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言推理是经常运用的一种推理形式。它是以一个选言判断和直言判断(或联言判断)为前提,推出一个结论为直言判断(或联言判断)的演绎推理。它包括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前者只有否定肯定式一种推理形式,而后者却有肯定否定式和否定肯定式两种推理形式。它的语言表述形式是多样的: 一、限选复句表达选言推理限选复句是一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复句。在特定的语境中,当结论是不言面喻时,就可以用这种复句表达省略小前提  相似文献   

2.
选言推理的大前提是选言判断。这种推理有时用肯定否定式,有时用否定肯定式。学生由于初学,往往会感到头绪纷繁,不易堂握。教学中可以考虑一开始就把如何运用这种推理形式,提纲挈领地表述出来,然后依次作具体解释。可以把这种推理形式的运用,概括成这样四句话: 大前提相容而穷尽,只能用否定肯定式;大前提相容而不穷尽,两种方式都不能用,大前提不相容而穷尽,两种方式都能用;大前提不相容而不穷尽,只能用肯定否定式。  相似文献   

3.
5~6岁儿童传递推理能力的发展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有效的实验设计,在控制儿童记忆容量影响的前提下,考察了5~6岁儿童在长度传递推理和重量传递推理能力上的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5~6岁是儿童传递推理能力迅速发展的时期。在大概6岁左右,大多数儿童已经能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传递推理。(2)此年龄儿童在长度传递推理和重量传递推理能力上不具有显著差异。(3)条件排列的一致与不一致对于被试的推理成绩并不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选言推理有肯定否定式和否定肯定式两种。运用否定肯定式时必须穷尽一切选言支,如果不穷尽,就算否定一部份选言支,那也不能肯定剩下的选言支,否则就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下面仅就一凶杀案的破案过程看是否穷尽一切选言支在刑事侦查中的不同作用。一九八三年八月九日,某地金龙水库浮起一具尸体。一个人的死亡,原因不外乎是:病亡、自杀、他杀或其他不幸事故。  相似文献   

5.
选言推理是普通逻辑思维中大量运用的一种推理形式,各种逻辑教材都有对于这种推理形式的介绍,但是对选言推理必须遵守的逻辑规则的语言表述却很不相同,而且都有不够严密之处。下面我们对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表述方法的局限性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并试图对选言推理的逻辑规则作出严密的语言表述。  相似文献   

6.
智力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成份。而推理能力则是其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心理因素。我们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中,无不依靠逻辑推理去获得新的概念和新的认识。因此,培养青少年的推理能力是当前教育界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课题。那么,青少年学生的推理能力有些什么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7.
中国儿童与外国儿童的心理特点既有其普遍性,又具有其特殊性。追随朱智贤先生的脚步,在林崇德教授的引领下,我们对中国儿童的推理能力的发展轨迹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一路走来,我们对中国儿童物理世界的推理能力(包括传递性关系推理、因果推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儿童社会推理发展的重要基石--心理理论、指向自我的社会性推理--情感决策、以及影响儿童推理能力发展的因素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得出了一些重要有趣的结果,然而关于中国儿童推理能力发展的全貌,我们依然得不到完整而准确的结论。儿童认知发展研究难度大,但是无论从科学研究的需求或者是社会对儿童教育的需求,又或是国家战略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求来看,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都是意义重大的,因此关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还需要大力加强,对该领域的科研投入和人力支持也必须大大加强!  相似文献   

8.
朱莉琪 《心理科学》2001,24(2):214-214,220
逻辑推理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人们利用推理可以从已知知识中推出新知识,从事实或假设中得到新结论。掌握正确的逻辑推理规则无疑会提高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因为推理能力对人类的重要性,心理学对人的推理的研究从未中断过。  相似文献   

9.
某渔村为海上冷冻保鲜计,急需觅购冷冻船。踏破铁鞋,终于在本省沿海某县水产公司觅得一艘旧冷冻船,遂与该县水产公司签约定购,价金30万元。合同规定渔村必须于签约后3天内交付定金10万元,余款在月底放船时一次交清;否则,定金没收,还要承担违约罚金2万元。渔村按约交付定金后,当筹足余款准备月底付清放船时,该水产公司经理突然通知渔村废约,退还定金,并把该冷冻船以29万元价金转让给闽省某运输社。于是,引起一场诉讼纠纷,三方俱至  相似文献   

10.
小学儿童对日常生活事件时间关系推理能力的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方格  田学红 《心理学报》2002,34(6):52-58
探查小学儿童对含有“在什么之前”“同时”日常生活事件时间关系的推理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被试为7岁、9岁、11岁3个年龄组共54名小学儿童,每个年龄组18人。4种问题模式分别为带有传递关系的单模型问题、带有无关前提的单模型问题、含两个前提的单模型问题、有肯定答案的多模型问题。每种问题模式含3种具体探察任务。主要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1)儿童对事件时间顺序关系的推理从7岁到9岁有快速发展的趋势;(2)单模型和多模型任务无显著差异,模型数量似乎不是影响儿童推理成绩的关键因素;(3)儿童能够主动采用5种策略解决问题。逆向关系传递策略是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1.
小学儿童两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毕鸿燕  方格  翁旭初 《心理学报》2004,36(2):174-178
研究了小学儿童两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及认知策略,同时,对心理模型理论进行了检验。被试为城市中等小学7岁、9岁、11岁儿童各24名,男女各半。单模型和双模型两种实验任务均为四前提。采用个别实验,儿童在前提呈现的情况下进行推理。主要研究结果:(1)7岁儿童开始萌发了两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9岁儿童和11岁儿童的推理能力处于发展和提高过程中;(2)随着年龄增长,使用模型建构策略解决问题的儿童人次越来越多,绝大部分11岁儿童都能使用这一策略进行推理。但即使儿童使用了模型建构策略,他们的推理成绩也没有反映出模型数量所造成的任务难度差异,即不符合心理模型理论关于模型数量的主要预期;(3)即使儿童能自发生成模型建构策略,儿童在两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中使用这一策略的有效性程度并不高。  相似文献   

