶拿以前业已醖酿成熟的知识学。费希特把他的哲学叫做“知识学”。赖因霍尔德试图对康德体系作某些修正,但正如费希特指出的,他的哲学“没有别名”,没有留下明显的印记。重要的是找到名称!“知识学”表现这样一个含义,即康德的不幸在于缺乏严格的、系统的科学性。“知识学”排除这个缺点,它把哲学变成“一切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