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冰 《美与时代》2005,(4):21-22
意象创构是在抽象思维的指导下,对客观物象进行选择、组接、加工和创造,力求创造出最富有表现力的意象性。  相似文献   

2.
安晓飞 《美与时代》2014,(12):106-106
动画的的展示方式是通过镜头来传递的,而镜头语言方式的表达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动画影片的成功与否,镜头语言的表达方式有很多种,无论是哪一种镜头语言都是从具体的情节和主观的需要来体现的。  相似文献   

3.
导演对于影片主题思想的表达,最终要落实在一个个段落与镜头.对于电影整体的把握在于如何用好每一个镜头,并把它们连接得有趣.不同景别镜头按照某种规律组合排列.形成导演及摄影的视党风格. 电影作为一种电子媒介传播的文化产品,是人为的用现代科技手段制造一种文化幻象,它巨大的信息量和快速的传播速度,在表现生活、塑造人物、传播文化等方面,比文学、戏剧、架上艺术等都要更为直观和快捷.  相似文献   

4.
在各种艺术形式中,象征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动画艺术也毫不例外。动画艺术作为一门特殊的综合性艺术,其象征性就体现在动画作品的一个个镜头之中。在成功的动画作品中,一方面,镜头的象征性不追求单纯的明朗,另一方面,镜头的象征性运用也不故意追求晦涩。它所追求的应该是普通事物背后的唯一的真理,把情调或感性表示出来的,展现作品深层次的艺术效果和更深层次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几组历史镜头:镜头一:2003年9月,新苗小学召开全校家长会,全校近600民工子女的家长到校27%,本地农民家长到校89%.其他家长到校95%。家长会后学校操场满地是烟头,纸屑,口痰,有近半数的家长着背心、短裤、拖鞋到校。  相似文献   

6.
用舌头微笑     
1951年,新闻界和科学界为爱因斯坦庆祝72岁生日,记者们希望爱因斯坦“对着镜头微笑”,然而这位科学巨匠、卓有声望的教授却做了一个“吐舌头”的鬼脸。也许,人们不明白,为什么爱因斯坦要“吐舌头”呢?事实上,他在微笑,只是没有循规蹈矩地翘起嘴角来笑——他是用舌头微笑的。一位记者看到爱因斯坦的这张相片,不禁赞叹道:“百分之百爱因斯坦制造。”是的,爱因斯坦的一生都是这样去破除陈规,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孑然独立的创新空间。  相似文献   

7.
颤抖镜头(Shaky camera)也被称作Queasicam,指的是那些使用肩扛手持拍摄而带来的高度不稳定感镜头。古典好莱坞时代的电影人以高度精致和稳定的画面为美,但"二战"之后的"新浪潮"一代不再重视必不可少的三脚架,他们使用肩扛和手持摄影让画面的质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时过境迁,如今,"颤抖镜头"又以一种人为的方式回归,即使它往往让人感到心神不定甚至天旋地转,但它仍然是这个时代的先锋美学。  相似文献   

8.
偶然看到电视台有一档《挑战模特》的节目,主持人在问现场观众:“哪位小姐衣饰搭配得最差?”在镜头前,看过了太多“哪位最好”、“这位也不错”各种各样的评论,现在要评一位最差的,反倒更吸引我看下去。“是6号!”主持人一声喊。镜头就对准了6号,我看到6号竟然浅浅地一笑,没有表露出丝毫不愉快的神情。在心底就为她暗暗喊了一声好。接着就是主持人毫不客气地评价,有些词儿甚至是刻薄的,令人无地自容。然后又是专家的评点,专家也丝毫没顾及模特的心情,从她的体形、三围、衣饰的搭配、颜色等等,进行了评论。镜头滑过其他参赛的选手,一位分数领…  相似文献   

9.
年轻的品质     
央视焦点访谈,镜头对准了一位普通的北京市民,李淑芬。  相似文献   

10.
教育电视是一种现代化的电化教育手段,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概述如何应用认知规律才能使软体制作取得最优化效果。一、教育电视软件制作中应遵循视感觉的认知规律。关于电视与人眼的视觉心理特性的相关,本文作者已经另文详述了。由于教育电视软件最终是要通过电视来再现图象信息,为此软件制作中必须根据视感觉的认知规律,对图象的大小、色彩、照明、构图、画面组接等每个环节给以恰如其分的处理,这样才能制成具有丰富视觉形象的高质量的软  相似文献   

11.
广告的逻辑     
正我说的是电视广告,因为其中有形象,属"具象"艺术吧,具象就要有严格的形象逻辑。具象广告要有几个形象连接而成,电影叫"镜头",更专业些叫"蒙太奇"。镜头的连接首先是逻辑的连接,于是符合逻辑的连接就使人感到合理而可爱,不合理的连接使人费解和别扭。某花生油的广告久播不衰,使人感到亲切可爱,它由三五个镜头连接而成:一只劳动者的手  相似文献   

