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逻辑史界在完成大型的《中国逻辑史资料选》(五卷本)和《中国逻辑史》(五卷本)以后,围绕如何进一步提高中国逻史研究水平的问题,开始出现了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要提高中国逻辑史的研究水平,就应该扩大对古代政治、哲学、语言等其它方面的研究范围,逻辑史就应该是中国古汉语的语义学史。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我们认为,搞好古文经典的校释,准确理解古文经典的原意,自然是提高中国逻辑史研究水平的基础,但提高现代逻辑科学(这里也包括正确的传统逻辑知识——下同)的水平,学会运用现代逻辑的方法,加强科学的对比研究,乃是提高中国逻辑史研究水平的基本方向和基本方法。我国对古代逻辑的自觉研究始于半个多世纪前的章太炎和梁启超,章太炎写有《原名》  相似文献   

2.
<正>《宋代经学哲学研究》(3卷本)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的结项成果,纳人《长江学术文献大系》统一规划出版。有别于一般的理学或哲学研究,该书突出的是儒家经学自身的变革和经学内在的哲学思维的生长。三卷书互为首尾,共同构成为宋代经学哲学研究的整体性成果。《宋代经学哲学研究·基本理论卷》(上):本卷属于典型的哲学研究,作为宋代经学哲学研究的理  相似文献   

3.
《哲学动态》2006,40(4):5-11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支持下,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及其他单位研究西方哲学的专家、学者的通力合作,由叶秀山、王树人任总主编的多卷本《西方哲学史》(学术版)自2004年7月至2006年3月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陆续出齐。全书共8卷11册,500余万字,纵论从古代希腊到当代西方的全部西方哲学历程,可谓宏篇巨作。8卷分别为:《总论》(叶秀山、王树人著);《古代希腊与罗马哲学》(姚介厚著);《中世纪哲学》(黄裕生主编);《近代: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英国哲学》(周晓亮主编);《启蒙时代的法国哲学》(尚杰著);《德国古典哲学》(张慎主编);《现代欧洲大陆哲…  相似文献   

4.
这本论文集,从对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的评论(1955年)到对劳丹的《进步及其种种问题》的抨击(1981年),概括了费耶阿本德二十五年来的哲学研究生涯。这个两卷集(卷1:实在论、理性主义和科学方法;卷2:经验主义的问题)在内容上没有明显的区别,虽然第一卷主要反映50年代和60年代费耶阿本德的思想,但作者对这两卷  相似文献   

5.
1997年10月11日至17日,中华外国哲学史研究会华东分会在宁波市委党校召开了晚期希腊哲学研讨会。会议由杭州大学哲学系主办,宁波市委党校给予了大力支持。《希腊哲学史》多卷本负责人汪子嵩、陈村富,中华外国哲学史研究会负责人朱德生,华东分会负责人钱广华,以及部分大学和研究单位从事西方哲学史和基督教史研究的3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审议《希腊哲学史》第四卷的撰写纲要,就第四卷主体部分——晚期希腊哲学与早期基督教——的若干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首先,与会学者就如何看待晚期希腊哲学在哲学史上的地…  相似文献   

6.
沟口教授是当代日本研究中国哲学的著名哲学家,现任东京大学文学部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兼任“东方学会”评议员,编辑委员等职。著有《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挫折和展开》、《李卓吾》、《儒教史》、《作为方法的中国》等。最近,我有幸就中国哲学有关问题拜访了他。他对许多问题作了回答。下面将主要内容笔录如下。 笔者:沟口教授,您专事中国哲学研究30余年,出版了不少重要著作。我想请您谈谈日本人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哲学? 沟口:关于“日本人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哲学”,这是我长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在今年6月(1990年)专门写了一篇论文,题目就叫作《日本人为何研究中国》。此文发表在《新史学》第1卷第2期上。  相似文献   

7.
<正>向世陵主编,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分《基本理论卷》、《儒学复兴卷》和《理学体贴卷》三卷,共104万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重大项目结项成果。该书有别于一般经学或哲学研究,突出儒家经学自身的变革和经学内在的哲学思维的生长,涉及宋代经学哲学的历史考察、思想变革和哲学理论创新等多个方面。三卷互为首尾,共同  相似文献   

8.
张奎良同志在《哲学研究》1984年第9期上发表了《存在、实在、实体》(以下简称《存在》)一文,对存在、实在、实体、物质等范畴的规定和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问题表示了自己的看法。研究这些基本的哲学范畴,对于理解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确实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我不能同意《存在》一文对存在、实在、物质范畴所作  相似文献   

9.
正学者档案伍贻业Wu Yiye1935年生于南京。南京大学教授,从事明清史、方志学史和宗教研究。曾任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顾问及江苏省伊斯兰教协会会长、南京市伊斯兰教协会会长等职。著有《励精图治的康熙皇帝》《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文献谕旨卷·章奏卷·檄文卷》《秋瑾》《中国回族史》(合编)《中国回族大词典》(合编)《南京回族伊斯兰教史稿》《至道无余蕴矣:梁漱溟访谈录》等。在《历史研究》《读书》《西北民族研究》《回族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  相似文献   

