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生死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现代社会,人类借助科学技术及制度的改进已大幅度提升了生活水准,但却并没有同步提升生与死的品质。基于此,笔者以为有必要通过生死哲学的研究来使现代人真正实现生之幸福与逝之安乐。生死哲学探讨的理论目标应是:一方面让人们获取关于生死的知识性学问,另一方面则努力将生死哲学的知识落实于生活实践,把生死的知识性学问转化为生死的生命性学问,即从“学习生死”上升到“学会生死”。“学习生死”是对人之生死各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认识之并掌握之,而“学会生死”则是在学习生死的基础上构建人生智慧与死亡智慧来应对复杂的…  相似文献   

2.
郑晓江 《学海》2006,(2):146-153
周敦颐的生死哲学主要由二部分构成,第一是生死态度:“今死矣,命也!”第二,生死观:“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周敦颐构筑了儒学之形上本体,又以阴阳五行之理贯之“天人”。这不仅为儒者之积极入世、道德践履的人生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从本根上确立了儒式的生死观。本文从对周敦颐生死思想的探讨进而对儒家的生死哲学进行反省,以期推动对中国哲学的思想探讨的深入。  相似文献   

3.
关于生与死的思考铸就了人类哲学的恢弘与博大。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生死之论,不乏智者和睿者,其中道家先哲们以“万物皆一”的开阔视野看待生死,超越了一时一事、一得一失,确立了极具特色的超越死亡、生死存亡一体的生死哲学。并以其丰富的理论内容,深刻的思想内涵,脱俗的不凡见解和独特的美学意境,为中国乃至世界生死哲学理论宝库书写了不可或缺的一笔,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道家生死论与临终关怀的文化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家生死论与临终关怀的文化对策首都医科大学(100054)董平,王晓燕临终关怀下的心理安宁,在相当程度上得益于人们对生与死的哲学认知。中国道家生死论推崇“道法自然”,视生死犹如梦觉昼夜,认为出世即是生,入地便是死,生与死不过是自然而然的变化。这种以自...  相似文献   

5.
生死问题与价值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年 4月 ,针对一些地区殡葬活动中封建迷信腐朽价值观回潮现象 ,广东省社会学学会和精神文明学会在广州市联合主办了“深化殡葬改革、促进社会文明学术研讨会”。会上 ,学者们指出 :生和死是辩证的统一 ,不能正确对待死亡 ,人生价值观是不完整的 ,也不会有完美的人生。以往人生价值观的研究和宣传教育中 ,对死亡价值观问题有所忽视 ;今后 ,应把树立科学的生死价值观列为哲学价值观研究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切实加强研究。这篇文章是作者提交研讨会的论文 ,会后作者根据会上代表们提出的意见做了修改和充实。现发表 ,以期引起更深入的研讨。  相似文献   

6.
<正>生与死可能是人们最熟悉又陌生的重要话题之一:说熟悉,是因为每天甚至随时都有生死现象的发生;称陌生,是因为大多数人忌讳论死,更谈不上对其有多少深刻的省思;说重要,是因为它不仅事关个人濒死时的身心安顿等问题,而且对社会伦理、社会治理等影响甚大。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其实不乏种种谈生论死之说;但真正于世道人心有益者恐也不多。以"了脱生死"为终身大事的佛教,建立了一套完备、系统的生死学说,可为人们省思生死提供一种借鉴,然佛经文义弘深,翻经阅论欲明  相似文献   

7.
在高等医学院校开设生死教育课程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生死教育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山东大学医学院开设生死教育课程的过程及生死教育的内容。生死教育是人类终极关怀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培养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在大学中尤其是医学院校中开展生死教育课程可以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人生和死亡,并通过他们惠及社会。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内地生死教育的实然状态:目前生死教育在价值、意义层面的抽象学术论证居多,实践层面仅限于学校教育的个别尝试、分散实施,在社会公众教育领域则基本停留在空白状态;指出应实现生死教育从实然向应然的跨越:学校生死教育学科化、实践化,社会生死教育大众化,生死教育理论研究应用化。  相似文献   

9.
回顾了生死教育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山东大学医学院开设生死教育课程的过程及生死教育的内容.生死教育是人类终极关怀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培养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在大学中尤其是医学院校中开展生死教育课程可以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人生和死亡,并通过他们惠及社会.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内地生死教育的实然状态:目前生死教育在价值、意义层面的抽象学术论证居多,实践层面仅限于学校教育的个别尝试、分散实施,在社会公众教育领域则基本停留在空白状态;指出应实现生死教育从实然向应然的跨越:学校生死教育学科化、实践化,社会生死教育大众化,生死教育理论研究应用化.  相似文献   

11.
"生死"是哲学关注的终极性问题,学界多从本体论、心性论、伦理学、灵魂有无等角度对之进行研究。笔者尝试引入"时间观"的视角来探寻其与生死观的内在关联。本文首先介绍了源于古希腊、盛行于现代社会的测度时间观及其影响下的生死观在理解生命现象的连续性、超越生命的有限性、克服对死亡的恐惧等方面可能面临的问题;然后以《庄子》文本为中心,着重分析了庄子时间观与生死观的关系,以及其对测度时间观影响下的生死观所面临问题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生死问题就是人类最为关切的问题,也是任何一个宗教都必须解答的问题。一切宗教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的信仰,被成千上万的信仰者痴迷地尊奉,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都包含了对人类最深沉的,也是最原始的心理隐患——死亡的最终解决的承诺。但不同的宗教因其基本教义、  相似文献   

