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子》在《七法》和《明法》中探讨了其治国策略,明确提出了“正天下有分”、“动无非法”及“以法治国”理念。今天我们尝试着从《管子》治国策略思想本源出发,以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剖析《管子》这两篇文章中所渗透出的企业管理精髓,在管子治国策略与企业管理之间架一座桥梁,为今天的企业运营服务。  相似文献   

2.
论荀子的治国方略及其学理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在秉承儒家价值立场的前提下,对儒、法两家的国家治理思想进行了综合,提出了隆礼重法的治国方略,并从礼和法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三个方面展示了这一治国方略的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3.
战国中后期王道与霸道代表了当时既有的两种政治理念,而帝道理念的兴起,则是和黄老道家试图超越王霸之辨的考虑有关。他们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兼采王霸之道的相关主张,尝试建构一种新理念以顺应日趋统一的社会形势。关于帝道的合理性,黄老道家主要是从天道自然的层面进行论说,不同于儒家将王道的基础诉诸仁心,也不同于法家霸道基于功利实用的考虑。在治国方略上,王道观念重贤能轻法制,霸道学说崇法制抑贤能,而帝道理念则是主张贤能与法制二者并重、两相结合,希望通过法制立国与贤能治国这两个维度,共同保障帝道无为的实现。这种兼采王霸之所长的思路在后世政治中有一定的体现,"霸王道杂之"的治理模式与这一理念不乏暗合之处。  相似文献   

4.
儒法道治国方略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治国方略以儒、法、道三家为最有代表性。儒家主张“以德治国”,其核心是“心治”;法家强调“以法治国”,其核心是“力治”;道家倡导“无为而治”,其核心是“天治”。三家治国方略各具特色,亦各有不足,在政治实践中应兼采并用,各取所长,优势互补,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三家治国方略虽称发达,却仅属于“治道”,属于管理学范畴,而于“政道”甚少涉及,这与中国古代严酷的专制主义政治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姜太公封齐的历史背景及治国方略的提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太公由周武王分封到齐地做国君。姜太公根据此地的地理条件和人文风俗,因地制宜提出了与其他诸侯国不同的治国方略,为姜齐政权日后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奠定了良好的开局。  相似文献   

6.
《管子》一书具有很丰富的经邦治国思想。本文从以法治国、礼义治国、以道治国、明君治国、贤臣治国等方面,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7.
先秦孔孟儒家具有公平正义的治国理念,并向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由于重人治带来的双重效应,历朝君主能修身自律、仁民爱物者少,而虚饰仁义、欺世盗名者多。黄宗羲倡言限制君权,主张"有治法而后有治人",这是对纯任人治的修正,也是君主立宪制思想的萌芽。孙中山也追求天下为公,并提出三民主义的民主建国方针。要实现公平正义的治国理念,从重人治转进到民主法治建设是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韩丽雯 《管子学刊》2013,(4):120-122
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之后,“构建和谐社会”尤其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热切讨论,和谐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之间的关联也引发学者们的思考和争论。但关于“和谐社会”和“和谐”理念的问题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歧见和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它与中国传统的“和谐”观是一脉相承的,有的学者认为它与儒家的“和谐”观或传统的“和谐文化”是具有本质区别的;甚至学者们对于中国传统的“和谐”观的认识也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讲“和”,贵“和”或崇尚“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所在,有的学者认为“贵求与人同,不贵与人异”[1]209是中国文化的特征,还有的学者认为“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追求”[2]4,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从而使“和谐”理念和“和谐社会”成为一个充满争议而有待深入辨析的问题。正是在这种时代呼唤的状况下,林存光先生主编的《中国古典和谐政治理念与治国方略研究》一书于2013年6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的出版为我们重构了中国古典和谐理念和治国方略的完整图景,填补了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研究的空白,不仅具有划时代的学术价值,而且为更好地实现当下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供了良好的助益,其出版的社会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9.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文化学渊源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西方在传统文化方面有着重大差异,其中对人的基本假设存在“性恶”与“性善”的不同逻辑起点,公共权力运行也由此产生了法治和德治的不同方式。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提出,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当今社会新特点,对中西方两种文化传统中的合理因素批判继承并加以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朱元璋极力推崇《道德经》在治国中的作用,认为它是"万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师,臣民之极宝"。在《大明太祖高皇帝御注道德真经》中,朱元璋把老子之学与现实的治国之道联系在一起,以"无为而治"为核心,以安民为本为基础,以少私寡欲为品德要求,以宽政简刑为理想方略,精心构建了一套精微高远的治国之道。  相似文献   

