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小四、初二和高二年级中有音乐经验和无音乐经验的学生为被试,采用等级量表评定法,通过两个实验,分别在无概念提示和有概念提示的条件下,要求被试对音乐旋律片段的张力进行判断,探讨概念提示和音乐经验对于音乐张力感知的影响。结果发现:(1)音乐张力感知是一个随个体成熟而不断发展的过程,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二年级之间音乐张力感知变化较大,到高中二年级趋于稳定;音乐训练经验仅对小学四年级被试的音乐张力感知有促进作用;(2)概念提示有助于小学四年级被试对音乐张力概念的理解,而对高二被试无显著促进作用,说明音乐张力概念的掌握  相似文献   

2.
音乐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工具性、中介性、交融性。而想象和联想在心理学中又与感知觉、意识、记忆、思维等关系密切,我们通过对想象的研究,进而更深刻地了解音乐学习的细节和过程,对我们进行音乐创作、欣赏、表演、学习和教学都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电影<绝代妖姬>讲述了意大利一个著名的阉人歌唱家的传奇故事.<八月迷情>的主人公埃文,是一个对音乐天生敏感的孩子,很小时便有超人的音乐感知和表现能力.两部影片都描写了一个音乐天才的生活轨迹.  相似文献   

4.
音乐状态     
一日午后,家人都出门了,我独自一人在家里静静地欣赏着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随着那悠扬的旋律灌满了房间,我的身心完全溶入了音乐之中。随着音乐主题的展开,渐渐地我的整个灵魂好象游离于身躯之外,在音乐之中徘徊。此时的身体已经没有了任何感觉,既没有痛苦,也没有幸福;既没有喜悦,也没有忧愁。人真是处于一种虚无状态,就好象是灵魂出壳。是音乐把我的灵魂引入到了一个完善的状态,一个人与音乐结合的状态,我以为这就是音乐状态。在音乐状态中,眼前呈现出清丽明亮,自然柔和的世界,在这无边无际的寰宇中没有任何物体,也没有…  相似文献   

5.
对音乐美的评价关乎音乐的发展.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关于音乐美评价观念的转变可开启一个全新的音乐创作和欣赏时代,不合时宜的音乐美评价观念则必然会阻碍音乐的进步. 一、音乐艺术的本质及特征 评价音乐美与不美,以及美在何处,因何而美,首先必须要了解音乐艺术的本质及特征.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音乐是人创造的,渗透着人的思想和情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音乐艺术的独特性可以在与其他艺术样式的比较中体现出来.它不同于造型艺术,如建筑、雕塑、绘画等空间艺术,将美诉诸人的视觉;音乐是流动性的时间艺术,欣赏音乐主要依靠人的听觉.  相似文献   

6.
音乐欣赏课一直是小学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体到课堂教学来说,音乐欣赏课更加体现着音乐教育的深层。而新课改之后,音乐欣赏课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小学音乐教育里面的音乐欣赏课,对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说明,如果学生缺乏岿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对美的音乐学生也不尽能感受,音乐本身也就会黯然失色。由此可见,音乐欣赏对学生们的重要,那么在音乐课堂中,欣赏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相似文献   

7.
音乐欣赏是以具体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它辅助手段来体验和感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它既是人们感知、体验和理解音乐艺术的一项实践活动,也是一个复杂的音乐审美过程.音乐欣赏是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培养人的音乐兴趣.发展人的音乐想象力、拓展人的音乐视野、提高人的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8.
婴儿听觉感知能力的发展对于他们未来的语言学习和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过去大量的研究主要关注语音感知方面,只有较少的研究将非语音感知纳入考虑之中,但了解非语音感知的特征和机制将有助于增加研究者对听觉加工以及儿童发育的认识。该文分别介绍了婴儿语音感知中的三种偏好——对语音、“婴儿语”和母语的偏好,并尝试着将非语音分为音乐、人类的非言语发声、环境声音三类进行阐述。通过对比这两大类声音的感知得到婴儿可能存在语音感知的左脑偏侧化和音乐感知的右脑偏侧化现象,但这也尚存争议,目前有特定领域模型、特定线索模型和脑网络模型三种理论对偏侧化现象的认知机制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9.
欣赏音乐是一种审美的体验活动,不同的音质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感受。为探究音乐和EEG的关系,本文选用音乐《黑人舞曲》,运用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了11位在校大学生在欣赏不同音质音乐时的EEG特征。结果发现:在欣赏不同音质音乐时大脑皮层右颞等处快波功率差异显著。大脑对音乐的精细加工与大脑右颞等区的电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我也是个贪心的俗人,但我有个欣赏博物馆和美术馆的小小秘诀,那就是,每次要观赏一个展览时,我就会深呼吸一口气,对自己说:好好欣赏哦,看过的都是你的。我并没有搜集任何古董、珍玩的习惯,但我热衷于欣赏每一种展  相似文献   