13.
谈笑论生死     
正《庄子》里面有一个永恒的命题:关于生死。庄子说:"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古代的真正懂得生命奥秘的人,没有觉得拥有生命有多么可喜,也不觉得死亡来临有多么可怕。真正的君子对生死的态度从来是不刻意的,不追问自己从哪里来,也不担忧自己往哪里去。因为,生和死只不过是一个生命形态的变化。庄子在《大宗师》篇里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个人都是方外之人。他们心意  相似文献   

14.
生死是一对现实的矛盾.这对现实的矛盾导致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现实是有生必有死,理想是长生不死.对现实存在的认识可以影响理想.但是理想与现实却难以时时处处相符合.特别是当理想发自本能的时候,就更缺乏与现实统一的基础.不能统一,又难以放弃理想或改变现实,就难免会走向调合.调合的方法很多.庄子说"生死一也",甚至论证死比生好.有人说自己的生命在子孙身上得到延续.有人去炼内、外丹求长生不老.有人则干脆致力于不思考这一问题,从而取消之.而有人则以灵魂观念自慰.  相似文献   

15.
临终关怀起源和发展于西方社会,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生死智慧为现代临终关怀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基督教用生死智慧诠释和实践现代临终关怀.用基督教的生死智慧来审视现代临终关怀,有助于更全面和深刻地理解现代临终关怀内涵,更好地展开临终关怀服务.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庄子、《列子》为核心,从形而上的角度对魏晋以前道家学派的梦论与生死论展开研究。作者认为梦论、生死论是构成原始道家根本道论的两大基石。通过从哲学的高度沉思梦、生死两种基本的生命现象,原始道家思想家将其玄冥难测、不可言谈的道贯通于现实的人生界。这就使得道家的道论拥有一种人文关怀。作者还以为从形而上的视角对梦进行沉思、述说并将其与道论、生死论贯通,乃系道家学派的首创,由此梦的研究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唐思鹏 《法音》2005,(8):8-16
生死问题,历来是人们最关心的重大问题。所谓生从何来?死至何所?生死是如何形成的?生死又有哪些类别?如何看待生死?又如何才能超脱生死?对这一连串极为深奥玄妙的人生哲理性问题,为了拷问答案,催生出了世间诸多的宗教与哲学,同时也为生命个体提供了超越的契机。本文试图对上述这些根本性的生死问题,从佛教教义出发,依圣教量为依据,依真比量作抉择,从“生死的形成,生死的类别,了脱生死的方法”三方面作一些相应的探讨,不足之处,诚请方家批评指正。一、生死之形成众生既然定有生死,生死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若欲回答这个问题,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  相似文献   

18.
明尧 《法音》2002,(2):28-30
吴言生博士的“禅学三书”(《禅宗思想渊源》、《禅宗哲学象征》、《禅宗诗歌境界》)由中华书局2001年6月出版,是禅宗思想、哲学、诗歌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20世纪的禅宗研究,涌现了很多的研究论文和专著,可谓波澜壮阔、如火如荼。但是,这些研究工作还存在着较少涉及的地带,比如对大乘佛教经典与禅宗思想关系的研究、禅宗哲学象征的研究、禅宗诗歌的研究,都还远远不够。“禅学三书”就是在这些方面所作的尝试。吴言生博士的禅宗研究系列之所以由三书构成,是因为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首先,禅宗思想…  相似文献   

19.
生死话旅途     
生死是大事,是自然规律,生死观是每一个人都有的,生死观似应属文化范畴。“视死如归”与“贪生怕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与“好死不如赖活着”表达了不同境界、不同层次、不同文化素养者的生死观,莫子先生这篇短文是切身的体会,是他在佛教文化影响下的生死观。在本特辑中也算当代佛教文化的一个内容吧!(田言)人生旅途的起点是生,人生旅途的终点是死吗?这个问题历来大致有三种观点:一、一世论,那么生是起点,死是终点便是当然的答案;二、二世论,生命结束后,灵魂升上天堂,或者下到地狱,那么死显然并非终点,而是永生(生在幸福或…  相似文献   

20.
玄学生死观的理路及其主导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已有的研究中,玄学的基本问题大都与“有无”,“自然名教”和“言意”这三对概念联系在一起,并且有各种各样的大量论述,而整体上能作为玄学主题之一的生死问题,既没有被凸显出来,也缺乏系统的考察。因此我们有必要为改变这种状况而付出努力。作为努力的一部分,本文希望通过疏理直学生死问题的演变过程,揭示出玄学生死理论的丰富内容及其特性。在中国哲学中,“生死”问题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被提出和讨论,孔子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未知生,焉知死”)是很著名的,而庄子哲学则拥有一种创发性和相当成熟的生死观念。继此之后的秦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