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自命出》与《淮南子·缪称》论“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店楚墓所出儒书《性自命出》 ,据内容可划分为上、下两个部分。这两部分中都有不少地方论及“情” ,下一部分对“情”的重视尤其引人注目。据考察 ,这种重视“情”的思想 ,亦见于《淮南子》的《缪称》篇。而《缪称》 ,据前人研究 ,乃是一篇保存了大量儒家子思学派学说的文献。本文通过征引《子思子》佚文与《缪称》及《性自命出》比较 ,认为《性自命出》对“情”的看法可能出自《子思子》 ,为研究《性自命出》等篇的学派性质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2.
杨栋 《孔子研究》2020,(1):140-149
《淮南子·缪称》保存了大量《子思子》佚文,与子思著作有密切关系,而学界一般亦认为郭店楚简中的儒家佚籍是子思学派的作品。将《缪称》篇与郭店简《成之闻之》《穷达以时》《五行》《尊德义》《性自命出》等篇对读,二者在用词、语句乃至思想上多有相合之处,据此可以进一步确认郭店简这些篇章确为子思学派的作品。同时,通过对读亦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缪称》篇的成书及性质。  相似文献   

3.
《性自命出》作为儒学文献虽为诸多学者认同,然而亦有将之归结为与道家或法家思想更有相通之处者。依笔者之浅见,否认《性自命出》的儒家学派性质多出于对其中性、情两个重要范畴的误解。本文拟从深入辨析《性自命出》的性情论为基点,一方面纵向探索《性自命出》与孔子的学术关联,另一方面横向剖析它与道家、法家的思想分歧,旨在说明,就《性自命出》不离孔门之宗而又异于道、法之旨而言,它当属于儒家文献而无疑。  相似文献   

4.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的思想归属问题,学术界有子思说、子游说、公孙尼子说等不同观点,其中以子思说影响最大.这些观点都有一定的根据,但都不能令人十分满意.本文认为,<性自命出>主要是以情、性为中心所展开的哲学说明,因而要弄清其学术归属关键在于弄清其"性"的本质.种种证据说明,<性自命出>之性不是思孟学派的道德之性、义理之性,而是气性,或者说更接近于荀学的材性--本始材朴之性;从性的可动、可逆、可交、可厉、可绌、可养、可长等来看,与荀学的对治性的手段--"化性"与"积善"完全相通.由此我们认为,该篇文献可能是荀子情性哲学的直接源头.荀子学术传统是顺应孔子、仲弓而来,<性自命出>很可能是子弓即冉雍或其后学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郭店楚简之《性自命出》篇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对新发表的荆门郭店出土的儒家文献中的《性自命出》篇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对此篇在早期儒家中的学派所属提出了三种可能性,即子游、公孙尼、子思,而倾向于认为属《公孙尼子》;认为此篇中的以好恶论性、以喜怒哀乐之气论性的思想不是性善论,由此论证了性善论在先秦儒学发展中并非主流思想。  相似文献   

6.
论文以上海博物馆购自香港的楚简《性自命出》篇为参照 ,深入探讨了学界对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篇编连与分篇的种种意见 ,肯定《郭店楚墓竹简》原释文的编连是正确的 ,简文应该是一篇完整的著作而非两篇 ,而整个《性自命出》篇可分为上中下 3篇 :从郭店简的简 1至简 35可为上篇 ,从简 36至简 4 9可为中篇 ,从简 50至简 67可为下篇。  相似文献   

7.
郭店楚简儒家著作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郭店楚简10种儒家的著述可分为3类:第一类是孔子之作,它们是《穷达以时》、《唐虞之道》、《尊德义》。第二类是孔子弟子之作,它们是《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六德》、《性自命出》。其中《忠信之道》是子张之作,《性自命出》是子游之作,《成之闻之》、《六德》可能是县成之作。第三类是《子思子》,为子思及其弟子所作,它们是《缁衣》篇,《五行》篇、《鲁穆公问子思》。简文主流,当出于子游、子思学派。  相似文献   

