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的人,看一眼,会觉得他挺聪明;有的人,看来看去,都觉得他生来就与“聪明”二字无缘。但他并非不聪明,只是他的聪明被一种外在的傻劲掩盖着,你无法一下子看出来。这种聪明就是人们常说的“大智若愚”。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心理健康的人?对此,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有的说,“没有症状就是心理健康”;有的说,“良好的习惯多于不良的习惯就是心理健康”;也有的人说,“个人的行为能为社会所接受就是心理健康”;还有人说,“心境快乐就是心理健康”。存在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集心理健康理论之大成,提出心理学应着力研究最健康人的培养。他提出了近20条  相似文献   

3.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语言特色。“你长得很革命,”那是遥远的老话。很多时候,你的落伍与傻帽,往往就体现在语言上。当你走在街上,向一位姑娘问路时,如果还正儿八经地叫“同志……”她可能不会太热情地帮你的忙;要是换了个词“小姐……”她可能一下子变得温柔起来,详细地给你指明方向。●“策划人”’的词意,以前可能是“特务”、“反革命分子”、“搞阴谋诡计者”等。现在一般是指有创意的人、卖点子的人、做广告的人。当今表扬一个人很勤奋,他会将信将疑;说他聪明,他不反对;说他有“创意”,他会高兴地说“过奖”了!●“对不…  相似文献   

4.
《天风》编辑同工主内平安: 我村有个姊妹礼拜天去聚会,回来时因车祸亡命,家人很伤心。那些世人有的说:“信主的还会轧死?神怎么不保护她?”有的说:“信耶稣不会死,能永生,怎么还会轧死呢?”还有的说:“她如果不信主,不去聚会,这怎么会死呢?看你还信主不?”……这一事故发生,对我教会有很大  相似文献   

5.
第三个耳朵     
《中国天主教》2002,(3):46-46
圣保禄被囚禁在罗马的时候,有许多久闻他大名的人,来到他的寓所,听他讲道。来听他讲道的人,大多数为犹太人,保禄就引证梅瑟法律和先知书,证明耶稣是经书上预言过的默西亚,想说服他们信仰耶稣。有的人相信了,有的人却不相信,因此信的与不信的,彼此争执不休,离开了保禄。他就向他们说:“圣神藉依撒意亚先知向你们的祖先说的话正对。他说:你去对这民族说:你们听是听,但不了解;看是看,却不  相似文献   

6.
我国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今年105岁了,除了耳朵需要戴助听器外,思维敏捷,笔耕不止,每月都有文章发表在国内外的报刊上。央视采访他的长寿秘诀时,周老说,凡事要想得开,要往前看。主持人开玩笑地说,要是我还是想不开呢。周老跟着一句说:“拐个弯,不就想开了嘛!”周老说:“拐个弯,坏事就是好事。”他还提醒人们,“自杀的人,就是他走到要拐弯的地方,他不能拐弯,就只好死了。”周老的“拐弯”说,是他百岁养生经验的概括和百年人生的智慧,也是对人们的忠告。  相似文献   

7.
俗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确实,语言是一柄双刃利剑,善用者能横扫千军、杀敌致果,拙运者则磕磕绊绊,因辞害意。而在这个世界上,你几乎找不到一个不希望别人给自己美好祝愿的人。且不说我们常常会忘记给别人一个真挚的祝愿,就是有这种想法,表达出来的话语也往往辞不达意,甚至会愿望与效果南辕北辙。由此可知,不仅批评人要讲艺术,恭维人也有艺术性。 恭维人要看情景。著名语言学家孟君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四十多岁的副教授在除夕之夜对他说:“将来我写缅怀你的文章,我就……”在孟君先生明确表示不快后,他还是说“我说这话你又会不高兴了——以后我写回忆你的文章……”他每次这样说,孟君先生心里真的不高  相似文献   

8.
管子尚侈说,由来已久。孔子就批评管子不俭,他说:“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在孔子看来,管仲不仅不俭,还不知礼。“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邦君有的管仲也有,不该享有而享有,不仅是不知礼,也应该是“侈”的一种表现。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说:“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侈”不容置疑,但齐国人不以为然。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得就直言不讳了,“晏子俭矣,夷吾则侈”。自  相似文献   

