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心灵哲学只关注对心灵的求真性研究,而不关注对心灵的价值性研究。美国哲学家弗拉纳根打破常规,基于自己对心灵哲学元哲学问题的反思和理解,把幸福等价值性问题纳入到心灵哲学的研究视野当中,发起并推进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哲学"转向"。弗拉纳根把他对幸福的自然化研究称作"幸福学",幸福学的研究方法是他所谓的"神经现象学"的方法。他利用"幸福学"和"神经现象学"对当前幸福的脑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反思,指出了其中存在的形而上学问题。弗拉纳根的工作是一次"将幸福自然化"的尝试,这既为我们理解幸福提供了新的维度,也为当前陷入困境的自然主义注入了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布伦塔诺哲学博大精深.其主题可由"存在"、"心灵"、"价值"贯通.布氏把"内知觉明证性"原则引入"实在"的分层,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存在"的多义性推进到"实在"的多层性.布氏的"心灵学"是对亚氏"灵魂论"的扬弃,其创发之处是对"心灵现象"的厘清和类型划分.布氏以"内在价值"为核心的价值伦理思想是对前人相关思想的重大突破,他以"明智的经验主义"与"真实的个体主义"为尊严、平等和仁爱等重要的普世价值奠基.布氏哲学是对以"认识你自己"为鹄的的哲学的实质性推进.  相似文献   

3.
哲学行为主义、心身同一论、功能主义、异态一元论、取消主义和解释主义一般被划归到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唯物主义阵营。它们在本体论的基本承诺上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坚持世界上只有一种实在,这就是物理实在,不存在与物理世界不同的心理世界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从而与其他的心灵哲学理论区别开来。尽管如此,细究之下,在关于心的性质及其在自然界中的  相似文献   

4.
唐君毅《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是一部有着世界声誉的哲学名著,其"心灵九境"的哲学构思以广大、融通、开放的内在品质,为中西方哲学思想的比较会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本文具体论述了唐君毅"心灵九境"思想的华严宗哲学,认为唐君毅创建的"心灵九境"理论中蕴含着华严宗哲学(以"六相义"为核心)观照矛盾关系时相夺相即的思维方式及其圆融旨趣。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经过了两次转向(语言转向和心灵转向)之后,目前心灵哲学代替了语言哲学,并在当代英美分析哲学的论域中占据了一个中心的位置。本文关注的正是心灵哲学里的一个热点话题——知识论证。心灵哲学里两个重要的对立阵营是,物理主义和反物理主义。而在二者的争论中,知识论证可  相似文献   

6.
当代美国心灵哲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当今美国哲学界,心灵哲学无疑是分析哲学传统中最热门的哲学论题之一。心灵哲学家柯林·麦克金(Colin McG inn)甚至把心灵哲学看做哲学中除了形而上学之外最基本的研究领域。实际上,在美国分析哲学传统的各哲学分支中,心灵哲学发展最为迅猛,成果也比较显著。本文试图从心灵哲学发展脉络的角度展示当代美国心灵哲学的新发展。一从功能主义到心灵的表征理论尽管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已经有了功能主义的思想萌芽,但是现代意义上的功能主义却是哈佛大学的希拉里·普特南(H ilary Putnam)在《心与机器》(1960)一书中开始提出的。从历史上看,…  相似文献   

7.
功能主义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并似乎与物理主义有着不解之缘,被分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与还原的物理主义。一方面,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在理论上面临两难困境,使之在物理主义和非还原论之间不可得兼;另一方面,还原的物理主义在"中文屋"论证和"感受性问题"面前遭受挫败,同样面临严重的困境。看来,作为物理主义的功能主义已经面临绝境,摆脱物理主义窠臼的出路只能是向二元论的某种回归。  相似文献   

8.
不指明心灵哲学和其他哲学领域的关系,则任何心灵哲学的研究都是不完备的。简单说来,我们将指出对心灵本质的考察和某些其他哲学问题之间的一些依赖关系。我们将发现,在作为一个整体的哲学中,心灵哲学占据着中心地位:它不仅是用哲学方法研究一个特定的课题亦即心灵的一个研究部  相似文献   