8.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与上博藏简《性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店楚墓竹简中的《性自命出》一篇,释文公布后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无独有偶,此篇亦见于上博藏简之中,而被命题为《性情论》。现在上博藏简此篇已面世,为我们深化对《性自命出》文本的理解,提供了进一步的可能性。以下,将郭店简的《性自命出》与上博简的《性情篇》略加比较,以见其同异。 李零的《性自命出》校读(见《道家文化研究》十八辑),将郭店简的《性自命出》依原简篇号,分为上下两篇,并根据文义,将全篇分为21章,上篇为1-13章,下篇为14-21章。本文为方便起见,以李零分章为参考基准,而将其刀章自“身欲…  相似文献   

9.
《性自命出》、《中庸》、《孟子》思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性自命出》、《中庸》、《孟子》三者都讨论了性、命问题,都把"性"看作为来自天命的,就这方面说,它们的思想是相通的。但由于它们对"性"各有不同的解释,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思想特点。《性自命出》以情释性,提出了"喜怒哀悲之气,性也"的思想。《中庸》则受其影响,也以情释性,以喜怒哀乐的情之未发,处于不偏不倚的中态为性。而《孟子》与《性自命出》、《中庸》不同,主张以社会道德观念(道德心)释性,提出了天赋道德观念的人性善思想。这一思想直接来自于《五行篇》。《性自命出》、告子的以生理心理情感欲望释性,最后为荀子所发挥,提出了人性恶的思想,从而形成了战国时期在人性论上的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10.
论《性自命出》对儒家人学思想的转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性自命出》意在调和心志与性情的矛盾,解决心无定志的问题,是孔子心志之学的自然延伸。但是,它却空前地注重了“性”、“情”的天赋性、本原性;性是情的本原、依托,情是性的激发、摇荡,二者互为表里,内外摩荡,构成了生命的活性之泉。正因为把性情视为生命的基质、根据和前提,所以,《性自命出》超越了孔子“与命与仁”的理论构架,而以以性情为基础、以天命为归依的“反善复始”思想,刷新了儒家心志之学的风貌,发展了儒家人学的理论,为思孟学派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依据儒家文献,结合新出土的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等资料,通过对气论、礼乐论哲学思想的发展,以及对荀子《乐论》与《乐记》所反映的时代精神风貌的差异三方面的研究,可知尚不能根据新出土的郭店楚简得出《乐记》为孔子弟子或再传弟子公孙尼子所作的结论。蔡仲德先生关于《乐记》成书于汉代与作者为河间献王刘德的看法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郭店儒简《性自命出》作者聚讼纷纭,但若悬置对具体作者的执求,以篇为单位予以观照,将其视作《礼记》类文献中的一篇,则可发现其义理脉络是对孔子“性近习远”说的逻辑展演,其思想史定位当在孔、荀之间。其以气言性的性情观、心术为主的心性论、人道可道的礼乐论,构成一条层层递进、彼此联动的工夫论进路。此进路与荀子“情可为”“心之可”“积礼义”的“化性起伪”说基本一致,实开荀子天生人成的工夫论之端绪。不同于孟子德性论、本质论的论性范式,《性自命出》和荀子的此种气性论、过程论的自然人性论传统应当是先秦思想史之主流。即便在孟子性善论崛起后,此一脉络仍以或显或隐的形式延续于后世思想史中。  相似文献   

13.
书讯     
《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郭沂著,626千字,859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 本书是作者研究先秦文献与先秦思想十五年来的总结。全书共分三卷。第一卷为《郭店 楚墓竹简六种考释》,选出《老子》、《太一生水》、《五行》、《大常》(原题《成之闻 之》)、《有性》(原《性自命出》上部)、《求心》(原《性自命出》下部)等六种最重要、思想性最强的佚籍进行全面的文本研究。主要工作是,重新调整竹简的次序、重新划分文献 种类、根据新的调整对文献重新命名、对每种文献进行分章、重新释读一些误释和未释的文…  相似文献   

14.
文章疏通了帛书《衷》篇的若干处文意,并试图从思想史的角度分析其内涵。如《衷》篇认为《周易》是巫史和文王共同完成的作品,巫史完成其数术部分,文王加入卦爻辞部分,这是对《周易》成书过程的较早表述之一;《衷》篇透露出先秦易学中关于人性的讨论与孟子、荀子都有极大不同,它将文人、武人作为两种人格来讨论也是传世文献中少见的;《衷》篇很多句子可与其它帛书《易传》的篇章合读,它们都很重视阐发《周易》中的德义。此篇帛书中有些句子的思想接近思孟学派,这说明其中有些内容不会早于战国中期。  相似文献   

