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饮茶     
正生活中,我崇尚慢饮茶。我觉得,慢,不仅是一种喝茶的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境界。慢饮茶,得风雅。茶乃风雅之物。喝茶也叫品茶,一个"品"字,揭示了喝茶的本性。一口茶分三次咽,慢慢地啜一口,啜一口,啜一口……理想中的饮茶,当如知堂老人所言的那样:"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清闲,可抵十年的尘  相似文献   

2.
吴立民 《法音》2000,(2):13-17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艺。道无艺不显,艺无道不明。佛教音乐亦然。佛教之乐道大都与修证有关,佛教把通声音与明中阴视为小悟。实际上真通声音实相,即可证悟大觉。弘法大师《声字实相义》曰:"夫妇来说法必藉文字,文字所在六尘其体,六尘之本法佛三密即是也。平等三密遍法界而常恒,五智四身具十界而无缺。悟者号大觉,迷者名众生。众生痴暗,无由自觉,如来加持,示其归趣。归趣之本非名教不立,名教之兴非声字不成,声字分明而实相显。所谓声字实相者,即是法佛平等之三密,众生本有之曼茶罗也。故大日如来说此声字实相之义,…  相似文献   

3.
正吃茶喝茶品茶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当我们细细品啜一杯清香的茶时,似乎也品味出中华文化的厚重和广博。道教与茶文化渊源深厚,以下对此作一探求。一、"茶""道"相辅(一)道以茶为佐——茶的自然功用与宗教功用茶之性,益于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陆羽:《茶经》)作为历史悠久的饮品,茶最早的功能就是药,这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以得到证实。除了解毒,茶还别有养生特效,"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  相似文献   

4.
贯休是禅师,是文人,更是豪士,其清高朴质的人格与高超的绘画才能,铸就了其罗汉像的狂逸之美。这种狂逸之美一方面体现于"应梦"写真的创作方式,另一方面表现为阿罗汉古怪野逸、惊世骇俗的人间形象。更重要的是,在其狂逸之美的感性中还激扬着一种"常驻世间,不入涅槃"的阿罗汉精神与创作者明心见性的禅悟工夫。  相似文献   

5.
言可由衷     
正同一个言可由衷的人闲茶对坐,远比倾听一个滔滔不绝的人更舒服。换言之,平生得一知己,不仅可以长谈久叙,说得上很多很多的话,互不厌烦,还得摊得开肺腑之言,彼此无须遮掩与修饰,任凭不曾语人的心曲,毫无禁忌地倾泻而出。  相似文献   

6.
禅悟方法一般分为渐悟与顿悟,其目的都是悟得佛性,成就涅槃正果,最终在空灵之美的境界中使个体人生艺术化、审美化。在禅悟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态度,自性自渡的途径,明心见性的妙悟,既是重要的法门,也构成中国美学的独特内容。  相似文献   

7.
小闲     
正小闲,意即稍有空闲,细碎的闲暇时光。貌似微不足道,但在忙碌浮躁的快节奏时代,能够暂且摆脱束缚、乐享"小闲",却又颇为难得,弥足珍贵。就连生于唐代的李涉,也在《题鹤林寺壁》中感叹:"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闲"竟然也要"偷得",足见"浮生"之"昏昏"。也罢,如此,方觉这"半日闲"来"强登山""逢僧话",  相似文献   

8.
山中隅成枕石听水流,靖闲常独享,侍权看白云也愿与人令兰若树间绳床眠偶来名壑下,权玻洗尘埃一觉清冻梦,香花苍满权山居秋日无心涉尘世,来往军微见科日西风里,白云相共闲秋山西风佛面橡,夜雨洗山净阶下寒赞鸣,通天征雁影夜上丹霞山梦吟不辞远,松风佛面清适透三五夜,山月伴人行登名幽林绝弹噪,征雁影横空独上峰高处,诗名浴晚风秋山漫兴题诗拾黄叶,入梦外青山自有滴闲处,不随云往还从龙兴寺蟹东狮山耘尘不到处,钟罄下方闻应是神仙窟,峰峰生白云山中送客黄叶暗惊秋,长风送逸舟山中闲日月,多苟道人留侍明生君登山推径攀萝上,首深路欲迷心随山色…  相似文献   

9.
雅安茶是新时期雅安时代精神和文化的象征,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建构了集皇茶、贡茶、仙茶、禅茶、边茶等为一体的茶文化体系。因其"五朝贡茶"、中国"十大名茶""千年之茶""生命之茶"等身份,彰显了一种尊崇而神秘的符号之美;其"仙茶故里""禅茶一味"的身份,暗合了传统道家、佛家"天人合一"、自然本真的审美人生境界;其绿色、健康、生态、精细的卓越品质和传统工艺,紧紧抓住了大众消费的审美文化心理;其甘醇鲜爽的独特风味和作为团结茶、友谊茶的身份,体现了中国传统"优美""中和""仁爱""包容"的深厚审美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0.
程颐梦的解释学有两大特点,一是"以理照梦",将"内感梦"与"外感梦"一概视为感应、感通之理之表现,彻底斩断习俗以吉凶祸福论梦这一思维定式,二是将"梦"与儒家修身工夫联系在一起,"梦"自此以后成为儒家"心性修炼"的一个向度,理学工夫论之中的"藉梦卜学"、"梦后自责"、"梦中用功"与"随顺昼夜之道"四种"睡时工夫"皆可溯源于此。  相似文献   