10.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社会时—空特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列宁说:“思维的范畴不是人的工具,而是自然的和人的规律性的表述。”(《哲学笔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95页)列宁的这一论断当然也适用于哲学上的时一空范畴。哲学的时一空范畴,是物质运动的规律性的表现。全部人类认识史证明,没有辩证的、唯物的时空概念,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运动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陈熵 《中国宗教》2006,(7):27-30
杨曾文先生1939年12月7日生于山东即墨,1959年至1964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64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1978年改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历任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中国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现为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杨曾文先生从事佛学研究40多年,笔耕不辍,著述宏富,学术造诣精湛,尤以历史考辨见长。其代表作有:专著《佛教的起源》(1991)、《日本佛教史》(1995)、《唐五代禅宗史》(1999)等;合著《中国佛教史》(任继愈主编,已出版第一、二、三卷,1981-1988);主编并参与编写《佛教文化面面观》(1989)、《日本近现代佛教史》(1996)、“中国禅宗典籍丛刊”(始于2001年)等;合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宗教卷》(1996);校勘《敦煌新本六祖坛经》(1993)、《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2001年)、《临济录》(2001);另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140篇。日前,杨先生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本刊专访。  相似文献   

12.
黄心川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东方学家,对东方哲学、宗教,特别是印度哲学、宗教有着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学史》、《印度近现代哲学》、《印度佛教哲学》、《印度龙树大学讲演集》(英文)等19种;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分科主编、编委)、《南亚大辞典》、《宗教辞典》(副主编)、《当代亚太宗教》、《现代东方哲学》和《玄奘研究文集》等,此外,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一部分已经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越南文、孟加拉文等。他主编的《世界十大宗教》获1988年全国优秀图书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他撰写的《隋唐时期中国与朝鲜佛教的交流——新罗来华僧侣考》获第四届国际佛教学术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2006年,年近八旬的黄先生荣膺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荣誉学部委员。不久前,本刊记者对黄先生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3.
王树人,男,1936年生,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长。长期从事西方哲学史特别是德国哲学的研究,近十多年来还致力于中西哲学、文化的比较研究。主要著作有:《思辨哲学新探》、《历史的哲学反思》、《中国传统智慧引论》(德文版)和即将出版的《传统智慧再发现》(两卷本)等。  相似文献   

14.
由中国逻辑学会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吉林大学、吉林省逻辑学会联合召开的第七次中国逻辑史讨论会于8月11—14日在长春市举行.这次讨论会是在中国逻辑史专业委员会诸位同仁共同撰著的《中国逻辑史》(5卷)和《中国逻辑史资料选》(5卷6册)全部出齐之后召开的.与会者提交的论文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又有新的进步.  相似文献   

15.
布洛赫(Ernst Bloch,1885—1977)系20世纪西方思想界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哲学家。1885年7月8日生于德国莱茵河畔的路德维希港,早年在德国攻读哲学,并获哲学博士学位,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流亡瑞士和美国,世界大战结束后回民主德国莱比锡大学任教,后因反对当时民主德国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于1958年到联邦德国在图宾根大学任客座教授。布洛赫一生勤于著述,给后人留下了一大批著作,其中较著名的有《幻想的精神》(1918)、《当代的遗产》(1935)、《主体—客体:对黑格尔的解释》(1955)、《希望的原则》(三卷本,1954—1959)、《间离》(二卷本,1962—1964》和《图宾根哲学导论》(二卷本,1963—1964)等。在国外,布洛赫一直是研究20世纪西方哲学的学者所关注的人物之一,而我们国内对布洛赫思想的介绍几乎等于零,更不要说研究了。鉴于布洛赫在20世纪西方思想界的影响和地位,本文试对布洛赫的哲学与美学思想作一简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哲学研究》先后发表了张奎良同志的《存在、实在、实体》(1984年第9期,以下简称《存在》)和王金福同志的《也论存在、实在、物质范畴》(1985年第2期,以下简称《也论》)。后者对前者提出商榷。我以为双方都提出和阐明了某些合理的思想,读后颇受教益。但是我不赞同《也论》一文对存在(有)作为哲学范畴的否定,也不赞同《存在》一文用“客观实在的实体”来规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范畴。本文仅就这两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向同志们请教。  相似文献   

17.
L·M·阿尔汉格尔斯基(1925—1982)是苏联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博士、教授。他生前曾任苏联哲学协会伦理学分会委员会主席,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伦理学研究室主任。他一生写了很多伦理学专著和论文,特别重视对伦理学范畴的研究。在1974年出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伦理学教程》中,他写了专篇《价值哲学问题和伦理学范畴》,以全书三分之一的篇幅论述伦理学范畴。本以简要介绍他的这部著作中有关伦理学范畴的内容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8.
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撰写的“科学思想史”,是其煌煌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andGiilisationinChina)的第2卷。此卷的宗旨,据其“导言”所述,是要“探索中国哲学对于科学思想发展的作用”。此卷的英文原版发行于1956年,迄今已有两个中文译本:一个是中国台湾的译本,一个是中国大陆的译本。后者由科学出版社与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90年联合出版,全书85万余字。本文即拟对这一卷的内容作一个概要的介绍、评述和讨论。一、前无古人的工作正象李约瑟的整个多卷本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工作一样,他的《中国科学…  相似文献   

19.
对中国哲学范畴虽然很早就有人研究,但都比较零碎,真正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来判断中国哲学范畴,则是近几年的事。葛荣晋同志的新著《中国哲学范畴史》(以下简称《范畴史》)在这方面作了有益的工作,使中国哲学范畴的研究向前迈出新的一步。以线条的形式构造了一个较完整的中国哲学范畴体系,是《范畴史》的特点之一。对中国哲学范畴的研究,早已有人构稽撰述,但各自的研究角度和方法并不相同。葛著  相似文献   

20.
中外哲学史界公认,中国是一个辩证法思想最丰富的文明古国。可是,恰恰在中国哲学的这一最丰富的领域最缺乏详尽、系统与深入的辨析和研究。今天,我们终于可以谈到由肖萐父任总编的多卷本《中国辩证法史稿》(以下简称《史稿》)的第一卷(本卷由李德永教授任主编),这不能不感到特别高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