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艳鑫 《天风》1994,(收录汇总):36-38
现代社会婚姻满意度持续下降,离婚率增高,在教会中亦如此.为此,笔者想从大卫的家庭来分析原生家庭给婚姻带来的影响,以期给因婚姻问题而软弱的肢体带来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
对人们来说,婚姻是最美妙的,也是令人棘手的。婚姻的起源可追溯到伊甸园中上帝的宣告:“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2:18)家庭是社会机构中难以分割的细胞。家庭关系的稳固无疑大有裨益于社会的稳定。 爱是理解的别名,理解是婚姻的基石。当两个亲密的灵魂正是在理解的绿荫下获得和谐的  相似文献   

3.
方平 《金陵神学志》2000,(1):63-65,78
婚姻破裂和家庭解体是当代社会的严重问题之一,今天的社会,许多人视结婚与离婚为儿戏,高兴就合,不高兴就分,给家庭(特别是儿女)带来了严重的伤害。一般来说,基督徒是极其尊重婚姻的。然而,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当基督徒的婚姻出现危机时,也会选择  相似文献   

4.
何亚 《天风》2008,(7):38-40
(一)预防婚姻危机的发生 有关婚姻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年来中国社会中婚姻解体、家庭破裂等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许多人对幸福美满的婚姻持怀疑态度.婚姻难道真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悲欢离合?  相似文献   

5.
在世界范围内,信仰基督宗教的人数大约在20亿人左右,而这20亿左右的人当中,亚洲占3亿多,其中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这些地区。近年来,随着基督教在亚洲传播速度的加快,亚洲范围内信仰基督宗教的人数预计在2025年时将会增加到5亿人。随着基督教在亚洲的迅速发展,我们可以预计在未来基督教将会在更大的层面上影响亚洲人的生活.尤其是在文化和价值判断上。随着近年来社会对于家庭问题的不断关注.家庭观念成为了研究的热点。所以我们设计了这次调查,以期望能够解读在现代社会中基督教对于人们家庭观念和婚姻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先秦时期,人们对于婚姻关系和婚姻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化过程.总的来说,婚姻关系由相对宽松和自由逐步过渡到严格和规范,婚姻观念亦从政治和社会生活领域内的"男女之别"渐次过渡到婚姻及家庭生活领域内的"从一而终",并最终使"夫为妻纲"的观念初步形成.婚姻道德的提出本身是对于婚姻及两性关系的规范,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但是在男尊女卑的前提下,这种规范更多地表现为对于女性的片面的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7.
婚姻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核心的关系, 家庭中父母婚姻冲突影响着儿童发展。众多研究发现, 父母婚姻冲突对儿童认知发展和情绪社会性发展均有重要影响, 而且父母婚姻冲突影响儿童发展存在复杂的作用机制(如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父母婚姻冲突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儿童认知-情绪过程和家庭过程来实现, 且这一影响会因多种儿童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不同而不同。未来研究有必要同时考察父母婚姻冲突对儿童认知发展和情绪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并进一步探究和整合多种作用机制, 为干预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网络家庭兴起的伦理基础及其社会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家庭以夫妻生活的无性化、夫妻关系的非对偶性、夫妻性别的可转换性和现实人伦关系的消匿等四大特征兴起于现代社会.其兴起的社会根源在于家庭功能的弱化、道德观念的宽容性增加和网络技术能力的增进.其中交织着网络空间的扩张与社会交往的挤压、心理压力的剧增与情感宣泄的不畅、婚姻需求的发展与现实条件的匮乏三大矛盾.网络家庭的兴起造成了家庭观念的变异、婚姻行为的变化和现实家庭的危机三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婚姻的神圣 基督徒应首先在自己家里要照出光来,因为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位,如果家庭不健全,就会影响神的荣耀,奉主耶稣为主,就是让主耶稣来管教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圣经中关于婚姻和家庭有许多教导,要我们明白主的旨意 主耶稣教导我们说:“但从起初创造的时候,上帝造人是造男造女。因此,人离开父  相似文献   

10.
婚姻与幸福的关系一直备受学界和公众关注,但尚无明确定论。研究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两次追踪到的24172人数据,利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探讨婚姻与幸福感因果机制。结果发现婚姻状态转变(未婚→已婚)能明显提升个体幸福感,但提升效应受性别调节,即婚姻对男性幸福感回报明显高于女性。结论:婚姻带来的社会支持、经济增益等可能是婚姻促进幸福感的主因;而传统婚姻文化及婚后男女在家庭结构或功能上的分工差异,可能是婚姻对男性幸福感的回报明显高于女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婚姻满意度是影响人们心身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夫妻恩爱又是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已为实践所证明。国外有一些关于家庭婚姻的研究,其中有少数是有关老年婚姻的。我国近年来也有少数老年家庭和婚姻的调查,但关于老年婚姻满意度的尚未见到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1.参考国外有关调查表,试编适合我国情况的“婚姻满意度调查  相似文献   

