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泽克从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出发,揭露了意识形态的不完整性。在他看来,“征兆”作为沟通前符号界和现实界的桥梁,在意识形态建构起来的看似完整的象征秩序中打开了缺口,挑战了意识形态的“真实”,因此“征兆”是意识形态的“崩溃点”。传统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力的自由”和“等价交换”、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主义”和“排犹主义”就是这种征兆。  相似文献   

2.
作为市民社会的典型意识形态,黑格尔哲学有两重意境,一般唯心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物化意识,这使它成为显性的概念拜物教与隐性的资本拜物教的形而上学耦合体.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超越不能只在一重意境中进行,必须同时反对一般唯心主义与物化意识,既要反对概念拜物教,又要彻底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而,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超越是全面、深刻、总体性的超越.既要超越哲学,又要超越市民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特质在于改变世界.  相似文献   

3.
夏林 《现代哲学》2008,23(1):21-27
马克思的生产方式概念不能仅仅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上理解,而应该放入整个西方哲学史中加以透析.通过对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具体剖析,我们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升华了康德的物自体学说,其生产关系范畴则揭穿了西方哲学史上追求的确定性的抽象同一性假象,揭示了辩证法的精髓与人的历史境遇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范畴所内具的批判性态度既改变了哲学基本问题的提法,又重塑了哲学的基本立场,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相似文献   

4.
当代生活中,社会冲突与社会矛盾的表现,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尊严问题;社会理想与社会目标的实现,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捍卫人的尊严。社会生活的这种特点,使尊严问题在当今时代具有一种现实的敏感性。究竟是什么导致人的尊严丧失?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从"异化劳动"和"商品拜物教"两个角  相似文献   

5.
张有奎 《现代哲学》2015,(3):1-7,24
拜物教是马克思学说的重要范畴。物、物化和物象化概念是一组与拜物教密切相关的概念群。拜物教之"物"有两重意蕴:一是物与物的关系掩盖着人与人的关系,人在观念和行为方面认同物的逻辑;二是物与物的关系隐藏的人与人的关系不是泛泛之论,而是特指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拜物教之"物"的社会表征主要有四个方面:人役于物;抽象化、形式化;合理化、算计和效率;流动性。物之解读的意义在于,既看到当今物之时代强调规则、秩序、能力、形式的必然性和进步性,避免简单化的道德批判,又看到它的局限性和现实超越的长期性。  相似文献   

6.
孙乐强 《学海》2011,(2):146-150
《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这两个文本中,马克思打破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单向模式,详细分析了政治国家对市民社会的反作用,进一步完善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看到,无产阶级并不像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预言的那样,彻底摆脱了资产阶级国家意识形态的束缚,成为共产主义革命的真正代言人,相反,他们却陷入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金钱拜物教的漩涡之中。但马克思认为,这种束缚是暂时的,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工人必然会冲破意识形态和拜物教的牢笼,上升为自为的革命阶级。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相比,这两个文本无疑在主体向度上深化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7.
回到现实是马克思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关键,以斯密为代表的国民经济学家的市民社会理论,从哲学思辨进入经济学研究是马克思借以回到现实的重要环节。但马克思所要走进的现实是否就是斯密的市民社会?斯密的市民社会理论具有怎样的意识形态性?马克思是如何破除斯密的市民社会理论所具有的意识形态性而走进现实的?只有弄清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借助于斯密的市民社会理论,深入地把握了社会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现实存在,辩证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具有的二重性,并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所蕴含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矛盾,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关系,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被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的历史趋势,论证了人类解放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价值形式"的演变中对"货币之谜"的批判性考察,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拜物教"的秘密,而且确立了科学的"货币"观。如果能将马克思的"商品语言"转述为"政治语言",将马克思破解"货币之谜"的方法切入近代以来的"政治正当性"论题,则不仅可以确立科学的"权力观",还能揭示洛克、霍布斯与卢梭以来社会契约论的演进逻辑,真正彰显出马克思哲学的政治指向与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意识形态理论中不仅从政治的维度揭示了统治阶级通过编造虚假的观点来进行意识形态统治的做法,而且还从历史观的维度深刻地阐明了这种意识形态统治与生产方式发展水平之间的具体联系。历史观维度上的意识形态理论所揭示的,是意识形态的社会历史属性,而不是其现实功能。它不仅不能被消解在政治维度之中,而且还是后者的方法论指导。准确地把握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双重维度,对于我们正确地解读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及拜物教批判理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往往以观念的形式出现,因此长期以来,意识形态批判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观念批判或观念的意识形态批判。对马克思来说,这种意识形态批判不过是意识形态批判的形式或形式的意识形态批判,而问题的关键却在于,意识形态在本质上恰恰不是观念的,而是实存的、现实的和实践的。这构成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著作的核心思想。这一思想部分地被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与哲学》一书所捕捉,在柯尔施看来,马克思从来都是"把意识形态(包括哲学)当作具体的现实而不是空洞的幻想来对待"。因此,意识形态批判就主要不是观念的批判而是现实的批判,这才是意识形态批判的本质,其他统统只是形式。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重大的问题也同时被特别地忽视了,那就是,这正好为后来第二国际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轻视理论特别是哲学提供了借口,然而正是在这里,隐含着意识形态批判的另一深层本质:意识形态本身内在实践结构。因此,为了实现意识形态的实践的和本质的批判,坚持和创新意识形态就不能不具有特别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发现,货币的出现所导致的买卖的时空分离蕴含着经济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而马克思对于李嘉图等人的批判则试图表明,否认这种普遍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的根源,在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没有发现商品的特殊的质的规定性,这种商品的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是通过"价值形式"概念充分表现出来的。从经济危机的视阈中理解商品的特殊的质的规定性,我们发现商品的社会形式并不是一种作为"社会劳动"的抽象同一性,而是对于这种抽象同一性的否定性实现。更进一步,商品的社会形式不仅是一种矛盾形式,也是一种危机形式。  相似文献   

