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随着消费社会的来临,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扩张,美学研究在纯美学之外开辟了一个关于大众审美的新领域,即狭义的现代语境中的"审美文化".审美文化往往没有传统美学中严格的哲学思考和神性追求,它满足于人们日常的审美需求.这也就决定了"审美文化"成为一个动态的概念,对其理解需因时因地因人而异.而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文化则是在当代语境下的大学生群体所呈现的独特的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2.
从传统美学到机械美学再到后现代美学,分别对应了"光韵""震惊"和"入迷"三种主导审美范式。凝视静观的"光韵"表征着传统美学的主导审美范式;机械复制时代,"震惊"式体验开始取代"光韵"成为机械美学的主流审美范式;在数字媒介"仿真"的冲击下,后现代虚拟幻象的"入迷"体验使审美范式生成新的变革。基于本雅明和鲍德里亚的启示,通过对审美范式三重视域的考察,进而探究一种"光韵"复归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大量印度、中国、日本诗歌的分析,我们可知美不是科学理论和逻辑方法处理的对象,而是基于人对自然、艺术内在生命的细腻体验和通透感悟。东方美学是自然诗学,自然和艺术通过审美者的情感维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东方美学依托于诗性写作,这种诗性表达方式更切近自然和艺术的本质。跨文化美学首先要有对异质文化的深入理解,应防止以自己固有的文化范式去肢解研究对象。其次,应以深度的学术敏感寻求全人类共有的审美思想和价值观,从而发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大量印度、中国、日本诗歌的分析,我们可知美不是科学理论和逻辑方法处理的对象,而是基于人对自然、艺术内在生命的细腻体验和通透感悟。东方美学是自然诗学,自然和艺术通过审美者的情感维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东方美学依托于诗性写作,这种诗性表达方式更切近自然和艺术的本质。跨文化美学首先要有对异质文化的深入理解,应防止以自己固有的文化范式去肢解研究对象。其次,应以深度的学术敏感寻求全人类共有的审美思想和价值观,从而发现一种跨文化的审美语言。第三,通过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交融,增强不同文化群体的创造潜质,从而促生新的艺术形态和审美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的境遇里, 人们正在经历“当代审美泛化” (参见Welsch) 的质变, 它包涵双向运动的过程: 一方面是“生活的艺术化”, 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孳生和蔓延; 另一方面则是“艺术的生活化”, 当代艺术摘掉了头上的“光晕” (Aura), 逐渐向日常生活靠近, 即“审美日常生活化”。与此同时, 美学也在面临当代文化与前卫艺术的双重挑战。美与日常生活关联的问题, 被再度凸显了出来。一、美与当代文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 (Featherstone,p. 65-72), 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 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6.
苏州具有深厚的传统审美文化底蕴和氛围。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中,苏州不仅没有丢弃掉自身的审美文化传统,而且对其进行了非常成功的保护、改造、创新和发展,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过程中,苏州一方面继承和保护着城市的审美文化传统,使其以活生生的形态在城市文化和生活中延续;另一方面苏州欢迎和接受现代化和西方审美和艺术思潮,以学习、包容和开放的心态理解、吸收和利用西方现代审美与艺术。因此,苏州大学的美学教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即:在课堂上的理论学习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美学实践课,作为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和理解当下对西方审美特点吸收利用可能性的契机。  相似文献   

