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个有着文体自觉意识的作家,韩少功在不断地拓宽文体的边界。他在多种文本中都使用了元小说叙事策略,元叙述的应用既扩展了创作的文类,又体现了作家娴熟的叙述技巧。在《第四十三页》中,作者用反省式叙述、互文性效果以及不确定文本使小说中的元叙述策略达到高潮。韩少功用反省式叙述探讨了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使小说具有了玄幻的色彩;多重叙述视角让文本具有共时性的互文效果,揭示出两层文本空间的复调特征;元叙事技巧让文本内容充满"不确定"氛围,是作家独特文学观和审美思想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
伯尔曼《法律与宗教》名句"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在中国广为人知,"法律信仰"超溢了伯尔曼文本范围,甚至进入官方话语体系,成为中国法律实践领域的重要指导。"伯尔曼现象"与中国语境的对话出发点在于"危机-重建"中"法律"和"宗教"的分合,但中国的宗教、法律和社会特点,和伯尔曼的现代性反思和超越视角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对于"伯尔曼之思"的深入理解正可以为我国探讨宗教与法律关系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批评的队伍中,有一股作家从事文学批评的力量。余华的文学批评具有其独特的个性:以艺术感觉的穿透力解读文本与作家,以“叙述”的独特视角追踪写作过程,以没有理论框架与术语的话语展示文学的魁力。是一种与写作过程共鸣式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新时期小说创作从启蒙话语转向民间文化立场。文学创作回归民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政治意识形态话语和精英文化启蒙话语的超越,是回到民间寻找文学创作的活力源泉和新的文化价值取向。山东新时期小说对民间文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不同作家从不同的切人点挖掘、表现民间文化的不同内涵。就其共同方面而言,主要有对大地、母亲的礼赞,对民间生存意志和生存智慧的表现,对民间道德伦理精神、普通民众英雄精神的阐释,从民间文化精神发掘新的价值观念、新的表现视角重写历史,实现对意识形态话语的解构。  相似文献   

5.
沈建 《美与时代》2006,(1):83-85
“五·四”时代现代文坛很活跃的作家王统照,以别具一格的叙述风格革新小说形式,以开创性的现代特色和开放意识进行叙事技巧上的先锋试验;王统照重创作不重因袭,让叙事结构、视角和时间等方面呈现出多样风貌;其陌生化的叙事方法,相互映衬的叙述主体和开放式的结尾使叙述行为得以完整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关联理论认知语境观基础上,研究反讽话语中语境信息的激活模式。反讽话语所表达的命题与理解时同时激活的语境信息之间都存在着不相容性,识别话语中的反讽意图,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听者对这些不相容性的探察。本文通过对有关的认知语境进行分类,证明了语境信息激活模式在文本分析中的有效性,同时为解读反讽艺术的独特魅力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文明对话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和话语交流的关键词,这是全球化驱动之下的一种必然的文化现象。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在东亚—太平洋区域的超越世界近代以降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儒对话”值得关注,这种基于文化自觉之上的两大古老文明间的对话意义尤其深远。中国穆斯林学者和国外穆斯林学者对儒教所持的不约而同的文明对话的态度与分析范式又值得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东西先生的《没有语言的生活》由小说到影视剧改编,均获成功,究其本源在于其主题都切中了“无形语言”这块璞玉,由此切出三块“玉石”,实则“本同而末异”.“无形语言”从小说文本到影视文本涉及叙事话语材料的变化,这不仅造成了审美观感的不同,还折射出不同材质叙事语言背后整个话语权力结构的变化.考察“无形语言”如何在此话语转换中成功穿透精英文化文本和大众文化文本的场域,对于多元文化空间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电影有着丰富的语言形式,包含了镜头语言、视听语言、艺术语言等;电影还具有语言结构、文本结构,甚至一些其他更深层次的结构,这些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与现代符号学建立起了种种关联。电影海报则不同,它是一种静态的艺术,是一种平面的、二维的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文化环境下,电影海报呈现出一种多模拟态话语的形式,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10.
穆斯林移民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尤其是"9·11"事件以后,给英国社会整合带来了新的挑战。过分追求一致性,容易导致对其他文化尤其是少数族群文化的忽视,过分强调多样性,又容易在文化与文化之间竖起重重藩篱,分散的认同和忠诚会给社会带来碎片化和分裂的危险。这样的现实要求国家在处理多族群问题时超越民族国家的思维、超越现代民主制度的局限性,通过确立信任,在合理界限之下取得最大共识;通过多层次的对话协商来寻求理解和共识,通过再分配政策调节来促进社会内部的流动性,通过更具包容性的公民身份和共同体核心价值观来增进认同感和政治忠诚,在多样性与统一性之间取得平衡,方能实现社会整合、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1.
民间流传的苯教手抄本文献种类庞杂。《蝙蝠经》是其中以动物命名的一类经书中的一种,具有宗教神话故事和仪式文本的双重特点,它以苯教历史文化人物贡孜神变王和蝙蝠帕旺贡布之间的对话形式完成文本叙事,赋予蝙蝠多种动物的集合特性。蝙蝠在苯教中扮演沟通神人之间的使者和证人的角色,苯教经书和东巴教文献对蝙蝠的叙述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二者宗教文本的比较研究,可以加深苯教与东巴教等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之间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启蒙运动与"五四"小说文本的分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永东 《学海》2004,(2):176-179
“五四”小说文本的分裂现象与启蒙运动的影响有关。启蒙运动造成五四小说文本的分裂是多方面的 ,本文将就民族话语的强行参与、理性的抽象干预和叙述者的分裂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9 0年代伊始,崇高理想目标的又一次落空,暴露了现代艺术超越此在的一切精神性努力和所谓终极关怀的徒劳无益。当代艺术只得与现实合谋,并在消费文化的蚕食中沉入世俗的狂欢。  相似文献   

