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黄艳 《大众心理学》2022,(12):45-46
<正>一、生平简介:与“精神分析”理论共成长同亲历(一)安娜·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理论的出生之缘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1895—1982)是儿童精神分析的创始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其父亲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安娜是家中排行第六的最小孩子,她的出生是在计划之外的,且其父亲在得知妻子怀孕时始终希望是个男孩;  相似文献   

2.
一般的心理学都是按照精神分析学、脑生理学以及哲学理论来划分精神活动的层次,精神分析学、脑生理学和哲学是层次学说的理论基础。弗洛伊德从治疗神经症的经验发展了无意识活动的学说,他认为,人的精神生活不都是有意识的,精神生活有无意识和有意识之分,比如,“我就可分为“本我”(ES)、“自我”(Jch)和“超自我”(über—Ich)三个层次。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只存在于无意识之中,而且其内容又只是性欲之类的东西。近代对脑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知觉过程、言  相似文献   

3.
沈德灿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全书分为4编12章。第1编“精神分析学派的创立”依次为:精神分析心理学概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形成历史,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评价;第2编“精神分析学派的分裂”依次为: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与评价,  相似文献   

4.
曾有历史学家指出过,“如果弗洛伊德窒死摇篮之中,时代将可能产生出另一个弗洛伊德”(波林)。这话不仅意味着,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时代精神力量的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而且也暗示着,精神分析理论所阐释的,乃是人类生命内在本质的一个方面,因而它的存在、发展与流传及其对人类生命实践过程的影响作用,也都将是必然的。事实上,历史证明,随着它自身的发展,精神分析理论逐步渗透于西方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对西方社会、  相似文献   

5.
主体间理论是当代精神分析领域最重要的取向之一。与更传统的精神分析相比,其理论特征表现为从区分“内/外”空间到强调“之间”的空间、从“主体—客体”关系到“主体—主体”关系、从顿悟到行动、从基础主义和实证主义到诠释学和建构主义。尽管存在术语的混乱和观点的分歧,但精神分析的主体间转向几乎遍及各个流派,广泛影响了北美洲、欧洲和拉丁美洲的诸多分析师。未来的主体间理论需要保持开放的态度,持续与先前的理论、临床资料和其他学科领域对话。  相似文献   

6.
黄秋萍 《世界哲学》2023,(6):147-156
拉康的精神分析伦理学将传统伦理学中的“善”视为一种“伪科学”,视为律法和权力关系的伪装,这种“善”恰如商品一样是被制造和再生产出来的。对“善”的追逐将产生出“康德即萨德”的倒错形式,并使主体自身的欲望受阻。拉康试图通过萨德的原乐伦理学来把康德伦理学中缺失的欲望维度寻找回来。这一欲望产生于律法的内在分裂之处,并以“恶”的形式展现出来。由此,“恶”揭示了伦理实体的内在匮乏,它使被律法质询的主体形成了重复性的驱力,并以本体论上的否定性姿态为伦理实体的匮乏进行揽责。在精神分析伦理学中,“善”与“恶”处于视差辩证法中,善恶的差异是一个本体论上的差异,善恶的调停呼唤一个采取伦理行动的主体。精神分析伦理学最终赋予主体深刻的伦理责任,它鲜明地展现了驱力的否定性功能及其历史维度,并通过驱力因素在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进行了内在连接,为社会斗争的历史线索提供了驱力维度。  相似文献   

7.
弗洛伊德主义伦理学是现代西方伦理学中的一种心理伦理学派别。弗洛伊德主义又称精神分析或心理分析,因其创始人,奥地利的著名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65—1939),而得名。它产生于十九世纪末。精神分析开始只是一种探讨精神病因和治疗神经病的理论和方法,到廿世纪20年代之后,这种理论才成为现代西方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派别,并扩展到社会科学各领域,其中包括道德理论方面,从而形成了弗洛伊德主义伦理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弗洛伊德(1856—1939)的释梦理论,是他创立精神分析学派的基础理论,正象他在晚年所说:“这个论理所必然提出的种种主张的奇特性,具有试金石的功能,运用它就能确定谁可以成为精神分析的拥护者,谁将永远不能理解精神分析。”①可见他本人对释梦理论的重视。关于释梦理论的著作,在他的24卷全集中占有大量的篇幅。③但主要集中在下列三部专著中,首先是1900出版的  相似文献   

9.
薛蓉 《现代哲学》2007,(3):61-68
弗罗姆的社会心理学是对马克思的思想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综合的结果,他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修正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将弗洛伊德的个体心理学发展为“社会心理学”,并将他在心理学上的发现和成果——社会性格学和社会无意识——用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精神分析学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始创,这场人类文明史上的革命对各个学科均产生了深远影响。任何理论都不会凭空而生,都有其产生的背景和理论来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并非建立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之上,而是作为一种思想通过思辨产生的。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作为历史长河的一部分加以审视,从哲学理论中探寻其"无意识理论"、"本能论"和"人格论"的源头和流变,从而加深对弗洛伊德建立的早期精神分析学的认识并进一步理解哲学之于心理学思想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1.
精神分析学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始创,这场人类文明史上的革命对各个学科均产生了深远影响。任何理论都不会凭空而生,都有其产生的背景和理论来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并非建立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之上,而是作为一种思想通过思辨产生的。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作为历史长河的一部分加以审视,从哲学理论中探寻其"无意识理论"、"本能论"和"人格论"的源头和流变,从而加深对弗洛伊德建立的早期精神分析学的认识并进一步理解哲学之于心理学思想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2.
精神分析治疗范式与行为治疗范式之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理治疗范式是指一种特定的对心理疾患的理论解释和建立在这种解释基础上的治疗技术。我们可以把心理治疗范式发展的历史简要地概括为:精神分析—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本文主要侧重于前两种范式的分析和比较,最后将简要提及它们对认知—行为疗法的影响。1 精神分析治疗范式由弗洛伊德(Freud,S.)所创立的精神分析是建立在机械主义的决定论*、特别是达尔文(Darwin,C.A.)进化论基础之上的。精神分析认为,不论人们的思想如何高深,也不论人的成就多么伟大,它们都与生理需要的满足相关。人不断地追求与肉体…  相似文献   