7.
神经美学采用神经科学的技术手段来探索审美的神经机制。本文从审美认知加工过程的角度来探讨审美的心理学原理及其神经机制。回顾了近年来神经美学取得的主要成果, 研究发现与审美加工相关的脑区主要涉及感知觉、运动、情绪以及奖赏等机能系统。神经美学的三个重要研究主题是真与美、离身认知与具身认知以及认知与情绪。未来研究应从时间维度来探讨审美体验的动态性, 从跨艺术形式以及跨文化的视角来探讨审美神经机制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8.
审美教育并非一个新概念。在古希腊,审美教育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在古希腊的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对审美教育不同时代的理解是有差异的。正是对其内涵的不同理解、阐释,使审美教育概念日益显示出其深刻、丰富的维度。读《现代美学体系》,(叶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的审美教育部分,给人的感受就是如此。该书点出了审美教育的现代使命,显示了对传统美育概念的超越。传统美育概念有两个重要缺陷:一是将美育简单化。这表现在将美育“仅仅理解为认识某些最低限量的艺术作品和多多少少能够分析一点文学、绘画和音乐的才能”。二是将美育  相似文献   

9.
艺术、美学、政治都是可见性与可理解性框架的"感觉共同体"形式。以艺术自律的同质性为核心的现代主义范式,与在模糊艺术边界的基础上宣称"美学终结"的后现代主义范式都是对美学的政治之原初悖论的遗忘。美学诞生于法国大革命的时代,一开始便与平等紧密相关。存在着两种相互矛盾的平等形式:一是打破等级体系和界限限制的平等,最终带来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相容性;二是艺术作为艺术自身的平等,将艺术建构为一种人类经验的分离形式。相应地也有两种审美政治形式:一是审美革命的方案,旨在将审美经验中的平等和自由转化为共同体的集体存在形式;另一则强调两种平等的感觉共同体之间不可通约的对立面。真正的政治艺术是两种审美政治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强调艺术的自律性与他律性之间的协商与"拼贴",艺术与非艺术之间边界的移动和辩证冲突。当代批判艺术实践中的伦理转向,消除了审美歧见的辩证法,将政治艺术带向了一种共识危机。  相似文献   

10.
传统美学关于自然美的讨论使我们陷入了美的主客观之争,美的主客观之争是西方传统哲学本体论、认识论造成的结果,而西方传统哲学现已遭到现当代哲学的颠覆。如今美学要求我们回到审美世界,关注审美经验本身,在审美体验中探寻美的真谛。传统美学的缺陷正是因为它以传统哲学的视角在审美世界之外对美作出解释,陷入主客观对立的囹圄。所以,美学迫切需要用新的美学观去廓清传统美学与新美学的界限,显现传统美学的缺陷,使人们尽快走出传统主、客观美学的囹圄,从而直面审美本身。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兴起,针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探讨炙手可热。这其中,电影服饰审美涉及了艺术与生活的两个维度,恰恰成为了其范畴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它不仅隶属于电影美术,具有电影艺术的特征,而且通过观众的审美再创造,日常生活审美化,完美诠释了审美与生活之间的秘密构建。  相似文献   

12.
王确 《哲学动态》2013,(1):83-88
人类的美学进程的确值得反思,人们为了"美本身"而歧视"美的东西",为了"理念"把感性贬为手段,为了"合目的性"而使审美判断力沦为连接自然概念领域和自由概念领域的媒介,这种出于在有限中获得无限的考虑自然无可厚非,但我们无法回避美学是感性学,人的感性只发生在生活的感受、体验和情感反应之中这样一个事实,美学的真正家园是现实、是生活世界、是人的身体机能与日常  相似文献   

