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对李白的出生地进行了论证。他认为,李白出生于中亚碎叶。郭老写道: “唐代诗人李白,以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出生于中央亚细亚碎叶城。 出处见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文》(唐代宗初年曾任命李白为左拾遗, 于时李白已死)。新墓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在李白死后五十五年。其文有云: 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  相似文献   

2.
李白开博     
翻开历史这本书卷,在唐代这一章节上,最显眼的莫过于诗仙李白了。李白在唐朝某个网站上开通了属于自己的诗歌博客。同样是开博,为什么李白他老人家的博客就可以红遍大江南北,流传千古?时至今日,笔者罗列其文,断章取义,以博君一笑:  相似文献   

3.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李白的诗,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是,人们对李白的身世、遭遇以及他的身世、遭遇对其创作风格的影响却知之甚少。在此,笔者就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点看法。或许对于我们了解盛唐诗歌创作的基本面貌有所裨益。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无论是盛唐诗歌的神韵,情韵,还是气韵,都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李白是继屈原以后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们称之为“诗仙”。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李白一生与仙道结下了不解之缘,其立身行事及诗歌创作深受其影响.无论是在蜀中还是在"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漫游途中,他都乐于游名山探仙道,并结识了不少有名望的道士,如司马承祯、吴筠、元丹丘、胡紫阳等.李白的诗中多有神仙、紫霞、天宫楼阙、琼阁仙山等仙境的描述,足见李白对道教之倾心和道教对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盛唐时期 ,饱含游仙思想的浪漫诗人李白阴时。明发怀二子 ,空吟招隐诗。)托人送之。  张走后 ,一连暴雨山洪冲毁道路 ,堵塞了风流生涯和逍遥人生李白的楼观轶事@啸然  相似文献   

6.
李斯特和李白是中西两种文化特定时代的颠峰,两个人的人生都受到宗教的影响,因此他们对无穷生命力展开了追求.他们两个人采取不同的艺术形式阐释对生命的体验,即李白用诗歌,李斯特用音乐.  相似文献   

7.
手可摘星辰     
正小时候,我给母亲读李白《夜宿山寺》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母亲说:"楼这么高,这么险,还要一点点爬到楼顶上去,并且以为到了楼顶,这些月亮、星辰什么的,就可以像树上的桃子——能随便摘下来。李白这个人很逗,小的时候相信‘铁杵磨成针’,长大了还这么天真,他总是这般可爱啊!"我怎么也没想到整天围着锅台转的母亲,竟会如此解读李白的这两句诗。邻居家有个九岁的孩子,我  相似文献   

8.
道士李白所属道派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社会中,李白的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因为从小学课本开始,李白的诗歌就成为少年们认字习文的范本。为什么他能够写出千古传颂的佳作?对此,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但有一点却是不能回避的,这就是他的诗歌作品蕴涵着深厚的道教文化内涵。所以,研究李白与道教的关系就成为人们准确理解李白作品思想内涵的不可缺少的环节。鉴于此,学术界早已有人写出专论,例如李刚教授在《宗教学研究》1988年2-3期合刊本上发表的《李白与道士之交往》一文就是这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此后,还有一些学者陆续发表文章探讨这个问题。从现有文章来看,学…  相似文献   

9.
酒语     
中国人最爱酒的是李白。李白行于酒亦眠于酒,思于酒亦梦于酒,生于酒亦死于酒。我常征想,如果没有酒,不知还有没有李白?  相似文献   

10.
漫说谪仙     
黄景春 《中国道教》2006,373(2):28-31
说起谪仙,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其实谪仙这个名称并非从李白开始,也不专指李白。谪仙从哪里来谪仙之说是我国古代神仙信仰的产物。神仙包括神和仙两种崇拜对象。神是先天存在的,是各民族文化中所共有的;仙,也叫仙人,是人经过修炼之后,获得长生不  相似文献   