13.
道德心理分析,是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阐释文明、文化以及现代社会生活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引起自文艺复兴以来对传统道德的再次深刻反思,而且,实际地影响着本世纪西方社会价值观念的危机和变革。弗洛伊德曾经公开承认:“精神分析有两个信条最足以触怒全人类:其一是它和他们的理性的成见相反;其二则是和他们的道德的或美育的成见相冲突。”(《精神分析引论》,第8页)  相似文献   

14.
正一由弗洛伊德开创的精神分析运动以及作为这个运动百余年历史发展之累积成就的弗洛伊德主义,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呈现为人类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妖艳的奇葩。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无论就精神分析所关心的主题而言还是它针对这些主题所形成的诸理论,都还远未能够在批判思维的水平上得到系统的澄清和说明,虽然当我们  相似文献   

15.
李林 《四川心理科学》2014,(20):112-112
《红处方》是毕淑敏第一篇长篇小说,它从心灵层面叙述了吸毒人员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状况。被称为“文学的白衣天使”的毕淑敏费尽心血将毒品串联成成一个血与泪的故事,该作品也被称作“中国第一部戒毒小说”。小说中三个女性人物和弗洛伊德的“三我”理论有密切联系,体现出“三我”之间的冲突。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解析小说,可以从新的视角来解释冲突及悲剧产生的原因,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及吸毒引发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开启了心理学艺术学研究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心理结构说、本能论、释梦以及"性欲说"诸理论为基础,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艺术文本解读中。弗洛伊德通过对詹森的《格拉迪瓦》和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作品的精神分析解读,从中发现了创作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的动力机制及过程:从压抑的本能冲动出发,通过一些技巧和题材的运用,产生与"白日梦"同质的作品,使创作者和读者获得一种美感享受。  相似文献   

17.
居飞 《世界哲学》2016,(6):40-49
自无意识被发现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深化了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认识。其所构造的多重内外现实之区分模式不仅重构了人类的精神结构,同时也动摇了古典形而上学及认识论的基础。而拉康借结构主义潮流,在其符号—想象—实在三联体基础上,以语言"外部决定论"与"实在之外在"等阐述不断深化、也重新定义了精神结构所内在的多重复杂内外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正>(一)介绍卡尔·古斯塔·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是瑞士杰出的心理医生和精神病理学家,也是分析心理学的奠基人。在1899年阅读了艾宾的《精神病学教科书》后,荣格决定通过精神治疗追求内心梦想。他于1900年成为苏黎世大学伯格尔斯立精神病医院的助理医生,进行了备受瞩目的“字词联想”研究,提出了“情结”理论;后来深入研究弗洛伊德的理论,创建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但在1914年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19.
叶树勋 《现代哲学》2023,(4):126-137
作为思想的语言载体,文本是哲学史研究的基础。面向自我观念这种研究之中容易产生理论预设的议题,从文本出发,在对文本的分析中探寻思想信息就显得格外重要。儒家通常以“自”“己”“身”“我”“独”作为自我观念的表达词,以之为线索,对相关文本进行系统考辨,可探寻到儒家哲学中自我的基本形态。这包括构成性(自我之成为自我的根据)、交往性(自我和他者的关系)和反身性(自我认识自身并成就自身)三种向度。此三者在各自有别的同时又错综交会,共同交织而成的自我是儒家思考伦理道德问题的枢纽。由此切入,可获得一种研究儒家道德哲学的新进路,较之美德伦理等视角,自我问题的进路更有可能充分呈现儒家思想的内在机理。哲学义理和作为其载体的文本之间是“意”的“言”的关系,尽管“言”的分析存在有限性,但它是追寻“意”的必要路径。“言意之辨”不仅是过去的一种理论,也是现今哲学史研究中应重视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精神分析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种种问题和考验,其中之一就是对精神分析的误解,尤其认为“精神分析就是谈性的”,以及由此而产生地对精神分析的抵触与反对。以《精神分析引论》为具体本,本力图梳理并整理出弗洛伊德所说的“性”的涵义,以此来澄清人们对精神分析的某些误解。首先,弗洛伊德不同意人们对“性”的一般见解。他认为儿童是有性生活的。婴儿的性生活分为三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经过后天的发展和教育,成人的性生活分为两类:正常的性生活和非常态的即倒错的性生活。而倒错的性生活也就是婴儿的性生活。最后,弗洛伊德认为“性”应包括三部分:生殖机能的性、倒错的性和儿童的性,即“广义的性。”此即为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所说的“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