12.
电影是一种现代传播媒介,而其中最能体现影片艺术特征的便是导演技巧,导演的身影在电影中处处可见,他诠释剧本、指导演员、启发摄影师、与剪辑师合作,这样就能把最初的意图清晰地表达出来.而导演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技巧就是如何实现将剧本文字转化为镜头语言的过程.从电影《午夜狂奔》中可以看出马丁·布莱斯特导演语法之工整、严谨、细致,镜头语汇之丰富、敏感,很有创新点.  相似文献   

13.
视角     
正在电视上看到这样一组依次出现的镜头:一朵鸡冠;一个鸡头;一只雄鸡;一扇立着一只雄鸡的窗户。镜头再由窗户放大,最后放大到一幢房子。原来,整个画面构图,并不是表现一朵鸡冠,而是一幢房子。如果你看到一朵鸡冠,就说那是一朵鸡冠,其实,那是一幢房子。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说:我们看见的一切,只是一个视角,而不是真相全部。  相似文献   

14.
面相与品相     
正人啊,露得最多的是这张脸,最爱遮掩的,也是这张脸。击剑运动员训练比赛,先得把脸罩起来。江洋大盗与窃贼,都爱扮成蒙面人,只露两眼。人害羞,不好意思,失态掩饰,抬手遮挡的也都是脸。可见,人在面孔这张脸之外还有一张脸,一张显露道德和觉悟、自尊和自律的脸。如此说来,人就有了两张脸,一张面孔的脸,一张德行的脸。面孔脸是爹妈给  相似文献   

15.
清洁灵魂     
哲人曾说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的,这话一点不假.什么样的人会表露出什么样的眼神,贪婪的、渴望的、痛苦的、麻木的、投机的、狡诈的、善良的、无忧的、纯朴的、绝望的、阴险的、幸福的、犹豫的、天真的、邪恶的等等,不一而足.透过眼睛,一张张各式各样的脸会一览无余的暴露在人们的面前.当面对一张微笑的脸,你会受到某种情绪的感染,不由得感到人间处处的温暖,人生的美好;当面对一张冷酷的脸,你就会产生一种隐隐的恐惧,不由得筑起了心中的篱笆,加强了与人之间的隔阂;当面对一张乞求的脸,你或许动了测隐之心,或许无动于衷,此时,你的眼神可…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宗教》2012,(2):86-87
带着汉地少年的文艺梦,他16岁走进西藏,20多年徜徉在雪域圣地神奇瑰丽的景观间。完美的构图、精确的瞬间、静谧的氛围,杨立泉用他的镜头讲述了一组组令人震撼的文史故事。是历  相似文献   

17.
“超人”的身世 被戴上“超人”桂冠的张宝胜,本是人间父母所生,肉体凡胎。然而在作家笔下,张宝胜就成了脱俗超凡的“超人”、“神人”、“圣人”、“国宝”、“天外来客”、“外星人”、“菩萨转世”、“活佛转世”。 张宝胜1958年生于南京,本是沈姓家族的一员。无奈在那个政治斗争频繁的年代,1957年张宝胜的父亲沈厚林被打成右派,一家8口人(当时张宝胜已有了6个兄姊)生活拮据。张宝胜一生下来,就面临着困境,为了一家人的生存和张  相似文献   

18.
下列10道题,包含计算力、推理力、反应力、分析力、创造力及知识面等多种类型,请按规定时间完成,然后根据参考答案看看自己答对了多少,并以此测验一下你的智力水平达到怎样的程度。 (1)用油印机印会议通知,假如每次可并排印一张正面和另一张反面,印到最后还缺三张,请问这三张通知至少需要印几次?(限10分钟做出)  相似文献   

19.
华人导演李安执导的奥斯卡获奖影片<断背山>演绎了一段发生在两个男人之间长达二十年之久的动人爱情故事.在这部影片中,充满了二元对立,情感与理智,个人与社会,家庭与伦理.李安总是善于用电影镜头去表达一些电影中没有说出的东西.那些看起来不在场、边缘化或模糊不清的东西正是理解其作品意义的所在,也即作品的"症候".破解这些电影中的"症候"式镜头,我们便能探寻和阐释李安电影话语中生产与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袁铭阳 《天风》1996,(4):37-39
今年元旦前夕,我在陕西省礼泉县东街礼拜堂一间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屋子里,见到了69岁的传道人王金科。数九寒天,屋里没有取暖设备,却敞着门窗。但见一张旧圆桌、一张旧木床、一只旧立柜和一台旧电视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