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纳西族和彝族的超度亡灵仪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纳西族和彝族的超度亡灵仪礼。作者通过实地对仪礼过程进行田野调查,探讨了纳西族和彝族传统宗教的意义,并比较了两个民族超度仪礼的共通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仪礼》十七篇与周公和孔子均有一定的关系。说《仪礼》与周公有关 ,并不是像古文学派那样认为周公是《仪礼》的作者 ,而是认为《仪礼》中的部分篇章反映了宗周的典章制度、风俗人情 ,也就是说《仪礼》所载的内容肯定有一部分属于周公当年“制礼作乐”所制定和实施的遗制。说《仪礼》与孔子有关 ,也并非如今文学派那样认为《仪礼》十七篇完全是由孔子圣心独断而创作出来的 ,而是认为《仪礼》当主要是由孔子根据宗周时代流传下来的一些礼仪规制加以编订整理而纂辑成书。当然 ,这并不是说现存的《仪礼》十七篇都是孔子整理后的原书 ,因为现存的《仪礼》十七篇除了孔子整理过的内容外 ,可能还包括七十子后学所编订和增补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仪礼》有今古文之分,郑玄注《仪礼》时兼采今古文,"从今文则《注》内叠出古文,从古文则《注》内叠出今文"。郑注中这些古文材料为我们提供了当时古文经的一些重要线索,所以前修时贤对此均较为重视。本文主要是利用当今所见出土文献材料,着重对郑玄注《仪礼》九则形讹古文作一新证,重点对这类古文讹混的时代层次做了考察,文末还顺带对郑玄注《仪礼》时所据古文本的真实面貌作一补述。  相似文献   

4.
本书立足《仪礼经传通解》整书,结合先秦至清代各类文献,遵从文本文献和历史文献相互参照的原则,研究《仪礼经传通解》各部分之间的异同点,考察朱子学派在礼学文献、礼例、礼图等礼学思想的演变发展过程及影响,勾勒出被隐蔽的朱子学派礼学发展史和接受史,对朱子礼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填补价值。  相似文献   

5.
宋代以航海保护神的形象在福建民间出现的妈祖信仰,随着历史的演进及其在更广泛社会空间内的传播,被不同地区的信众加以不同形式的区域化表达。伴随着闽粤移民的海上贸易、垦拓开发活动,清代台湾妈祖庙的数量迅速增加,并衍生出新的社会功能。妈祖庙在清代台湾发挥了多元社会功能——参与公益事业、移民精神安慰、同乡联系纽带、教育教化民众、军事战略防御及处理族群纠纷等。  相似文献   

6.
宋代道教管理机构考述唐代剑唐宋时期是中国道教管理机构确立与完善阶段,它对道教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拟就宋代道教管理机构及其职掌作如下考述,以窥封建政府对道教控制之一斑。一、政府道教管理部门宋继唐和后周之制,初以开封府尹兼功德使掌道官选授;以尚书省...  相似文献   

7.
<正> 胡培晕(公元1782年—1849年),字载屏,安徽绩溪人,胡匡衷之孙。家学渊源,重以笃志博闻,所得殊多。尝病《仪礼》贾疏多失,遂有重疏志,初意专解《丧服》,故从丧祭起手。先成《丧服经传》、《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四篇,次及《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诸篇。研精覃思,积四十余年,成《仪礼正义》四十卷。自述  相似文献   

8.
应台湾慈济功德会邀请,7月20-25日,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齐晓飞率团赴台交流访问。访问团参观了慈济功德会所兴办的慈善、医疗、教育和文化等机构,会晤了慈济功德会理事长证严法师,  相似文献   

9.
一.开篇——问题提起 在道教仪礼中,有和所谓斋·蘸相并列的,称为上章的仪礼。《隋书·经籍志》“道经叙録”介绍上章称: 又有诸消灾度厄之法,依阴阳五行数术,推人年命书之。如章表之仪,并具贽币,烧香陈读。云:奏上天曹,请为除厄。谓之上章。  相似文献   

10.
《仪礼·丧服》作为一部具有很高价值的古代文献,不仅记载了周代丧服制度,而且蕴含着更加丰富的文化内容,在周代礼制研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史、社会史和思想史研究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仪礼》一书历来以难读著称,《丧服》篇尤其如此。这不仅因为其文字难以疏通,更重要的是由于时代悬隔而使今人对于遥远古代的丧葬制度与习俗难以认识清楚,可谓当年不能究其辞,累世难能通其义。故治丧服之学者寡,其研究成果亦稀。然而,竟然有这样一位年轻学者,遵循师命,知难而进,辛勤笔耕,孜孜以求,积数年之功,终于在高深莫测的丧服学园地犁起…  相似文献   