11.
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生使艺术歌曲这一短小独立的音乐体裁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正确理解浪漫主义音乐中这朵奇葩,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它的内外涵,可以帮助和提高我们的演唱及欣赏水平。  相似文献   

12.
刘松林 《美与时代》2006,(11):85-87
和声是一门音乐基础理论课,这门课理论性比较强,实践也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键盘实践的关系,淡化知识灌输,强化音响感知,同时强调多元综合,把和声教学渗透到练耳、键盘演奏技能及作品欣赏与分析等课程中,让学生更多地在实际音响中认识和声、掌握和声、感受和声语言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电脑中正在播放古筝曲《梅花三弄》,因为是循环播放,音乐永远呈现出美丽的圆形,终而复始,循环不断,仿佛幸福本身一样没有休止符。庄子反对技术,认为有机械必有机心,有机心必会毁掉人本心的纯正。但任何事情都应该一分为二辩证地来对待。现代高科技也可以成为心灵的按摩器。譬如此刻我坐在电脑前,一边敲击键盘,一边欣赏着循环往复的美丽音乐,鼻尖仿佛嗅到了梅花的幽香,这是何等圆满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4.
高师公共音乐教学中存在着学生音乐基础差和教学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为了在有限的条件下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可以采取:迈出教室,让学生在自然之中感悟音乐的真谛,从而迸发出积极的学习热情和对音乐的感知意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实施情景式音乐教学,让学生在抽象的音乐和具象的画面中找到共鸣点,从而对音乐的欣赏产生浓厚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美术欣赏是一种以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为客体,以艺术接受者为主体的美术活动。美术欣赏教育是感知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学前教育学生美术欣赏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初步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学生有敏锐的审美知觉及对美的欣赏和创造力,从而能更好的进行美术教学活动。  相似文献   

16.
音乐情绪感知是指听众对音乐表达情绪的认知和理解。本研究选取3岁、4岁、5岁和大学生四个年龄阶段的中国被试,探讨了他们分别在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条件下,对愤怒、悲伤、抒情和高兴四类情绪的感知能力及发展特点。结果显示:(1)儿童音乐情绪感知能力随年龄的上升而提高,其中,4岁是儿童获得基本感知能力的重要时期,5岁时已达到成人水平;(2)儿童对高兴情绪的感知能力优于其他情绪类型;(3)儿童对中国音乐情绪和西方音乐情绪的感知能力并无显著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任何事物有比较才有鉴别,音乐欣赏也需要进行比较。通过对音乐美的初步感受,用情感去体验和交流并通过多渠道不同方式的对比,达到对作品的深刻理解,从而培养欣赏音乐的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的感受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比较欣赏可使学生尽快地将音乐表现手段与音乐情感联系在一起,而且能对作品做更深的分析。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音乐表现手段,也有利于他们全面理解作品的内涵,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作品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现代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的确,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令人百看不厌,给人以美的享受.但这并不是说,每个人都能够从中获得美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同样,要能领会书法艺术美,也必须有一双懂得书法艺术审美的慧眼.  相似文献   

19.
一位在世间生活的凡夫僧,总是有许多习气,对于音乐我生来细胞不多,五音不全,可是我很喜欢欣赏音乐。每当学习感到疲劳时,便打开录音机,让那流动、轻柔的旋律在小屋内飘荡,于是心中便多了几分感悟。在音乐中,我感悟着生命,体验着生命的美丽。很多人都说宗教与音乐有很多相同之处,我想这是我喜欢音乐的原因吧!当我坐在人头簇动的音乐厅中,静静地欣赏着自己每天都在唱诵的梵音,心中涌起阵阵感动,原来我们每天上殿念诵的梵呗竟是如此优美、动人,我第一次有这种体会。在这个文明的现代殿堂中,莫扎特、贝多芬等世界音乐大师的旋律仿佛还在大厅中回…  相似文献   

20.
音乐审美体验,是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的形式与内涵的感受与理解中获得的对音乐美的品味和体验。而音乐欣赏作为一种音乐审美活动,其基本意义就在于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因此,不断更深刻地获得较高层次的音乐审美体验,应是我们在形成正确的音乐审美意识中,为丰富我们的思想情感美,增进我们的现实生活美,去努力实现的一个方面。首先,音乐审美体验的基础是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直觉能力,即它是对审美知觉对象——音乐自身的感知与把握。音乐审美体验只能在此基础上,通过审美联想获得发展,通过审美想像得以深化。在这之中,敏锐的感知力是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