9.
论塞尔的内在主义语言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塞尔 (JohnSearle)是当代英美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哲学最主要的特征是把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两方面的研究结合起来 ,按他自己的说法 ,“语言哲学是心灵哲学的一个分支” (Searle ,1 983,p .vii)。塞尔的研究方向被认为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研究方向 ,因为他在心灵哲学中主张精神现象的实在性。他同时也认为语言的意义是由使用者大脑中的精神事件以内在的方式决定的 ,所以塞尔的研究方向也被认为是一种内在主义的研究方向。本文将集中讨论塞尔的内在主义语言哲学 ,具体策略是对比讨论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是如何分别处理特指性问…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意识理论中,约翰·塞尔的心灵理论具有典型性。他的生物自然主义理论既坚持了当代心灵哲学中科学自然主义的基本纲领,又表现出企图保留意识的主观特性、因果作用等传统精神哲学内容的折衷论倾向。同约翰·塞尔的心灵理论相比,马克思意识理论与约翰·塞尔在唯物主义哲学立场、实践与实证的哲学精神以及意识主观性和因果作用等方面有一定联系与共性,但在诸如哲学座架、方法论、人文主义精神等深层次的理论范式、研究路径方面又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借助马克思主义意识理论与约翰·塞尔心灵理论的比较研究,既能为当代心灵哲学克服唯技术论、片面强调语言分析等偏颇指明路径,也能为马克思主义意识理论在当代科学技术背景下不断与时俱进、丰富理论内容和发展理论体系发挥积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心灵与身体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史中的大问题,亚里士多德对这个问题的阐述吸引并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当代心灵哲学的主流学派把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解释为"属性主义"(弱的物理主义)或"弱的二元论",但他们要么取消了灵魂对身体的因果效用,继而否认了灵魂的实体地位,要么割裂了灵魂与身体在存在上的统一。本文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是"质料形式主义"的,灵魂与身体的关系奠基于形式与质料的关系以及可感实体的存在结构和原因结构。灵魂与身体不可分离,它们"在彼此之中",但灵魂是首要的本原,身体是展现本原的物质实体。灵魂作为本原的方式是多重的,它是身体的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相似文献   

12.
心灵哲学     
田平 《世界哲学》2000,(4):71-72
关于心的哲学研究已有悠久而漫长的历史。然而,心灵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而得到长足的发展,却是在当代。  相似文献   

13.
正如今提倡"极简主义"。有人认为,"极简主义"就是物质生活简单一些,少些奢华的享受,生活中多一些朴素的味道。但我觉得,物质简单虽是"极简主义"内涵的一部分,但心灵简单才是真的简单。心灵简单,就能拥有孩子般的纯真,拥有最本质的幸福。有这样一个段子,孩子问父亲:"为什么小孩子不能喝酒呢?"父亲回答:"因为小孩子不喝酒  相似文献   

14.
心灵哲学(1950──1990):回顾与展望(一)徐向东心灵哲学最近40年来的发展突出地体现了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微妙关系,尤其是哲学与“认知科学”的关系。1956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召开的跨学科学术讨论会上,由于强调研究心灵的内部过程的重要性.因而宣告了认知科学的诞生,对人类心灵本质的探究终于成为多学科关注的焦点。从科学思想史的角度看,20世纪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对物质世界、生命现象和人类心灵的研究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且这种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正逐渐统一起来。与量子力学一样,对心/脑的科学研究也给哲学提出了大量的哲学和方法论问题,而哲学对有关概念的分析和对各种方法论的批判性考察也促进了科学的发展。由此不难理解一般科学哲学和特殊的科学哲学在本世纪呈现出来的那种生机勃勃的局面。可以说,20世纪哲学哲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它与科学的关系。因此W、V蒯因说科学哲学就是充分的哲学。不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来理解心灵哲学,我们就无法把握其本质特征和历史进程。同样,不认识到心/脑的研究在人类的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我们也无法理解心灵哲学最近20年来在西方哲学中占据的主导地位,以及它与其他哲学分支的关系。所以,我们把对心/脑(min  相似文献   