12.
从分析价值概念入手探索马克思的价值观,其中包括对价值概念的理解、对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畸形发展的批判和对价值概念中包含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揭示。价值概念中的核心词是一般人类劳动,而一般人类劳动既是指一种无差别的抽象劳动,也是社会总劳动和人类劳动的完成形态的抽象形式。这种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转化为一般等价物/货币这样的畸形样式,这种畸形样式的局限性在于以一种具体的商品物来充当一般人类劳动的化身,从而使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社会关系所掩盖。价值概念所包含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每个人都为别人而劳动的社会关系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关于卢卡奇哲学的归属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久争不下的热门话题。究其原因,就在于人们陷入卢卡奇思想的二重性之中,游离子黑格尔和马克思之间来认识卢卡奇。在卢卡奇一生的理论活动中,他一贯把劳动、实践概念放在重要的位置加以阐述,始终以实践概念为基础,去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阐释马克思主义。这里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出现卢卡奇思想与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哲学的错综关系,造成问题的复杂性。因此,只有把握卢卡奇在劳动和实践问题上前后思想的变化,尤其是卢卡奇最后赋予劳动、实践概念的真正涵义,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占卡奇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何谓异化?     
异化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一种历史的、社会的整个状态。在这种状态里,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人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社会关系、制度和意识形态,作为异己的、统洽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这种历史的、社会的事实,首先表现为经济的异化(商品拜物教)、政治的异化、意识的异化和虔诚的异化(变为宗教)。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状态,具有包罗万象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学者通常把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拜物教"概念理解为主体性的社会意识范畴。个别学者一直试图挖掘其客体性社会存在内涵,但囿于旧的翻译术语依然陷在一种有理说不清的困境之中。本文欲从《资本论》"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一节标题的翻译问题入手,对马克思的"Fetischismus"和"光线"比喻的客体内涵展开词源学和语用学分析,提出新的翻译,以便于证明"商品物神化"指的是商品关系的镜像化形式之谜,不属于主体性社会意识范畴,而属于客体性的社会存在范畴;不属于一种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而属于一种揭穿"商品的形式之谜"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16.
艺术自律与介入的关系,亦即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是阿多诺"否定美学"的核心。阿多诺认为任何艺术都具有二重性,即自律性和社会性;自律艺术也具有二重性,即兼具真理性和意识形态性。然而,艺术要真正发挥社会批判作用,就必须是自律的,即艺术自律是艺术介入社会的前提。阿多诺提倡艺术自律,批判艺术介入。他认为具有整一性的审美形式是艺术介入社会的最佳中介。阿多诺这种艺术社会学思想的形成与他的"实践"观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同恩格斯一起,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作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揭示出来。而后,他又在《资本论》中从商品二因素的内在矛盾入手,通过劳动二重性的剖析和剩余价值的论证,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和具体表现揭示出来。在这里,马克思为我们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基本思考线索:不停留在对社会矛盾的社会——历史分析上,还必须深入到经济事实中去揭示矛盾;不停留在基本矛盾的一般性原则认识上,还必须深入到具体历史阶段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揭示具体的社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同时也是一种伦理学批判。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持有的一些伦理观念:一是包含选择自由和自我实现的自主自由,一是包含身份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劳动对等的平等原则。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权关系中得出这些伦理观念,也通过这些观念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权关系。马克思是借助"经济关系的人格化"概念讨论这一问题的。这个概念为马克思的伦理学提供了基于"第三人称视角"的认识论图景。这一图景为开发"第一人称视角"的规范伦理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宣告宗教批判已经终结,继而转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即转向对现实的批判。本文旨在探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如何一以贯之地推进其宗教批判,思路,分别从三个层面考察宗教批判"道成肉身"转化成了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批判,由此揭开资本主义及其精神实质的神秘面纱。以宗教批判为线索来解读马克思的《资本论》,一方面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资本主义批判的内在结构,另一方面也可以调和其与韦伯对资本主义精神与宗教之关系所作出的批判性反驳,此外,对于研究改革开放视域下中国社会意识变迁之哲学基础亦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前,对符号拜物教的研究,更多是在与马克思拜物教思想的对比中进行,并且在其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异化特质的揭示上显得含混、抽象而不够明晰。本文认为,符号拜物教具体表现为意象拜物教、景观拜物教和能指拜物教。符号拜物教的异化特质深层次地表现是精神异化。符号拜物教带来的精神异化,根源不在于符号的自我运动本身,而在于催生符号运动的资本扩张逻辑。马克思拜物教思想关于资本逻辑的批判,对于剖析符号拜物教视域中的精神异化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