9.
必言 《天风》2003,(6):30-30
圣经上曾说:“原来我们在许多事上都有过失;若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雅3:2)可是谁又能制服自己的舌头呢? 今天晚自习结束时,突然班上两位同学吵了起来,原因是因为其中一位同学说另一位同学在别人祷告时看英语书。两个人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吵了起来。“你是什么东西,我……”另一位言:“你是什么东西,我要你管……”两人互不示弱。同学好多去劝架,才平息了……  相似文献   

10.
我为女友小丽介绍了一个对象——小张。这天,在我家里,他俩见面。我来了个开场白之后,便撤到外屋去了。约摸过了半个小时,就见小张低着头走了出来,他告诉我要赶回部队去开会,便走了。我忙进到里屋问小丽:“你看小张这人怎么样?”小丽说“人还不错。”“那你怎么也不起身送送人家?”我说。“还送啥,才坐了半个小时,就急着要走,准是他没相中我呗!”我发现桌上有张纸条,便问:“这是什么呀?”“哦,他说,他晚饭后一般都在宿舍里,他宿舍旁边就有个电话,他说着说着,就在纸上写了起来。”“这写的是电话号码呀!”“是吗?”我又问:“你刚才是不是没怎么说话呀?”  相似文献   

11.
三、正确理解古代的学说古代思想学说比较复杂,不太容易理解。我们要是从表面看,不能理解得了。所以我常常赞赏司马迁的一句话。他说:“好学深思,心知其义,难为浅见寡闻道也。”好学就是真正的学习,深思就是进行深刻的思考;心知其义,就是心里知遭他那个意思;有许多浅薄的人不能懂,你就很难对他讲。我们研究古代思想,要好学深思,要了解古代思想家达到的高度深度。我举几个例子。义利之辨。孔子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董仲舒,程朱学派都讲义利之辨。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不那么简单。应该说义利问题至少有两层意义。一层意义就是公共利益、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问题,所谓义,就是整体利益,所  相似文献   

12.
多转几个圈     
榴莲,是一种独特的水果,产在东南亚热带。有的人称榴莲为水果皇后,有的人却不敢恭维它;有的人说这种水果非常可口,有的人却无论如何也不敢吃。为什么会这样?原来这种水果有个独特之处,就是“臭不可闻,怪味熏人”,可人们一旦喜欢上它了,就不再认为臭,而认为“哪里臭?明明是香么”。现在,我国许多城市开始卖这种进口水果,每公斤50元左右。就是这种水果,在世界历史上唱了一段滑稽之戏。1960年,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率团出访印度尼西亚。他受到了主人的盛情款待。有一次,在印尼的首都雅加达,主人们向贵宾们献上了榴莲。当时苏加诺总统先咬了一口,…  相似文献   

13.
很久以前曾有同学问,在教会中常有一些应酬需要喝酒,这样做对吗?他们只是假期回去实习时偶尔见到这种事情,因而感到了困惑.他们困惑的一是应酬;一是喝酒.无论是朋友相聚,或者工作缘故,总会有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吃饭的时候可能会喝点酒,这或许无所谓对错.不久前,有在教会侍奉的同学遇到的情况,却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想不通有的牧者不仅自己喜欢喝酒,还多次强逼下面的同工喝,不喝就说不给其面子之类的话,不仅每次硬要人喝白酒,还要别人挨个去敬酒,还自诩标榜这是一种文化,要入乡随俗……要是不喝,他就对人有看法,还给人扣上不听话的帽子……非常厌恶这样的做法……”在这种场合下,被灌醉就不可避免了.  相似文献   

14.
约翰     
《天风》2006,(20)
神的礼物God’s gift耶和华已施恩Jehovah has been gracious约翰看见耶稣来到他那里,他就说:“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这就是我曾说‘有一位在我以后来,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本来在我以前’。我先前不认识他,如今我来用水给他施洗,为要叫他显明给以色列人。”约翰又作见证说:“我曾看见圣灵仿佛鸽子从天降下,住在他的身上。我先前不认识他,只是那差我来用水施洗的,对我说:‘你  相似文献   