15.
戴维森的解释主义及其心灵哲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重视对理解和解释的哲学研究是欧洲大陆哲学的一个特点。其实,在英美尽管没有出现像德法那样的“席卷各个角落”的解释学“风暴”,但也有对之重视的表现,并形成了自己独具一格的解释理论或解释主义(interpretivism)。倡导这一理论的都是一些如雷贯耳的大家,如戴维森(D.Davidson)、丹尼特(D.Dennett)等。当然,英美流行的解释主义在解释的对象、旨趣和哲学的性质特征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就拿戴维森的投射性解释主义来说,首先,尽管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也是解释、理解如何可能这类问题,但它关心的解释对象不是书籍、绘…  相似文献   

16.
曹青云 《世界哲学》2015,(2):83-90,161
心灵哲学的功能主义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学说是他们的理论先驱。他们指出亚里士多德既不赞同柏拉图的灵魂与身体的二元论,也不同意德谟克利特的物理主义,因而他的灵魂观与当代功能主义共享深层的理论预设。功能主义者在解释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时涉及了三个主要观点:反物理还原论、心灵状态的"物理构成的可塑性",以及心灵与身体的"随附性"关系。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出发试图主张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与当代功能主义在根本上是不兼容的,并指出他的灵魂观应当称为"质料-形式主义的"。  相似文献   

17.
徐英瑾 《世界哲学》2012,(5):131-140,161
一般认为,"新实用主义"乃经典实用主义的一个后现代主义的变种,它无法在知识论的角度接受心灵表征的客观实在性。本文则认为,反实在论并非是我们发展实用主义的心灵哲学时必然陷入的理论窠臼。如果我们采纳美国哲学家丹尼特主张的"异类现象学"方法,我们就有可能将科学方法和工具主义立场相调和,或在对他人的心灵状态做出本体论承诺时,不必向反实在论投降。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7,(4):156-162
一种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将使我们发现,如果说传统西方哲学是从"理本主义"出发的话,那么,中国传统哲学则是以"情本主义"为其依据。这种有别于"理本主义"的"情本主义"可谓是一以贯之地体现在中国哲学的各个领域。在人生观上,它使中国古人更多地把大爱无疆的"圣贤",而非穷究真理的"智者"作为自己的人生最高理想。在道德观上,它使中国古人更多地以一种"以情释德"方式,而非以一种"以理释德"方式理解道德良善。在宗教观上,它使中国古人更多地通过"天亲合一",而非"神理合一"步向终极性的神圣。穷本而追源,这种有别于理本主义的情本主义之所以可能,是以一种特有的中国式的身心观为其根本的故端。如果说传统西方哲学立足于一种"身心二分"的身心观的话,那么,传统中国哲学则使自己奠基于一种"身心一体"的身心观之上。换言之,正是这种不同于"身心二分"的"身心一体",为我们揭示了中国古人之所以重情、尊情,之所以以情为本的真正隐秘。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哲学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之中,其形成过程受到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深刻影响。但若论其民族文化渊源,则不能否认湖湘哲学对毛泽东哲学的深刻影响。这一点突出地体现于他的实践观上:湖湘哲学知行观关于"力行践履"、"以知导行"、"知行统一"等思想为毛泽东实践观提供了丰富的地域民族文化元素;毛泽东实践观关于实践的决定性、认识的能动性以及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思想烙下了湖湘哲学知行观的深刻印迹。  相似文献   

20.
心灵的开放与开放的心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哲学有两种发展趋势,一是心理主义,一是语言哲学。自从二十世纪哲学界发生“语言转向”之后,语言哲学大行其道,但是心理主义的潮流并未消声匿迹,它们是互相批判、互相补充的。不管今后会出现什么结果,就中国哲学而言,在心理方面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并将对今后哲学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一点是可以预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哲学是一种心灵哲学,因为它不是把目光投向世界,解决世界的存在问题,或本体论、认识论问题,而是回到心灵,解决心灵自身的问题。当然,在解决心灵问题的同时,必然会涉及到心与物、心与道一类主客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