14.
睡眠已成为社会学家讨论的医学化的一个典型例子。已有研究揭示,大众媒体在睡眠医学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将专业医学知识转化为更易接近、普及的知识,实现了日常话语和医学话语之间的对话。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两种话语在医学化文本中是如何具体互动的,本文采用广义论证理论方法分析了华为睡眠监测智能手表的宣传文本。基于从华为“睡眠医学化”文本中提取的论证规则,研究发现日常话语和医学话语的交替轨迹围绕着受众认知状态的变化而展开,被精心设计以服务于论证分块功能,即从日常话语开始吸引受众,然后逐渐增加医学话语的使用以贩卖疾病,最后转回日常话语以提供日常生活中的解决方案。本研究有助于推进媒体话语中医学化问题的微观研究;基于研究发现建议广义论证理论与相关学科进一步协作,以揭示更为细微的话语规则,并在实践中更多地服务公众。  相似文献   

15.
青年毛泽东受时代思潮影响,接受了国民性改造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分析方法,帮助毛泽东完成了对国民性话语的扬弃,创立了以阶级分析为基础、人民性为核心、合法性建构为目的、纳入和包容为基点的独具特色的人民话语。人民话语对国民性话语的扬弃,是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任务和国民性话语本身的局限使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则为超越国民性话语提供了思想资源和条件。人民话语与国民性话语之间是扬弃、超越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对立和否定。  相似文献   

16.
正梁漱溟的哲学思想是在儒学与佛学之间的互动融通中发展起来的,无论其为人处事还是著述治学都有融儒学与佛学于一体的理论尝试,在深层义理上呈现出超越形式层面的真正会通。近代以来,随着中国遭遇了被视为代表人类文明最高程度的西方文化的有力冲击,作为现代新儒家开山者的梁漱溟也不能回避东西方文化间的对话问题,不得已将西方文化作为参照物进  相似文献   

17.
将当代作家方方的小说《风景》与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的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两位作家在这两部小说中的叙述手法明显相似,人物性格命运也有着极大的相似性。通过对两部作品叙述结构中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比较,可以发现两个文本叙述结构的基本形态以及其带来的同与不同的悲剧呈现方式,显然,福克纳"多视角"的叙述方式与方方讽刺的语言则又是各具特色的。  相似文献   

18.
"生死"是哲学关注的终极性问题,学界多从本体论、心性论、伦理学、灵魂有无等角度对之进行研究。笔者尝试引入"时间观"的视角来探寻其与生死观的内在关联。本文首先介绍了源于古希腊、盛行于现代社会的测度时间观及其影响下的生死观在理解生命现象的连续性、超越生命的有限性、克服对死亡的恐惧等方面可能面临的问题;然后以《庄子》文本为中心,着重分析了庄子时间观与生死观的关系,以及其对测度时间观影响下的生死观所面临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莫言在他的短篇小说《球状闪电》中进行了一次叙事视角的实验。他以叙事视角的转换为小说构造出了一个新的叙事秩序,并且在叙事视角的选择上也展示了他独特的想象力和感受力。本文试着从叙事视角的多变、叙述角色的特异以及优美的叙事画面与叙事节奏的反差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视域下,对先锋小说进行审美分析,发现"生产关系一般"和"生产关系特殊"是先锋小说叙述文本审美的两个内核,它们在先锋小说借用历史、回避历史、游戏历史的形式中驱动着文本的审美表现。先锋小说叙述文本通过借用历史的形式表现了历史和人的双向生产;通过回避历史的形式,显现了历史正因为缺席而存在,并通过这种形式挖掘出社会历史最隐秘的情怀;游戏历史的形式则体现了历史外衣下的当代体验和戏仿历史中的人性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