11.
酒语     
一中国人最爱酒的是李白。李白行于酒亦眠于酒,思于酒亦梦于酒,生于酒亦死于酒。我常在想,如果没有酒,不知还有没有李白?唐朝的月亮,从李白的酒杯中升起;唐朝的风,似乎都带着点儿酒味;唐朝的诗歌,似乎都被酒浸泡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唐诗中写到酒的诗就有千余首,李白现存千余首诗中涉及酒的达170首。他常常把酒溶入诗中,把诗泡在酒中。酒  相似文献   

12.
李白与道士之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曾经这样表白过自己:“上探玄古,中观人世,下察交道。海内豪俊,想识如浮云。”(《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七《送戴十五归衡岳序》1275页。以下只注篇名及页数)的确,结交豪雄是李白一生行状的一大特色。他交道广泛,在所交豪俊中,有文人学士,也有地方官吏,还有不少是道士或隐士。李白与道士之交往,乃其创作生涯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这个问题是李白研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于此可窥见唐代  相似文献   

13.
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历尽风霜才抵达京师长安。唐玄宗虽召见了他,但只给了个“翰林“的虚衔,俸禄少得可怜。李白打算觅个兼职,好歹站稳脚根,再慢慢实现政治抱负。他读《长安晚报》得知城西长乐坊正召开大型的招聘会,于是欣然前往。  相似文献   

14.
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其诗想象瑰丽奇特,比喻新奇大胆,开一代浪漫主义之先河,无愧“诗仙”之称。也许少有人注意到李白的诗歌中有一个值得研究的地方,那就是大量动物意象的使用。这些意象有以下特点:其一,李白喜欢在动物前面加上色彩明丽的形容颜色的词;其二,在动物之中融入自己的主观感受及情怀,尤爱鹿、大鹏、马等动物。下文将就以上两点展开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仙李白,由于傲视权贵,愤世嫉俗,遭到当朝权臣的谗毁,结束了不到三年的“供奉翰林”的京城生活。天宝三载(公元744年)“遂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刘全自《唐故翰林学士李君碣记》)接着他托请北海高如贵天师为自己授“道箓”于齐州紫极宫(老子道观)。它表明李白既是一位虔诚的道士又是一位诗人。 唐代开元之后,李白看到权臣更加专横。  相似文献   

16.
杨唯希 《四川心理科学》2014,(6):118-118,101
李白的诗歌是对其豪迈不拘之人生的真实写照,处处透露着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热爱。只有读懂李白的诗歌,才能真正了解其诗歌中的人生智慧。本文从李白的诗歌入手,着重分析了他在“疯”、“癫”、“狂”、“痴”中透露出的洒脱与飘逸以及在“愁”、“乐”、“苦”、“笑”中表现出的豪放与豁达,充分展现了其借诗歌所表达出的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与豪放洒脱的生命智慧。  相似文献   

17.
《佛教文化》2009,(4):38-39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三上九华,为九华之灵山秀水、奇峰异景所动,欣然赋诗作文,九华山即由李白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诗篇而得名,此后历代文入骚客接踵而来,酬唱赠答,留有诗词、文章千余首(篇)。  相似文献   

18.
在李白的诗作中,赋所占篇幅极少,历代也很少有人评论。但是,李白在赋的发展上起着重要的批判和革新的作用。他的古赋,意境辽阔,气势奔放,语言凝练形象。虽然这些赋还留有前人格律的某些痕迹,但这并不妨碍李白古赋的整体价值。  相似文献   

19.
伦理道德概括了带有明显伦理审美倾向的人类意识形态,这在李白诗篇所表现出来的伦理观念中尤为显明。一、兼善天下、“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的人生理想李白年轻时游历了祖国大山名川,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相似文献   

20.
李白在《蜀道难》中引入了边塞诗的历险主题,通过导入一种独特的恐惧情绪,使山水意象首次作为崇高的审美对象在诗歌中出现。《蜀道难》中崇高山水意象的出现源自唐朝政治环境下士人个体意识的觉醒,也与李白率直天真的性格和惊绝卓越的才华密切相关。《蜀道难》中所表现的心理历程实际上便是诗人个性的确立、膨胀直至被压碎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