12.
骆颂恩 《天风》2017,(1):10-11
正在21世纪的今天,人们受世俗现代婚姻观的冲击,婚姻生活越来越偏离它的本位。基督徒同样也会面临婚姻危机,乃至影响家庭生活和教会侍奉。为此我们应当警惕,回到圣经中去重新认识婚姻的含义,正确处理好相互之间的矛盾,靠着主的恩典,努力营造完美婚姻,成为基督福音的见证者。  相似文献   

13.
应该重视对离婚进行道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爱情是婚姻的基础 ,婚姻是家庭的基础 ,婚姻家庭关系是家庭、亲情和义务的统一。在婚姻自由、自主的社会条件下 ,应慎重选择婚姻 ,担负起婚姻的责任和义务 ,离婚要接受道德上的评价。  相似文献   

14.
陈丰盛 《天风》2014,(10):28-28
在离婚率逐渐攀升的现今,婚姻危机与离婚现象不容忽视.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婚姻关系的影响已经式微,人们对婚姻家庭原则的持守变得困难.以下六种因素,使离婚不再成为一道禁令,而是一种选择.1.宗教信条和规范已放松,人们在婚姻危机中,有了选择离婚的可能性.2.反对离婚的外在压力及社会对离婚的污名化已减轻;同时,人们对离婚的接受度也提高了.  相似文献   

15.
再婚与再婚家庭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金一虹 《学海》2002,3(1):90-96
随着离婚率的上升 ,再婚家庭和再婚人口在不断增加 ,婚姻的重组构成了现代社会中与婚姻的解体同样值得关注的一个社会现象。这一现实在制造新的矛盾冲突之时 ,也孕育着新的观念和新的关系的形成。本文将其置于现代化进程背景之下 ,既分析婚姻重组的趋势 ,也研究分析这一婚姻的重构对家庭关系、人的情感需求、保障需求以及满足这些需求的方式的影响 ,以展示现代社会在何种程度上可以给人以新的选择、发展空间和新的调节手段  相似文献   

16.
一、婚姻自主权的不完全性。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建立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这就为实现婚姻自主权奠定了重要的社会基础,人们便首先在主观上比较普遍地获得了婚姻自主权。但是,由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很不发达,存在多种经济形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利益差别,上层建筑也不完善,封建主义思想、资本主义思想以及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这些都必然对婚姻过程发生极大的影响。人们的婚姻自主权是不完全的。婚姻自主权的这种不完全性特征,影响甚至制约着婚姻过程的其他方面。  相似文献   

17.
张玲玲  张文新 《心理学报》2008,40(5):583-592
采用未来取向问卷(中文版)、亲子沟通和朋友沟通问卷调查了1741名高中生和大学生,从探索和投入两个方面考察了中晚期青少年个人规划的基本特点以及亲子沟通、朋友沟通与个人规划的关系。研究发现:青少年对未来教育的探索和投入水平高于未来职业和婚姻/家庭;从青少年中期到晚期,个体对不同领域的探索与投入遵循不同的发展模式;女青少年对未来教育的投入更多,而男青少年对未来婚姻/家庭的探索和投入更多;城市青少年对未来教育的探索和投入更多,而农村青少年对未来婚姻/家庭的投入更多。亲子沟通对中晚期青少年成就领域的规划具有较大影响,且影响大于朋友沟通,而朋友沟通对青少年未来婚姻/家庭规划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8.
婚姻是人世间的大事。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当达到一定年龄的时候,总会不可避免的遇到它。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信众人数最多、体制最完备宗教之一的天主教对婚姻有其丰富而独特的阐释。梵二文献《论教会在现代世界牧职宪章》指出,“个人、社会、教会的幸福和健全的婚姻与家庭生活,紧相连接”,“婚姻为人类的繁衍、为家庭所有成员的个人进步及永远命运、为家庭本身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尊严、稳定、  相似文献   

19.
与以血缘及婚姻为基准的家庭代际关系不同,社会代际关系是一种社会秩序,也是一种社会结构,直接反映了社会利益在代际之间的分配状况.在人口老龄化和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的社会代际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并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在探究社会代际关系的实质、内容和特征基础上,从法律规则、行政规制和社会规范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构建我国社会代际关系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20.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不是简单的医患之间的医疗和接受医疗的问题,它涉及到医疗机构、制药厂家以及社会、家庭、婚姻、就业等很多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乙型病毒性肝炎所带来的诸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形成一种"社会监督法制化、诊疗方案规范化、社会关爱人性化、具体施治个性化"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