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重视饮食禁忌是使饮食介入文化范畴的重要表现。伊斯兰教对饮食是非常重视的,所以在饮食中界定了许多合法与非法的事物。这些界定既与伊斯兰教信仰有关,又与风俗习惯有关,同时也与一个民族的饮食观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清真饮食绝不仅仅是一个称谓问题,而是涉及到清真饮食的实质与认定。想完全透彻地了解清真饮食,必须先熟悉伊斯兰教的饮食律例,唯此才有助于理解清真饮食的内涵和性质,这对研究清真饮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念是一种以不批判的态度全然接纳当下体验的觉察力,正念训练对改善不良饮食行为的积极作用正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正念在改善不良饮食行为中的积极作用与机理,以及基于正念的不良饮食行为矫正方法进行了梳理与归纳。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正念对健康饮食行为的作用、从生命周期的视角考察正念对饮食行为的影响、基于思维压抑视角探讨正念的作用机制以及检验正念不良饮食矫正效果的边界。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社会,道教的饮食养生文化受到了大众的普遍关注.然而,这不单单是因为道教中积累了大量的可供今人借鉴、利用的饮食方法和技术.实际上,道教的核心饮食养生思想及原则,更彰显出了其永久性的价值和魅力.从某种意义而言,更加清晰、深入地了解道教饮食养生思想内核,并把握其内在的科学精神实质,是进一步把道教饮食养生文化发扬光大的重要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4.
正值春节,精美饮食为中国人过节的第一要义。李渔《闲情偶寄》关于饮食的体悟可供我们借鉴:他的饮食美学不是形式主义的外在追求,不是技术主义的烹饪指南,不是厚味奇滋的奢侈美食论,而是一个文人在探索生活艺术与养生理论内在的统一,构建与中国艺术情趣相通的饮食文化系统,当然,也带有他的个人喜好的鲜明色彩。  相似文献   

5.
《论语》中包含了许多极为珍贵的中华早期饮食文化信息,是研究春秋晚期饮食文化的重要经典文本。《论语》中的饮食信息包括三个方面:饮食审美趣味、科学饮食理念以及饮食礼仪。这些信息,显示出春秋晚期中华饮食文化已经达到了极高水平,对后世中国饮食审美文化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饮食失调在青少年群体中非常普遍, 同伴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影响因素。梳理其作用机制, 对青少年饮食失调的预防和干预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 同伴对青少年饮食失调具有消极影响, 主要表现为感知到的同伴行为、实际的同伴行为、身体不满意的中介作用、以及同伴质量的影响。研究者从直接、间接的角度就同伴对青少年饮食失调的作用机制及影响进行了阐释。未来的研究应深化研究内容, 如增加关于同伴影响的长期效应、同伴属性划分、影响路径作用大小以及同伴与饮食失调的其它社会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在癌症发病率的差异很可能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人民的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某些食物中含有潜在致癌物 ,而某些食物的成份又有助于预防癌的发生。目前媒介也把主要注意力放在食物与癌的关系上。研究表明 ,因癌症死亡的人中有 35%是饮食方面的原因 ,但食物致癌的论点又常常引起争论。l 吸烟与癌1.l 吸烟造成的癌死亡率占全部癌症死亡率的30 % :吸烟是人类患癌的主要原因 ,吸烟与肺癌发病有直接关系 ,80 %的肺癌是吸烟所致[1] 。由于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占全部癌病死亡率的 2 0 %以上[1] 。吸烟还与其它几种癌的…  相似文献   

8.
物质丰富的时代, 如何抵御美味食物线索带来的食物渴求, 并限制饮食从而保持健康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近年来, 国内学者为了探讨节食成功的原因, 创建中国食物图片库, 考察限制性饮食的认知神经机制, 以及成功和失败限制性饮食者的脑机制差异; 开展了特质食物渴求及中国特色的辣食渴求的认知神经研究。对推进饮食行为研究的理论发展, 也为肥胖、饮食失调等健康干预工作提供重要支持。  相似文献   

9.
周爱保  谢珮  田喆  潘超超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1):2013-2023
人类的饮食行为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及社会文化因素等, 其中情绪对饮食行为的影响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这种影响一般表现为摄入量的多少和食物(热量)的选择。通过探讨不同情绪下临床和非临床个体食物摄入量的表现, 总结发现消极情绪导致个体暴饮暴食的可能更大。积极情绪影响下的饮食行为的研究结果则存在分歧: 生理角度解释为积极情绪能够促进个体的享乐机制, 导致进食行为增加; 而自我控制理论则认为积极情绪增加了个人资源以抵制美食诱惑。此外, 进一步探讨了情绪影响下饮食行为的神经生理机制。未来在饮食相关的临床研究和治疗上, 需要对情绪影响下的饮食行为有更深入的神经机制方面的探究。  相似文献   