11.
中国茶文化的典型特征,是作为食品的茶从最初的物质属性("饮")发展出审美属性("品"),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探究这种发展的深层意蕴不难发现,这是人的主体性在人与物的关系中逐渐确立的一种过程。其中,作为最高审美形态的"品茗"文化的出现,使茶超越饮食文化领域,上升到具有哲学意蕴的审美范畴。然而,本文通过分析"品茗"中的审美要素,指出其中所倡导的"求真"并非寻求茶·人一如观照之境,而仍旧停留在人与物之主客悬隔的状态;其中所揭示的所谓中国茶道,虽然拥有"法自然"之道的探索倾向,却没有进入对以"茶"载道、以"茶"弘道之崇高精神的自觉追求,本质上无法超越身份、学识、价值观相近的少数人之间的趣味性、奢侈性消费的层次。  相似文献   

12.
近来翻阅古籍得窥古人情怀一隅,似乎他们都好闲成癖,身行之,心感之,口宣之,于是一段段一篇篇锦绣文字,便如斛斛珠玉璀璨倒出。 晚明人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说:“人言天不禁人富贵,而禁人清闲,人自不闲耳。若能随遇而安,不图将来,不追既往,不蔽目前,何不清闲之有?”大概老天也嫉妒凡人清闲,所以安排数不胜数的事务要你劳碌,把我们的一生变成了古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没完没了地把巨石推向生活之巅,因为受到宙斯的咒语,巨石刚到山顶就自动滚落下来,还得从头再来。好在西西弗斯最终觉悟——他忽然发现自己推动石头的每个动作都那样优雅,他从机械的忙碌中沉人安闲澄澈之境,诅咒竟在这一刹那解除,巨石不再滚落。闲静解放了苦难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闲自心生     
正闲,是一份清静之境,是一种不受世俗物欲干扰的人生状态。乌尤寺有对联云:"事到无心皆可乐,人非有品不能闲。"意思是说,世间万事万物,只要人不以功利为目的对待,便都会呈现出让人赏心悦目的姿态。做到了这一点的人,也就是拥有心品之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保持悠闲之心,相反,则终日浮躁难安,无法清静。我们来到世上,都得品味生活的苦难与艰辛,快乐与幸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的际遇是变幻莫测的,事实上,顺境也好,逆境也罢,有心  相似文献   

14.
游与隐     
正一般人都有一个误解,认为道家是出世的,是劝人离群索居,去做隐士。事实上,道家的理想人格是"游"不是"隐",这是需要着重强调的。事实上,道家对隐士是持批评态度的。庄子在《刻意》篇中,对隐士有一段很文学化的描述:"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庄子不认同这种人,他认同的是"无江海而闲",这显然是一种"游"的人生态度。庄子在《外物》中说 :"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庄子反对隐士,  相似文献   

15.
南宋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休闲之风大盛。这一方面使得南宋文艺作品中流露出鲜明的闲适风格,另一方面也导致当时的文艺评赏之中出现了较前代为多的休闲审美范畴,可归纳为"闲"之子范畴和"闲"之相关范畴两方面。前者有闲雅、闲淡、闲远、闲暇、闲适等;后者有萧散、优游、洒落等。对它们的梳理和分析,有助于深化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范畴理论,也有助于当代新兴之休闲美学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6.
禅宗与八大山人的写意花鸟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宪伟 《美与时代》2007,(11):60-62
八大山人是清初"四僧"之一,擅长书画,兼及诗文.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八大山人被迫出家为僧,并博采佛教各派之长,寻求顿悟之道,而禅宗对他影响极深.在书画创作方面,他把禅悟融入其中,使其蕴涵无限禅机.  相似文献   

17.
泡茶     
正泡茶,其实泡的不仅仅是茶。这话说得似乎有些玄乎,虚张声势,不过一句大实话而已。一晃,喝了几十年茶。近年来,眼瞅着周边写茶文的,出茶书的,做茶讲座和茶培训的,很多,像早春茶园的茶树上冒出的数不清的嫩嫩的茶芽,在做着很雅的茶香工作,光大着茶文化这棵大树的宏伟事业。咱并不想凑这个热闹,沾其一缕茗香,分其半杯茶羹。咱上  相似文献   

18.
于闲晨静夜,在假日双休,凡"偷得浮生半日闲"之机,懒懒地偎在沙发或床侧,左手茶,右手书,书韵与茶香交替成趣,任思绪穿越红尘俗世,游历千山万水,想起那一片片曾经鲜亮的茶叶……青山上,在朝晖夕岚里,盈绿的青春,妩媚的笑靥,它曾沐浴灿烂阳光,遍览流云  相似文献   

19.
任何宗教都必须悬置一个宗教境界,作为宗教信仰的终极关怀,或宗教修养之目标与皈依。释道二教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分别是“禅悟境界”与“仙道境界”:它们既是一种宗教境界,又是一种人生审美境界。作为一种宗教与审美人生境界,禅悟境界与仙道境界表现出诸多共同的特性。其一,禅悟与仙道境界皆是一种本真的生命境界。“禅宗以重现本心为终极关怀。”(吴言生,第337页)禅悟境界是一种觉悟了的人生境界,觉悟境界乃“明心见性”,透识生命本质,扫除内心挂碍,破除执着意识,凸显真心的本真生命境界。回光返照,直抵本性真心,凸显本来面目,便是禅境之内涵…  相似文献   

20.
儆醒 《天风》2008,(1):28-32
一、门徒会的来历 创始人名叫纪中杰,系陕西省人,曾有三个男孩.前两个孩子先后在同样的年龄得了同样的疾病死去,当第三个孩子长到同样年龄时,也得了同样的疾病.一天晚上纪中杰做了个梦,有声音向他说: "你若出去为我传福音,你孩子的病就能好,不致于死……"这是31年前(1976年)发生的事.在这之前纪中杰曾参加过真耶稣教的聚会,后来因自己所得到的所谓的"启示"与之不同,便离开了真耶稣教,自立门户;据说在1982年他才正式创建了此派异端--门徒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