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先秦时期臣下设宴飨君是否符合礼制的问题,经学史上争论已久。《礼记·郊特牲》中的飨君非礼之说,从者众而驳者少。然《左传》之中就已多见春秋时期臣下飨君之例,效尊铭文中也明确记载了西周时期臣下可以"纳飨于王",说明飨君非礼说不符合西周、春秋时期的史实。《郊特牲》是战国末期的作品,其飨君非礼说是战国后期君权强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金人铭》产生的时代应该是战国末年至汉代初年,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证据:1.《金人铭》的内容与黄老学派关系密切,应该是黄老思想流行后的产物,不可能产生于孔子时代。2.《金人铭》的内容性质与战国以前的青铜器铭文的特征不符。3.《金人铭》把孔子入周观书和孔子入太庙二事混合在一起,露出了破绽。4.《金人铭》称“三缄其口”,而“缄”字在可靠的先秦文献中无“闭口”义。“缄”的本义为捆箱箧的绳索,“缄”有“闭口”义是西汉才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正> 一、天文学与天道概念的产生和演变天道概念起于何时?不易详考。《古文尚书》有“天道福善祸淫”(《汤诰》),“天有显道”(《泰誓》)。但不见于《今文尚书》。《古文尚书》不少人力辨其伪,不足为据。《周易》有几处:“天道下济而光明”,“天道亏盈而益谦”,“大亨以正,天之道也”,但均见于《彖传》。易大传一般认为是战国中后期的作品,不能视作天道概念的源头。《礼记》中  相似文献   

4.
战国时期,思孟学派的代表——子思、孟子建立了一个以“诚”为道的哲学体系,对当时和后世的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写成于战国中后期的《易传》,不仅接受而且发展了思孟思想,是当时受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下面我想从哲学方面谈谈《中庸》《孟子》即思孟与《易传》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诗歌发展过程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辑。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诗歌305篇。春秋后期至战国末期前,则没有如此成型的诗歌集。但这并不是说,社会生活中没有诗歌,特别是战国末期,我们从《史记》及有关史籍的零星记载中知道,诗歌不仅存在,而且和人们的社会生活,特别是人们的政治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并成为社会生活的一大色彩。  相似文献   

6.
包括上、下经和“十翼”在内的《周易》,成书于战国中后期的齐国稷下学宫。这是最近出版的《古易新编》一书提出的最新结论。《古易新编》是由王赣、牛力达、刘兆玖三人合作编著的。它初步总结了王赣同志三十多年研读《易经》取得的科研成果。书中用二进制数学和系统论原珲,破译了由一千多年前陈抟所传、朱熹拿来放在《易经》卷首的“易图”,扼要地叙述了围绕“易图”进行的斗  相似文献   

7.
西周卿大夫之“德”释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周卿大夫之“德”是在“其惟吉士”的立政之道基础上产生的道德思想。它由“畏天威”、“屏王位”、“王家”、“柔远能迩”等诸项内容组成。它的形成经过了从西周初年的初步探索到西周中后期成熟两个发展阶段 ,经过了从周王的外在要求———他律 ,到卿大夫内心自觉———自律两个发展境界。西周后期“威仪”被纳入卿大夫道德的范畴 ,并成为卿大夫道德的载体与形式。卿大夫道德的构建 ,不仅有效地巩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而且对我国古代臣德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周易》的哲理化与“易象”符号的更新汪裕雄目前易学界已大致趋向这样一种认识:《周易》的哲理化,实现于“古经”形成到《易传》诞生的历史行程中,即上起殷周之际,下迄战国末年的八九百年间。这是中华文化走出原始巫教的神学阴影,开始人文自觉的重要时期。《周易》...  相似文献   

9.
后期墨家     
墨家是战国初期由墨子创立的一个学派。墨家在墨子死后即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派,这就是后期墨家。今存《墨子》一书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六篇就属后期墨家的重要著作,人们统称之为《墨辩》或《墨经》,是我们研究后期墨家逻辑思想的基本资料。后期墨家在总结墨子和各家逻辑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终于创立了一个相当科学的完整的古典逻辑科学体系,被今人称为“墨辩逻辑学”或“墨经逻辑学”。  相似文献   

10.
由马承源先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一书,载有“《周易》图版”和濮茅左先生对“《周易》图版”的“释文考释”和附录一:“竹书《周易》、帛书《周易》、今本《周易》文字比较表”以及附录二:“关于符号的说明”(马承源),读后深受启发。但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当然不一定成熟,希望得到专家的批评。我认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周易〉》并不是《周易》,而很可能是《连山易》。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将“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易》”简称为“上博战国竹书《易》”。上博战国竹书《易》存简共58枚(…  相似文献   

11.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易经》中的蛊卦,所记述的是西周早、中期关于侍奉父母的应有态度;其丰卦,所记述的则是西周早、中期出现的一次太阳黑斑天象以及当时官方的祭祀风俗。  相似文献   