11.
孔子所说的"恭宽信敏惠",不仅是个人修养的"私德",而且是治国理政的"公德"。其中所包含的"正己正人"的恭敬思想、"为政以德"的宽政思想、"取信于民"的守信思想、"敏则有功"的勤政思想、"因民所利"的惠民思想,对于当代治国理政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中“德治”的思想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的德治主张包括了修己安人、先德后刑、德本财末、先学后仕、尊贤使能、以民为本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3.
从成书的缘起、时代背景及作者上看,《晏子春秋》的整个思想只能属于治国思想,而非其它内容。《晏子春秋》的治国思想以"先王"为取法对象,以"和"为其治国思想的方法论,以"善政"为政治目标。其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大致分忠君爱国、尚贤远馋、重礼权宜、节俭廉让、轻天重民、礼交诸侯、以民为本七个方面,其中,"以民为本"是《晏子春秋》思想体系的核心,同时也是整个思想体系中连接其他六个方面内容的脉络。从《晏子春秋》思想体系的系统性看,《晏子春秋》在齐学系统乃至于先秦诸家学说系统中,是自成体系的独立学说。  相似文献   

14.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他辅佐齐桓公,以法治国,涵及治农、治政、治军、治贪、治商工等方面,使齐国由弱变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的“以法治国”思想为现代的“依法治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一、尊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道",是先哲深入观察自然、深刻研究自然规律的结晶。正因其研究的是无所不包的宇宙,所以其价值具有最高的科学性和普适性,是人类一切社会文化活动的总纲,远远高于单纯研究具体某一学科、领域的学说。从语言逻辑、修身养性、地理环境研究、用兵制胜之道、社会治理到治国方略,无论什么样的学派,无论其如何博大精深,总不能超越"道"的范畴,都只是"道"文化的分支。唯其如此,"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  相似文献   

16.
《管子》民本思想是相当丰富的。它主张治国安邦以民为本。如何做到"以民为本"呢?《管子》认为首先要重民、爱民、富民、利民;其次,在治国方略上必须礼法并用,德法并举,即以法来维护人民的利益,同时,以"礼"来维护社会秩序,使社会和谐发展。再次,在用人制度上必须坚持尊贤授德,察能授官,重视人的价值的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17.
人道主义是近代以来关于人类主体性认识的思想观念,倡导对于人性的尊重和弘扬,强调人的独立自主,是现代道德文化与传统道德文化的分野。人道主义是人类追求的普遍道德价值——人的独立自主成为现代文明的道德共识、人道主义理念成为现代道德文明的核心价值、对于人现世的关怀成为现代道德文明的基本向度。人道主义与集体主义都将人的存在与发展作为自己的核心话语,分享着相似的价值理念,两者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内在关联。人道主义是"以人为本"治国理政理念的全面体现,明晰了"以人为本"治国理政理念的价值导向,诠释了"以人为本"治国理政理念的价值内涵,树立了"以人为本"治国理政理念的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18.
陈岳 《管子学刊》2016,(3):54-58
"以正治国"见于今本《老子》第五十二章,它既是老子总结三代政治、结合所处之世提出的治国纲领,同时也是老子进行形上思考后的产物。老子强调"正"的概念,论述"正"便是"合乎道",主张"身正"方能"国正";在具体行为上,他要求"为正"就是要"知止"。在这一方面,老子与孔子的认识并无冲突,相反通过把握两者的论述,便能更好的把握"以正治国"的真义。  相似文献   

19.
轴心时代让人类拥有了精神觉醒的意识,并开始了理想治理模式的探索。孔子与柏拉图是分别屹立于东西方的思想巨人,在治国理政方面都阐发过系统精湛且意义深远的论述。孔子以杰出的历史理性,将以修己为本、安百姓为旨归的仁学之道导入体现尊尊之制的君臣父子伦理关系之中,确立了以道德与政治的高度统一来治平天下的德治路径。柏拉图则以卓越的逻辑理性,运用正义与善的理念构建了三个等级各司其职、互不僭越的理想城邦治理模式。通过较为深入的比较互鉴,可为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的治国理政提供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0.
学校教育思想是两汉诸子治国思想的重要内容。他们主张教育为立国之本,以《五经》为主要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多样化,教育为培养汉代治国人才服务。两汉诸子从学校教育与治国,学校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及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等方面论述了汉代的学校教育,对汉代学校教育体系的构建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