12.
小学儿童一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毕鸿燕  方格 《心理学报》2002,34(6):59-63
研究了小学儿童一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及认知策略 ,同时 ,对心理模型理论进行了检验。被试为城市中等小学 7岁、9岁、11岁儿童各 2 4名 ,男女各半。 4种实验任务分别为三前提单模型、三前提双模型、四前提单模型和四前提双模型。采用个别实验 ,儿童在前提呈现的情况下进行推理。主要研究结果 :(1)从小学 7岁到 11岁 ,儿童的一维空间方位传递性推理能力明显提高 ,7岁儿童初步形成了一维空间方位推理能力 ,9岁和 11岁基本具有了这种能力 ;(2 )随着年龄增长 ,使用模型建构策略解决问题的儿童人次越来越多 ,绝大部分 11岁儿童都能使用这一策略进行推理。但即使儿童使用了模型建构策略 ,他们的推理成绩也没有反映出模型数量所造成的任务难度差异 ,即不符合心理模型理论关于模型数量的主要预期。  相似文献   

13.
12岁儿童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方富熹  唐洪  刘彭芝 《心理学报》2000,32(3):269-275
以三类不同题目(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与生活经验相悖、与生活经验“脱离”),探查了12岁普通儿童与数学成绩优异儿童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通过对测查成绩的聚类分析,可将被试划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从而显示出同一年龄儿童不同的推理能力发展水平:普通组儿童有关推理能力已有初步发展,但推理过程仍经常受其具体内容的束缚;数学成绩优异组儿童假设思维和演绎推理能力协调发展,“形式”从“内容”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推理思维活动能较好地符合有关逻辑规则。这两组儿童假言推理能力的差异可能跟智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儿童演绎推理特点再探——假言推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推理能力的出现和发展是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正确掌握这种能力一般认为是在儿童发展的后期。其实这种从已知推到未知的思维在幼年儿童身上早已出现,只是由于未能摆脱有限的具体感知经验的局限性,因而往往得出一些荒谬可笑的“结论”。例如影片《以革命的名义》中,一名儿童从“生过伤寒病会落发秃顶”推断“这个人(列宁)秃顶一定是生过伤寒病”的结论。类似这种逆向推理的思维过程是往反于单一的联系之间:A(?)B。而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却是复杂的,多枝的,A 不仅可以与B 有必然联系,也  相似文献   

15.
类推理主要用来评估儿童对类别层级包含关系的理解。本研究使用类包含,替代包含和二元律任务,以162名二至五年级儿童为被试,旨在探讨儿童类推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通过整合儿童在所有任务上的成绩,评估了儿童的整体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儿童从类包含到替代包含,二元律推理的发展是波状的,连续性的。不过类包含、替代包含和二元律推理任务上儿童正确回答的项目数量频率分布均呈现出双峰态分布趋势,表明这些任务上儿童推理能力的发展是非连续的。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依据信念(正确-错误)和愿望(接近-回避)对儿童的二级信念-愿望推理能力进行了细分,并据此设计了四个二级信念-愿望任务,探讨了480名5~8岁儿童在四个任务上的表现。结果发现,对儿童而言,不同的二级信念-愿望任务的难度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依次为:二级真实信念接近愿望、二级错误信念接近愿望、二级真实信念回避愿望、二级错误信念回避愿望。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提出非形式推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提示访谈法考察了小学生非形式推理能力的发展.结果显示:少数1、2年级小学生处于理由推理水平,多数能够进行反驳推理,3至6年级小学生都能做出反驳推理;三种理由的数量都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功能性理由的数量随年级增长而增多;高年级学生的反驳次数都显著多于低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的推理中断次数和推理错误总次数显著多于高年级,并随年级的增长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小学儿童汉字阅读特点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毕鸿燕  翁旭初 《心理科学》2007,30(1):62-64,44
该研究运用命名任务、通过两个实验探查了小学儿童汉字阅读的发展特点。实验一发现,小学7岁、8岁、9岁儿童在汉字阅读中受不同汉字结构类型的影响。在笔画数没有显著差异的情况下,独体字的阅读比合体字快,而合体字中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类型之间没有差异,而且独体字语音提取的优势从7岁儿童开始就具有了,这种优势稳定地发展下去。实验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7岁、9岁、11岁儿童汉字形声字阅读中声旁对整字发音的影响,结果发现,声旁与整字发音一致的形声字阅读快于声旁与整字发音不一致的形声字的阅读,这种汉字阅读中的规则效应从7岁儿童就出现了,而且,稳定地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9.
儿童亲社会道德推理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实验参照艾森伯格—伯格设计的亲社会两难情境,编制适合于我国儿童生活实际的亲社会两难情境故事,以研究我国儿童的亲社会道德推理。结果表明:在本实验中所研究的我国儿童亲社会道德推理的发展基本上与艾森伯格—伯格的结论一致,但他们的亲社会道德推理水平略高于美国同年龄儿童;不同的两难情境对儿童的道德推理水平有一定的影响;在亲社会道德推理方面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20.
1问题的提出几何图形是对一类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的抽象、在思维发展的研究中,对儿童的识图能力、掌握几何概念的能力,以及利用几何图形来研究空间认知的发展的探索比较多,而对几何图形推理能力的研究却不多见。事实上,能从一系列基本的几何图形中找出图形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