12.
张荣明 《管子学刊》2005,(1):74-76,105
《尚书》和《诗经》中有“哲”观念,旧释或为“智慧”,或为“智慧之人”。仔细考察则会发现,“哲”在上述文献的不同篇章中分别表示神圣意志、帝王的聪明才智、社会人群的聪明才智。其内涵的扩大,可能意味着上述不同篇章文献完成于不同时代;其内涵的变迁,则反映了“哲”观念在西周早期、中晚期、春秋时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一些学者在若于论著中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黄老之学发源于战国后期的秦国和楚国,其最早的代表作是《吕氏春秋》、《鹗冠子》和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经法》等篇。“黄老道德形名之学”能否产生于秦国和楚国呢?这倒是个饶有兴味但又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不过我想,只要结合历史实际,对这几部书进行一番实事求是的剖析,便会发现,以上那种看法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难以立住脚根。现在把它揭露出来,目的是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共同把对黄老之学的研究推向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关于《管子》中的文章的断代问题,因为缺乏文献记载以及考古上的发现的证据,学界至今没有定论。但学者们大都认为《管子》的大部分文章作于战国之际,而“轻重”篇则完成于西汉时期。笔者在研究中发现,《管子》与《吕氏春秋》中的许多篇章都记载了相同的故事,表述了相同的思想,甚至使用了几乎完全一致的语言,因此找到二者之间的诸多关联。从这两部典籍的编纂时间、地域、背景以及流传情况来判断,得出《管子》受《吕氏春秋》影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西周金文与《周易·象传》连劭名西周金文中有一些内容与《周易·象传》中所反映的思想意识相同,现就这一问题进行考述,分条叙述如下:(一)《周易·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上卦震为动,下卦坎为险,动而有险,故曰“勿用有攸往”。上互良为止,下互...  相似文献   

16.
收到《管子学刊》1989年第4期,拜读了胡家聪同志的《〈国蓄〉篇的“平籴”思想发微——兼论〈国蓄〉作于田齐时代》,有些想法,即草成此文,以就正于胡家聪同志。胡家聪同志对《管子·轻重》的著作年代素持战国说,有多篇论文发表。上文第一部分继续就《国蓄》作于战国提出了六条“内证”。这六条是:(1)“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2)“王霸之君,去其所以强求,废其所虑而请”。(3)“是故万乘之国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有千金之贾。”(4)“天子籍于币,诸侯籍于食。”(5)“前有万乘之国而后  相似文献   

17.
帛书易传与先秦儒家易学之分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店竹简发表之后,其中的《缁衣》等篇,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在战国楚地流行的文献文本,不一定是楚国或楚地文化自身的产物,而有许多是传自中原的。如战国中期齐国的文化最为发达,诸子百家都在齐国寻求自己的发言权,楚地所流行的文献,应当有相当大的部分是从齐国流传到楚地的。这一事实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马王堆帛书易传各篇的相关问题。事实上马王堆帛书易传发表后,虽然颇被认为是“南方易学家的著述”,①但也已经有学者提出了一些其他推测。如有的先生认为,“楚地帛书本《周易》经传文,多半来自齐学”。甚至也有学者…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扶风县黄堆公社云塘大队齐家村出土的西周甲骨刻辞中,有些内容与《周易》有关。(H3[2]·1)是一版龟腹甲,上端刻有“思即于休命”、“思即于永冬(终)”。“休命”与“永终”相当于《易》学中的“两仪”,二者相合,就是见于《礼记·曲礼》中的“假尔泰龟有常”。该版上的另外两条刻辞,内容同于《周易·讼》九四和九二。(T1[4]·1)是一块牛胛骨,上有一行刻辞,命辞占卜“有言”与“毋有言”,“有言”屡见于《周易》卦爻辞,都取象于坎卦。该版上的另外两条刻辞,内容近于《周易·讼》初六和六三。  相似文献   

19.
太公望吕尚为西周文王姬昌、武王姬发师,并尊之为“圣人”,又是西周齐国的始封君主(侯爵)。世传太公望所著的《六韬六卷》,史家称之为中国兵书之祖,所创立的《九府圆法》,视之为中国早期的财政典籍。太公望在中国历史上是有深远影响的杰出人物,在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神话般的传奇故事。太公望的出生地点在那里,历来众说不一,其中比较有影响的说法,主要有四种:  相似文献   

20.
上古两大主导文化系统及其思想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古时有山川守文化和社稷守文化的不同;前者具有浪漫奇幻色彩,多关注天人关系;后者具有尚实重用特点,多注重人际关系。这种不同导源于各自原始崇拜的文化精神差异,两种文化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山海经》、《老子》、《庄子》等作品中可见山川守文化影响,《春秋》、《论语》、《孟子》等作品中可见社稷守文化的影响。战国后期起两种文化渐趋融合。两种文化的影响更多地积淀在对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中,从而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着久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