11.
丁鼎 《管子学刊》2002,(3):75-78
本文对《仪礼·丧服》中所蕴含的“三纲”、“五伦”观念进行了考察和分析。作者不同意“三纲”观念始于《韩非子》的观念,而认为《仪礼·丧服》中关于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不对等的服制规定,实际上已蕴含了萌芽状态的“三纲”观念。另外。作者还认为《中庸》所提出的“五达道”与《孟子》所总结的“五伦”说的内容其实早已蕴含在《仪礼·丧服》的服制条例之中。而且这种“五伦”观念是在《尚书》、《左传》等所载尧舜时代以体现血缘亲属关系为基本内容的旧“五伦”说的基础上增加“君臣”、“朋友”两伦而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礼记》论礼诸篇与《仪礼·丧服》经、传中有关丧服制度的同、异情况进行了较全面系统的考察和分析。并从《仪礼·丧服》经、传与《礼记》论礼诸篇三者的性质及撰作时代入手推究了形成三者内容同、异的原因。文章认为 ,《丧服传》之所以与经义偶有不合之处 ,而多与《礼记》一致 ,其原因就在于《丧服传》与《礼记》论礼诸篇的有关内容基本上同源于孔子当年的讲学 ,而《丧服经》却是孔子及其弟子依据宗周丧服礼俗遗制整理而成的仪节单子 ,孔子的讲学内容与宗周丧服遗制偶有不同之处是不难理解的  相似文献   

13.
据当前所见出土文献材料,今本《仪礼.士相见礼》之“凡与大人言,始视面,中视抱,卒视面,毋改,众皆若是”一句中的“众”当据郑玄注“今文”,以及《武威汉简.仪礼》校改作“终”。此句郑玄注所说的古文作“众”实为汉人用字习惯,并非真正的战国“古文”。  相似文献   

14.
宋代院画家和民间画家的交流,主要体现在人员的相互流动和绘画创作上的相互学习上.这种交流,在宋代的画论中有着许多的记载.通过这种交流,宋代的院体画对宋代的民间墓室壁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16,(5)
正本刊讯4月15日,台湾中华国际供佛斋僧功德会理事长陈佳源一行拜访中国佛教协会,受到学诚会长、演觉副会长的热情接待,双方在广济寺怀远堂进行会晤。陈佳源感谢学诚会长的接见,介绍了供佛斋僧功德会近年来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工作情况,对中国佛教协会十多年来的支持和鼓励  相似文献   

16.
台湾佛教发展的特点是城市快于农村,女性多于男性,文化程度高者信佛教比例较高。其中,出家者女性占绝大多数,她们是台湾佛教寺庙的主力。这是亚洲佛教史上罕见的现象,也是台湾特有的一种佛教文化色彩。 台湾佛教团体中最负盛名的算是花蓬的‘慈济功德会’,如今已有庞大的规模,在慈善、医疗、文化、教育等方面,均设有决策委员会。‘慈济功德会’不但拥有3OO万信徒,远远超过台湾国民党党员的人数,而且从1966年至今已救济1万多贫困户,发放救济金总额累计已超过新台币11亿元。  相似文献   

17.
莫力  马祯 《宗教学研究》2016,(1):177-183
"摆维桑"是耿马孟定地区傣族社会以村寨为单位举办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仪式.该仪式不仅是孟定地区傣族人获得佛教功德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傣族怀念祖先和祭拜寨神的仪式依托."摆维桑”是南传佛教与傣族民间信仰依存的仪式性体现.本文通过再现"摆维桑”的仪式场景,分析仪式过程中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傣族民间信仰的融合揭示了二者在傣族地区的共存模式及其对傣族社会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84,(6)
受今年第九号台风影响,在上海港避风的台湾渔民一百多人,于八月二十一日中午到龙华古寺进香。该寺两序僧众热烈欢迎来自台湾的佛教信徒们。龙华寺监院荫远法师陪同台湾佛教信徒瞻仰了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及正在修建中的三圣殿。他们虔诚地上香祝愿,并为佛像装金乐助了功德金。  相似文献   

19.
台湾南部的佛光山、东部的慈济功德会、北部的法鼓山、中部的中台山,是台湾当代佛教崛起的四大道场,它掌握了台湾佛教界的大部份社会资源,已成台湾佛教发展的方向。这四大道场在短期内崛起有着多方面原因,如:有明确的目标、有各自的鲜明特点、创办者都是经营管理大师、有高超的口才、注意对人才吸收培养、注意与祖国大陆保持沟通和联系、积极向海外拓展、努力适应台湾社会的变化、与社会产生互动等。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应台湾中华国际供佛斋僧功德会邀请,8月20日至26日,中国佛教协会组成以增勤副会长为团长、国家宗教事务局外事司郭伟司长为顾问的代表团一行20人赴台湾访问,并出席2011年度中华国际供佛斋僧法会。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