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我们的时代是各种人道主义相互对垒的时代。打着人道主义招牌的派别不仅多如牛毛,而且竞争激烈,甚至相互论战。在我们的时代,由于个人的生活问题占着日益重要的地位,政治斗争往往表现为指责对方不讲人道主义或者反对人道主义。但这种指责丝毫不能证明自己是真正的人道主义者,也不能避免自己被别人指责为不讲人道主义。人道主义之所以大受欢迎以及它的种种派别之争无非说明了以下的事实:今天,人的生活遭受到空前的威胁,因此人至少需要听到一些安慰的话语,听到一些祈求人类幸福的话语。因此,谈到人和人的幸福(尤其在宣传中),任  相似文献   

2.
1 语言的模糊性与模糊集合论自然语句中的绝大部分都带有模糊性。例如“人到中年”,究竟多大年龄算是“中年”?它没有一个严格划定的界限。类似这样的语句,如果语言逻辑不能作出恰当的分析,那么语言逻辑的领域就过分地狭小了。语言的模糊性就是指表达式应用了不能严格地划定应用范围的语词而变得模糊不清的现象。但是,模糊性并非就是自然语言的缺点。上一个世纪,数  相似文献   

3.
语言必须符合逻辑。但是有些语言却违反逻辑,而产生极好的修辞效果。这种违背普通逻辑的逆反思维形式及其规律,我们叫它逆反逻辑。逆反逻辑的存在,使普通逻辑不能解释的许多语言现象,都可以得到解释。一、逆反逻辑的普遍规律逆反逻辑的普遍规律性,大量存在于口头  相似文献   

4.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指出,怀疑论用证据是不能被反驳的,其问题无意义。他认为,怀疑论提出了一个不应该提出的问题,其根源在于:语言的逻辑被误解了,把逻辑的陈述当做经验的陈述,以为逻辑的东西外在于主体,可以修正,也可以是错误的。怀疑论之门从此打开。其实逻辑构成了我们述说、疑问、思考的东西。我们可以说真假,但逻辑展现在我们所说中,不能被我们以语言做外在说明。逻辑的问题不能从逻辑以外来回答。怀疑中有不怀疑和不可怀疑的东西,否则怀疑就寸步难行。对此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有深入的分析。怀疑论是语言游戏的一个部…  相似文献   

5.
问句逻辑     
问句逻辑又称问题逻辑,是本世纪四十年代发展起来的现代逻辑的一门分支学科,它利用逻辑演算研究在问句和答案的范围内所产生的各种逻辑问题。长期以来,传统逻辑局限于研究语言形式中的陈述句,却把疑问句排斥在逻辑学之外。传统逻辑认为疑问句没有真假可言,不能表达命题,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只要我们做进一步探索就会发现,问句在一般情况下是与预设和答案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问句的提出和回答赋予问句特定的逻辑值。逻辑学家正是从这种联系入手阐明问句的逻辑性质,处理问句之间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心理学家席莱说过,每个人都极希望获得别人的赞扬,同样,也极为害怕别人的指责和批评,尤其是不公正的、恶意的指责,就像是危险的导火索,它能引起自尊心这座火药库的爆炸,使人自暴自弃,甚至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由于批评,托马斯·哈代永远放弃了小说写作,由于批评,英国诗人汤玛斯·查特登走上了自杀的道路。但是,尽管批评是我们不愿意要的,可我们不能勉强或控制他人来喜欢自己,即使付出了很多的艰辛和汗水,总还会有一些挑剔、苛刻的目光在审视着我们。因此,我们常常为别人无端的批评而痛苦不已,不知如何应对。在这方面,我们不妨学学史密…  相似文献   

7.
1.主旨、特点和结构1·1《逻辑哲学论》的主旨可以归结为两个字:划界。事实上,维特根斯坦本人在序言中就明确宣称:“本书将为思维划定一个界限,或者不如说不是为思维,而是为思想的表达划定一个界限”。这一界限同时也是语言、逻辑和世界的界限。但是,界限(limit)在此是一种隐喻,它不是隔离空间领域的围墙,因为它不是世界、思想、语言和逻辑的组成部分。对此,我们不能采取这样的方法来加以界定:首先选择两个区域,然后确定它们之间的分界线,或者反之。界限甚至不能逻辑地思考和言说,而只能显示:说清楚那些能够说清楚的东西,…  相似文献   

8.
在严格的意义上,任何把握现实的理论,其科学性都要在其现实对象及其本身的“历史的或逻辑的形成过程中加以阐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1册,第17页,以下简称《马恩全集》),所以,关于精神文明发生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对精神文明现象研究的科学深度。本文就精神文明发生学的意义、精神文明发生的机理、过程、规律和特点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了强可能性和弱必然性这两种真势模态的逻辑性质。称一个命题是强可能的,当且仅当它在某个可及的但非现实的可能世界中成立;称一个命题是弱必然的,当且仅当它在所有可及的但非现实的可能世界中都成立。强可能性与弱必然性互为对偶。在表达力上,强可能性算子不同于可能性算子。尽管如此,刻画强可能性和弱必然性的逻辑(简称为强可弱必逻辑)仍然是正规模态逻辑,而且它的极小逻辑在形态上类似于极小正规模态逻辑K。本文主要在形式技术上对强可弱必逻辑作了初步研究:比较了它和模态逻辑以及一阶逻辑在语言表达力上的区别,给出了它的极小和扩张的公理刻画以及必然和弱必然的双模态逻辑的公理刻画。  相似文献   