10.
饮食行为包含个体对饮食的风味感知、口感评价、情绪感受、个人饮食偏好以及外显的进饮动作等一系列心理与行为过程。研究相继表明:声音主要通过影响人们对饮食的感官感受性与喜好程度来影响饮食行为。饮食行为中的声音信息包括内感受性线索(Interoceptive cues),即个体与饮食的交互音(如咀嚼食物声、吞咽饮品声,制作与准备饮食过程中的声音等);外感受性线索(exteroceptive cues),即环境音(主要指噪音)与背景音乐。行为研究结果普遍强调认知因素在声音与饮食间所起的作用,如注意的分散与转移、跨通道联结(匹配性效应)、期望与回避(潜在的音画效应)等。而神经科学则以"听-嗅-味"为突破口,从"多通道整合"的角度为理论间的争议寻求更为清晰的证据与潜在的内部机制;与此同时,情绪唤醒、躯体标示(内隐联结)与具身认知视角有望成为新的理论整合点。  相似文献   

11.
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又是重要的阿拉伯国家,其伊斯兰传统饮食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宗教、人文和科学内涵。本文通过对有代表性的埃及传统伊斯兰饮食的研究,展现出其中历史和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其他阿拉伯国家饮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饮食养生不是永生,是蓄养生机、自足其性、颐养天年的过程。道法自然的思想对我国饮食养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就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中和之道、厚德之道诸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饮食心理     
当我们在家里品尝着美酒佳肴的时候,是否也享受过烹饪的快乐呢?当我们坐在高级饭店里优雅地用餐时,是否在展示社会文化赋予我们的礼仪和格调呢?饮食不仅是人们的生理需要,同时也包含着复杂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4.
许至 《孔子研究》2016,(5):13-19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且与安身养性、社会交往、宗教信仰、安邦定国等密切相关。饮食乃人存续与发展之根本,饮食之道不仅能挺立生命,而且能助益于处理丰富的伦理关系,同时其内蕴的道德意涵可引导人们走向道德之域。人在与家庭、社会、自然、宗教等不同层面的对象交往时,依据饮食之道所展现的伦理特质,树立了生机原则、返本原则、人情原则与等差伦理原则。与此同时,饮食之道应用于自然食物采猎、家庭生活、政治燕飨与祭祀祈福等场合,又能发挥出修身、教化与调和功能,最终指向天地、神鬼、人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5.
熊素红  孙洪杰 《心理科学》2017,40(2):429-435
肥胖会导致癌症、心脏病、糖尿病等诸多健康问题,而冲动性饮食是肥胖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厘清奖赏敏感性在冲动性饮食中的作用,有助于深入理解冲动性饮食行为。本文介绍了奖赏敏感性的概念、涉及的主要研究领域、生物学基础及测量;整理归纳出奖赏敏感性影响冲动性饮食的三种可能路径:通过注意力偏向影响对享乐性食品的感知、影响消费欲望及随后的自我控制;文章最后指出了基于奖赏敏感性对冲动性饮食进行拓展研究的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16.
佛教传入中国已经将近两千年了。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佛教对中国各民族饮食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佛教宣传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力戒杀生。由于教规的缘故,形成了佛教徒们独具特色的饮食习俗。在中国,除藏、蒙古及傣族的佛教徒不茹素外,其他民族的佛教徒都坚持素食。素食,民间俗称“吃斋”,“素”是洁白、粗略之义。  相似文献   

17.
<周易>卦爻之中,有颇多与饮食、婚配有关的内容.<易经>的作者重视此二种涉及"身体欲望"的行为的正面意义,并能够从人类这两项最基本活动中加以引申推衍,以至于在德性修养、文化建构等方面创立自己独特的议题.<易经>以饮食的情景得失引喻人生顺逆安危的关键,并对国家政权、人群种族的生存发展表现出深切的关怀;<易经>婚配的思想,以乾坤交泰、阴阳二气相感的原理为根基,又考虑到更多人伦的因素,如年龄,喜悦、得正、感通、适时等等,非仅止于身体欲望的满足,而是以文明教化之提升与调和为最终目的.对饮食与婚配二事的理论生发,体现了<易经>生生不息的精神.  相似文献   

18.
限制饮食是为了控制体重, 长期严格地控制进食的倾向。大量研究表明相对于非限制性饮食者, 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尤其是高能量或高美味食物线索存在认知偏向。这种偏向是基于一定的脑神经基础的如前额叶背内侧, 小脑等区域。未来研究应设置严格的筛选标准, 运用视觉odd-one-out和学习-再认实验范式, 重视认知神经机制的探讨, 开展中国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加工的认知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模型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9.
李佳洁  于彤彤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2):2052-2063
在干预国民健康饮食行为方面, 更“隐性”的助推策略因其针对直觉思维系统发挥作用, 比传统的干预政策更具优势。基于助推策略对食物选择决策影响机制的不同, 健康饮食助推策略可构建为提供决策信息、改善决策选项、影响决策结构和提醒决策方向4个大类及9个小类的框架体系。助推策略在实践中仍存在争议, 因而在中国实施时需与传统政策结合使用, 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消费群体特征, 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优势, 助力健康中国。  相似文献   

20.
清真药膳好风光 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的《回族民俗学》,共20章,首章是“绪论”,后面的19章,分别论述了18种习俗,只有“回族的饮食习俗”独占有两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