15.
从《性自命出》谈孔子与诗、书、礼、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性自命出》一五—一八号简有四个排比句 ,分别讲述“圣人”对诗、书、礼、乐所进行的整理、编纂工作 ,其事与传世文献所载孔子“删诗书 ,订礼乐”之事相当一致 ,推测此“圣人”很可能与孔子有关。若这一认识不误 ,《性自命出》的出土 ,对孔子与六艺关系的探讨 ,当产生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子思书再探讨--兼论《大学》作于子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思原书各篇可分为三类,一是子思所记孔子言论,二是子思本人著作,三是弟子所记子思言论。除了原本《中庸》、《表记》、《坊记》、《缁衣》外,郭店简《穷达以时》亦属第一类;属于第二类的除了见于今本《中庸》的《天命》和并见于郭店简、马王堆帛书的《五行》外,还有今本《大学》,而《淮南子·缪称训》主体部分正是子思书佚篇《累德》,亦属此类。属于第三类的有郭店简《鲁穆公问子思》以及典籍中的若干佚文。早期文献中对子思书的不同称谓,意味着不同的文献来源,称《子思》者引自《汉志》所著录的二十三篇本,称《子思子》者引自《隋志》和《唐志》所著录的七卷本。七卷本具有很高的价值,非后来子思书辑本所能相比。  相似文献   

17.
上博竹书《从政》篇与《子思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上博竹书《从政》篇进行分章排比,可以看出其每一段落都应以“闻之曰”起始,“闻之曰”其实与“子曰”相同。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从政》篇都与保存在《礼记》中的《坊记》、《中庸》、《表记》、《缁衣》等子思著作相近相通,也就是说,《从政》篇与史籍著录的《子思子》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孔丛子·公仪》所记鲁穆公与子思的对话,更可说明《从政》篇乃《子思子》佚篇。  相似文献   

18.
郭简《六德》篇讲“仁内义外”,孟子则批评告子“仁内义外说”,而主仁义内在。学者疑之,至有据此否定郭简思想属思孟学派者。本文指出:《六德》篇与告子的“仁内义外说”,名词相同,但内涵迥异。郭简《六德》篇的“仁内义外说”,讲家族内、外治理方法的区别;告子所持“仁内义外说”,则是由人的情感生活与道德普遍性之割裂,而引生一人性“白板论”。《六德》篇“仁内义外说”所言治道,表达了儒家的一贯思想,亦为孟子所肯定。但告子“仁内义外说”所表述的人性论,则与儒家尤其思孟一系的核心思想相抵触,故为孟子所驳斥。孟子与告子有关“仁内义外说”的论辩,凸显了孟子人性论的根本特色和精神实质。孟子仁义内在于人的实存和情感生活的性善论,为《六德》篇“仁内义外说”所表达的儒家治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二者本无矛盾,不能据此而将《六德》乃至郭店儒简排拒于思孟学派之外。  相似文献   

19.
孟修祥 《管子学刊》2006,(3):115-119
《性自命出》为郭店楚简中一篇颇为重要的先秦儒家佚籍,篇中有论及音乐之源起、音乐之功能、音乐之宗旨等方面的内容,语焉不详,却与《乐记》等经典著作表现出既有相同,也有相异之处的音乐美学观念,对审视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湖北荆门市郭店出土的“楚简”自 1 998年公布以来 ,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特别关注 ,《郭店楚简》研究成为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显学。为了推动《郭店楚简》研究在西北地区的深入开展 ,2 0 0 0年 1月 1 5日 ,在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召开了研究《郭店楚简》的学术座谈会 ,赵吉惠教授主持了会议 ,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政法学院、西安联合大学、西安社会科学院等单位 30余位学者参加了座谈会。会上学者们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就墓葬和竹简的断代、《唐虞之道》的历史理念、“性自命出”与儒家人性论、“楚简”与子思之学等 ,进行了广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