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楹联,亦名“楹帖”,俗称“对联”、“联语”,是一种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相结合的独特形式,也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情并茂的文学艺术。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株灿烂奇葩。五台山是中国佛教著名圣地和旅游胜地。自古以来就有不少高僧大德、文人学士、  相似文献   

2.
正谜语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造的非物质文化产物,主要指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在我国的联海中,有一些谜语对联,十分奇巧有趣,现拾取几副供大家品赏。1.一年春节,杭州西湖总宜园举行春灯谜会,吸引了许多游客。这时,才子徐文长恰好路过,见一群人拥挤在大门口,正对一副谜语对联。许多人对着那个谜  相似文献   

3.
对联,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艺术形式。它的合时应景的内容,睿智巧妙的构思.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广大民众的欣赏与喜爱。不管是新春伊始,还是喜庆佳节,寿典大事,人们都以贴对联来增加喜庆气氛。即使是衷挽之际,人们也献上挽联,以示悼念。对联的这种长久而深远的影响,不仅仅来自它的内容或者写作中汉字的巧遣妙用,更来自于对联中显示出的高度的思维技巧。无论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还是作为一种思维艺术,对联都值得人们认真研究,本文试举几联,略略论述其思维上的特点。一、以外在独特的形式表达特殊的内容:例①相传表世凯死后,有一…  相似文献   

4.
醒世佳联     
富有诗情画意的对联,历史悠久,浩如烟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而以劝语入联,意趣横生,使人受到深刻启示。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做个好人身正心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此联看来似乎带有一点迷信色彩,其实是劝勉人们行为端正,多做好事,勿做坏事。还有一联:“泪酸血咸,尽使出口甜手辣,怎道人间无苦海;金黄银白,直看  相似文献   

5.
9月10日是我国的教师节,我国从古至今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上流传着许多尊师对联故事,故事中的对联不仅妙趣横生,而且抒发了对教师的敬爱之情。马寅初先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1941年在重庆庆祝60寿辰时,周恩来为他手书了一副对  相似文献   

6.
对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文学形式。自它诞生以来的一千多年间,由无数作者创作的大量优秀对联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虽仅由两个具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即上下联)构成,但它篇幅可长可短,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既可抒情也可叙事和议论。对联虽属文学范畴,但不少作品既闪耀着形象思维的艺术之光,也闪耀着逻辑思维的智慧之光。下面略举几例,试加分析:  相似文献   

7.
回文联,又称“倒顺联”、“卷帘对”,即上下联皆可倒读成文的对联,所谓“联成可倒读,倒读可成联”。它是我国对联修辞中的一朵奇葩。用这种形式写成的对联,既可顺读,也可倒读,不仅它的意思不变,而且颇具趣味。  相似文献   

8.
对联,是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独有的一枝奇葩。它短小精粹、蕴蓄丰富、凝炼概括,堪称最耐咀嚼的青橄榄。有趣的是,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雅士,曾在其生活交际中留下一些添字对联,读来令人倍感幽默风趣、隽永雅致、别有韵味。下面试辑录几则,以飨读者朋友。 老翁指点 苏轼受教 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年少时,自以为博学多才、无人能及。他写了一副恃才自傲的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可对联写出不久,就来了一位须发皆白的老翁。那老翁随意写了几个字问苏轼念什么,苏轼看了又看,竟然连一个也不认识。当时直把苏轼羞得面红耳赤、…  相似文献   

9.
对联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文学。人们除用它言志抒情、渲染装饰外,还用它来作商业广告。“对联广告”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刺绣店的对联是:“万里山河藏线底,四时花鸟出针头。”小吃店:“饭菜香美迎客早,桌洁杯净映春红。”服装店:“男添庄重女增俏,夏透凉风冬御寒。”刻字店:“笔行神至龙收画,刀走力到金石开。”百货店:“货无大小皆添备,物纵零星不厌烦。”酒店:“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盏海底眠。”这些文词优雅的对联广告比起那些千篇一律的“服务周到,做工精细”、“质量可靠,实行三包”的流行术语来,要高明和自然得多。国外广告界提…  相似文献   