13.
<正>"审美幻象"是阿多诺艺术及美学理论的一个关键词,但阿多诺并未对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总体上看,在阿多诺那里,审美幻象是艺术作品与外界现实不断对抗与和谐的结果,它保证了艺术的非同一性,是艺术超越性的体现。审美幻象的危机也就是艺术的危机。现代艺术在抵制传统艺术的幻象中,又"通过幻象抵制幻象",打通了通向乌托邦的通路。阿多诺的这一理论对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的艺术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安全感是生存的根本需求,人类对"确定性"的寻求使世界的稳定与动荡相"分离",对超自然想象的偏爱也使精神高于物质和实践技术。"分离"现象在美学理念与美学实践方面产生了消极影响,具体表现为日常经验与审美经验的分离和美的艺术与实用艺术的分离。进一步而言,"分离"也使人自身的生存陷入困顿,缺乏生活的美感。为了应对"分离",杜威建立了"经验"美学,试图以"经验"的连续性达到"生活即艺术""艺术即经验"的境界,从而使艺术走出贵族的自律论,走向人的此岸世界,并恢复人与人、人与世界以及人与自身的交互与和谐。"分离"的产生是杜威经验美学建立的缘起,对"分离"的弥合是他经验美学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5.
目前,国内学术界有关审美形态研究有一重大缺陷,即学者的研究视野中明显缺失形态学的本己阐释维度。究其原因在于,学术界在审美形态研究中普遍存在着主体性的叙事模式,即用美学本体论中的主体性哲学思想来主导对各个审美形态的界定和阐释。这样的阐释路径简单地用主客体对立与统一的两种抽象的逻辑模态来化约诸审美形态的丰富多样的内涵。这是目前国内几大美学教材和相关专著的普遍性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从时间维度上考察,后现代主义艺术是继现代主义艺术之后的一种风格和思潮,二者之间的差异更多地表现为理论立场和创作态度的不同。在后现代境遇中,无论是艺术本身还是对艺术的理解都体现出一种不同于传统和现代意义上的反美学特征。波普艺术、大地艺术和身体艺术等都凸显了这一特征。后现代艺术与文化工业、大众传媒和商业文化的合谋,驱逐了浪漫主义以来的天才美学范畴和高级现代主义的个体创造性的宏伟概念,艺术不再是传统的美学和艺术哲学意义上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已经成为了一种产品,不再坚持艺术作品的自律性边界和艺术与审美的深度诠释,也不再具有深刻的作者意图的表现与对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再现与探索,艺术也不再是一种对意义和真理的追求,在一片嘲弄、质疑、颠覆和解构声中终结着传统的和现代的所有美学体制。  相似文献   

17.
身体与艺术关系的错综复杂在当代艺术,尤其是身体艺术中彰显无疑。当代身体艺术对身体经验与身体观念的突破极大地挑战了传统艺术自律的美学观念。当代理论家从人类学借"阈限"这一术语概括当代身体艺术的审美特征,可视为有益的尝试。另外,受梅洛-庞蒂、马丁·泽尔等美学家启发,可以认为当代身体艺术意在突破并彰显身体存在的可能性,因而给身体艺术的审美带来难以尽述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8.
黄远 《美与时代》2005,(2):27-28
在实用艺术设计的研究中,实用性和审美性始终是作为相对应的概念来讨论的.通常人们对实用艺术的实用性和功能性比较容易理解,认为主要是指它的使用特征,属于人体工程学的任务和科技应用范畴;而对审美性的理解比较模糊,不自觉地认为实用艺术的审美主要是来源于单纯的美术方面形式的、艺术的表现和设计形象的艺术处理等,却忽视了人体工程学在设计形式中潜涵的、内在的审美价值以及其所必然代表的时代性的社会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9.
由于生理学、神经哲学、认知理论的影响,当代中国美学建构出现了延续至今的身体转向。21世纪以来的实践美学凸显其身体维度,强调身体与实践的原初关系。生态美学发现家园意识与身体意识密切相关,力图揭示"生态审美本性论"与身体美学的内在关联。生命美学和生活美学也承认生命/生活的身体性,有意识地走向"身体之维"。随着这种转向的深入,身体美学已经成为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枢纽。  相似文献   

20.
真正好的艺术作品总是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也即在艺术审美过程中是有"真""善""美"三个因素来起作用的,这就形成了"认知""意志"和"形式"三个维度为轴线的个体"意识空间"模型,依据这一模型可以解释不同类型的审美及个体在此审美类型下的审美体验。审美对当代人的一般生活常态、对现世个体都具有意义。审美之所以在个体生活中不可或缺,在于审美所产生的超越感,进而揭示了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