10.
知识创新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时代 ,知识创新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能不能建构一种知识创新的逻辑 ,更是逻辑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一、非帕斯卡归纳概率逻辑等非经典逻辑对建构知识创新逻辑的意义 逻辑能不能探求新知 ,一直是逻辑学历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为寻找能够恰当反映现实原型的逻辑体系 ,产生了一系列非经典逻辑系统 ,这些逻辑系统应该是知识创新逻辑的主体。2 0世纪 6 0年代以来 ,国外逻辑学的研究方向从经典逻辑逐渐转向非经典逻辑。出现了辛迪卡 (Hintikka)、宁尼鲁托 (Niiniluto)的二维、 K维归纳方法连续统理论。玛丽·赫斯…  相似文献   

11.
指责的作为     
指责从不称许,它只会中伤;指责从不医治,它只会伤害;指责从不解决问题,它只会让问题复杂化;指责从不使人团结,它只会制造分裂;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此说的“完句”是说某个语言片段从语法角度讲是可以独立成句的。副词与完句的关系有三种:①某语言单位从逻辑角度讲已经具备了独立成句的资格,即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但若不加上某个适当的副词,那么这个语言单位从语法角度讲仍然不能合法存在;②某个语言片段从逻辑和结构上都已具备了独立成句的资格,但若给它加上某个副词它便又不能独立成句了;③某个语言片段不论是否加上某个副词,从逻辑  相似文献   

13.
认知逻辑最初是以逻辑的方法来研究哲学的认识论问题。因此,认知逻辑有着很强的哲学背景。哲学家对认知可以说有着悠久且值得骄傲的研究传统。“我们知道什么?”、“什么能够被知?”、“‘知道某件事’的意思究竟是什么?”等问题在哲学中被广泛讨论过。逻辑学家的任务是用逻辑的方法将这些哲学观点刻画出来,使之更加严格化、系统化。这项工作的价值是不容怀疑的。首先,哲学家无法证明其所有的认知观点的一致性。逻辑学家为其提供了严格的证明工具。其次,严格使用逻辑的分析方法可以深入研究这些哲学观点所蕴涵的命题。例如,“我知道我知道……  相似文献   

14.
多重视域中的道德生产力——兼驳"泛生产力论"的观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生产力范畴是学术研究开拓创新的理论逻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现实逻辑之间合力的结晶。它符合马克思的文本,尤其是契合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精神。道德生产力所具有的特殊内核及其要素,决定其在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中的独特地位,而日常意识正由于不具有这些特质而不能纳入精神生产力范畴。因此,强调道德生产力不仅不会引起所谓“泛生产力化”,而且可以带来学术创新和实践指导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关于中国逻辑史的对象和范围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批判过去对中国逻辑史的错误看法中国逻辑史的科学研究工作,现在还急待展开。过去的情形,一般仅限于先秦部分的研究,实际上并没有作到科学系统的整理。某些集中在名墨分合“訾应”问题上的“解故”方法,既不能作成条贯总汇的说明,而曲以西方逻辑解释墨经的论著,更不能表现中国古代逻辑特征。但是作为研究中国逻辑史的参考资料来说,过去的这些论著还是有它一定的作用和意义的。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郭沫若对“名辩思潮的批判”(原文见“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给我们开辟了一条研究“名家”学说的新道路,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它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即自由主义的自由。自由主义抽空自由的现实物质根基,鼓吹静止的、形式优先的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而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质的而非形式的自由,认为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不能在逻辑童话中长成而只能是历史呈现的;实现自由的现实手段只能是以发展为关键词、以生产实践为主的历史活动,而不能依赖"自由意识的进展"或纯粹精神的自我运动。真正的自由要求克服他物、他人和自我心智缺失的三重强制,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是马克思历史哲学反复申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传统观点认为,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这从人类认识过程来看,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种理解没有抓住哲学和具体科学的最本质的区别,也不能解释现代科学发展同哲学的关系。要弄清两者的真实关系,必须严格区分知识、认识和思维的界限。逻辑是思维形式及其规律。认识则是在思维和存在矛盾中的真实运动。至于知识,它既是认识过程的收获物,也  相似文献   

18.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历来备受人们的指责:综观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不管是形而上的要求还是道德主义的指摘,柏拉图要求文艺不仅表达人性而且要表达神性,文艺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对现实的摹写而在于显示灵魂的高贵,美是现实的超越,它超越于现实的表象,超越于肉欲的快感。柏拉图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开创哲学美学,更在于其揭示了:美和艺术是对现实的超越。这点在今天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搞教育工作,搞思想政治工作,都要讲道理。讲道理不能不讲逻辑,缺乏逻辑的“道理”是不能令人信服的。胡耀邦同志指出,现在,我们的说理教育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是缺乏说服力。这是切中时弊的。例如,某报有一篇题为《莫为长发作广告》的评论是这样驳斥留长发论者的:“据说,偏爱长发者还认为,留长发风度优美,蓄长鬓是个人偏爱,无可指责。这一说,笔者不敢苟同。日本影星高仓健,西德球星鲁梅尼柯,他们的头发是短短的,但是他们的出色表演和高超球艺却使观众倾倒。”这里,评论者理应证明“留长发风度不优美或留长发与风度无关”,证明“蓄长鬓不是或不仅是个人偏爱,可以指责”,然而评论  相似文献   

20.
苏峻 《世界哲学》2023,(1):48-56+161
在《形而上学》Θ6的1048b18-35中,亚里士多德区分了运动和现实,认为同一项活动不可能既是运动又是“严格意义的现实”。本文旨在阐明这一区分的内涵。通过考察“观看”这一典型例子,可以发现一项活动是运动还是“严格意义的现实”,取决于我们所采取的视角。从动力的角度来看,所有的现实都是运动;而从形式的角度来看,只有一些运动,因其在形式上具有完备性,而成为“严格意义的现实”。因此,“观看”以及其他许多类似的活动可以同时被称为运动和“严格意义的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