10.
纵观中国天主教的历史不仅悠久,天主教的对联文化艺术更是独具特色,是圣教会的朵朵奇葩。 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文化艺术传统,是汉文字组合的艺术精品。故被人们誉为是“诗中之诗”、 “词里佳句”,是祖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精品”及“瑰宝”。它语言精炼,哲理深邃,意境优美,韵味隽永,遣词典雅,格律严谨等。它既能给人们的生活增色添彩。更能引人以幢憬、高尚的向往和雅俗共赏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1.
9月10日是我国的教师节,我国从古至今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上流传着许多尊师对联故事,故事中的对联不仅妙趣横生,而且抒发了对教师的敬爱之情。  相似文献   

12.
9月10日是我国的教师节,我国从古至今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在社会上流传着许多尊师对联故事,故事中的对联不仅妙趣横生,而且抒发了对教师的敬爱之情。  相似文献   

13.
赵勤如 《天风》2006,(10):21
众所周知,基督教文化具有多方面的悠久历史,时至今日两千多年来,已形成一整套的文化特色。福音对联在中国教会信徒中影响很广。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艺术传统, 是汉文字组合的艺术精品。故被人们誉为是“诗中之诗”、“词里佳句”,是祖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精品”与“瑰宝”。它语言精练,哲理深邃,意境优美, 韵味隽永,遣词典雅,格律严谨等。它可咏物言志, 又可描景抒情,既有实用价值,更有观赏吟唱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联,又称楹联,俗叫对子。它的基本要求是:上下两联字数要相等,意思要相对,平仄要协调,但每副对联的具体字数却不限制,长短不拘。对联的内容,多数是针对实际,有的放矢,对客观事物有所断定。从逻辑上讲,对联往往是联言判断。如大家非常熟悉的一副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上联断定了“墙上芦苇”的性质,下联断定了“山间竹笋”的性质。上联下联各是一个支判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关系,上联下联两个支判断构成一个联言判断。有的对联内容,或者是夸张过头,或者是概念含混。这样的对联如果要看作联言判断,那是不恰当的联言判断。如峨眉山中一座古寺膳厅门口挂的那副对联。  相似文献   

15.
正对联是我国独有的文学载体,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张挂在餐馆酒楼的对联,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有餐饮妙联传世。现撷取数则古时餐饮妙联,以飨读者。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这是清朝京城一酒馆的对联。据传,当年乾隆微服私访,见京郊小巷里有家名叫"天然居"的小酒店,店名很别致,便进店就餐。酒菜倒也洁净整齐,  相似文献   

16.
正广告对联,顾名思义,既是广告又是对联。它具有广告的宣传作用,又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因为对联的某本要求是对仗工整、平仄对立、音韵和谐、短小精悍、好读易记。所以自古以来,对联在广告宣传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获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现辑录几副广告对联,与诸君共品赏。聚来千亩雪;  相似文献   

17.
著名教师章闻,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曾自编一副包含十个知识点的对联给学生,并让学生自己翻阅工具书或上网查找对联所涉及的内容。不仅大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库存、拓宽了学习视野,还使学生养成勤于查阅、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其对联是:  相似文献   

18.
古往今来,不少精明的商家为招徕顾客,都喜欢在对联上大作文章,一副别致的妙联往往能使商家声名远扬、生意兴隆。因而,妙用对联也是一种有效的促销手段。  相似文献   

19.
《中国穆斯林》2011,(5):60-60
【本刊讯】我国阿拉伯文书法家马石头编著的《穆斯林书家必备》一书已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近日在全国新华书店发行。这是一本专为穆斯林书法家日常创作提供的参考资料,编者历经十余年的搜集、精选,从历代穆斯林文献著作中寻章摘句,从散布在广袤祖国大地上的千百座清真寺里探求匾额、对联和题辞,就文体而言,其中包括匾额、对联、碑铭和诗词摘句。该书为16开共300页,每本定价38.00元。  相似文献   

20.
对联,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种文学形式,雅一点称之为楹联,俗一点叫它是对子。追溯它的历史,则源远流长,直可攀于五代;考察它的应用,则三教九流,多曾见于各处。然而,对联却一向被看作是文人们的雕虫小技、笔墨游戏,从来是不入正宗的。诗、词、散文不用说,俗曲、谣谚、宝卷、弹词,都是可以写入文学史的,唯独对联却不曾入于史传。可是,对联却并没有因此而湮没不闻,弃置不用。这是由于对联自有它的独特之功用:在只言片语、著墨无多的文字中,既能叙事绘景,写意抒情,又能信手拈来,随处可用;既可题于园林亭榭、寺庙祠宇,又可用于婚丧寿挽、门宅店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