15.
和尚     
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飞云寺里的和尚,原先也是要挑水吃的,来回十里山路,挑得人瘸脚跛腿脱胎换骨。去年从佛学院来了位年轻和尚,法号悟明,悟明挑不惯水,只两天功夫,就将肩头磨得皮破血流。于是他爬山攀崖想方设法,用竹管将一股清泉从后山直接引进庙里,这才免除了大家的肩头之苦皮肉之痛。然而住持并不赞赏:“利弊相连,福祸相倚;因为有众生,有痛苦,才有菩提;不磨,岂能成佛?”悟明笑笑说:“磨,也不一定就非要去磨肩头脚板。千难万苦,心也。”住持静静看了他一眼,也就不再多言。悟明眉清目秀,异常聪敏,又是佛学院出身,还懂英、法…  相似文献   

16.
D先生性格内向沉稳,科班出身,一毕业就在某局机关工作,二十多年了至今仍然是个副科级科员。而比他后进机关的人有的当了科长,有的当了局长。这倒也无所谓,当官要有当官的料,还得有机遇和环境。说料应该是有的,但机遇和环境不行,祖宗八代是乡下人,没有一个是当官的,所以他也就安心当他的科员了。可最近有一件事让他特别窝火。机关最近盖了一幢宿舍楼,他算来算去自己应分个中套,可是偏偏分了个小套,而且还是靠公路边一楼的一套。他找领导论理,得到的答复是“你年纪大了,一楼是照顾你的。”怎么好事就是照顾不到我,没人要的房子就照顾到我了呢?他越想越是想不通。可找谁去说呢。下班后他跑到大排档,一口气喝了三瓶啤酒,醉熏熏地回到家,脸也不洗和衣倒在床上。老婆见他喝成这样,数落了两句。平时  相似文献   

17.
“我”是怎么回事?有人会说,我就是我,你就是你,这不是最清楚的问题吗?这样的反驳中隐含着对“我”的一种理解,即“我”就是用以指代每个个人的代词。我当然是“我”,你也可以是“我”,他还可以是“我”。“我”并不确指某个人,人人都可为“我”。但为什么人们可以是“我”呢?人们怎么才能是“我”呢?在日常中,我们一开口,便常会说“我……”,这时我就是“我”了,我就“我”起来了。可“说”是怎么回事?如何能“说”起来?在佛法看来,“说”是诸因缘和合的结果,是顺应着诸因缘条件的把持和执取。在“说”的执持中,我就是  相似文献   

18.
轻生不足取     
前不久,邻居一男青年服毒自杀了,不仅无人同情他,人们还骂他“太缺德!”道理很简单,因为小俩口拌了几句嘴就寻短见,实在是太不应该。结果,丢下孤儿寡女,十分凄惨。此类轻生者近来常有所闻。有的因邻里纠纷,有的因家庭不和,有的因对婚姻不满,有的因受到不公正待遇,有的是因“第三者”插足……。  相似文献   

19.
被尊为“中国最有个性的生意人”的SOHU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石屹,有句口头禅:生意人就是善于“生出主意的人”。当时他还在“公家”的单位里上班,“改革”、“开放”这些新词儿、新观念就深深吸引着他。一天,他帮单位里新分配来的一个女大学生领办公桌,她左挑右选一个多小时。潘石吃说:“差不多就行了,不就一张办公桌嘛!”  相似文献   

20.
《基督显圣》,俄国画家伊凡诺夫1837—1857年画,油画,540×750cm,现藏俄国特列恰可夫画廊。 画面表现的是在圣水河边,预言者约翰站在其中,向人们指着从不远处走来的基督。这是根据《圣经·约翰福音》“施洗约翰的见证”而画。经文说: 这是约旦河外,伯大尼,约翰施洗的地方做的见证。次日,约翰看见耶稣来到他那里,就说“看哪!神的羔羊,除去世上罪孽的。这就是我曾说,有一位在我以后来,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本来在我以前,……”。约翰又做见证说:“我曾看见圣灵,仿佛鸽子从天降下,住在他的身上,……我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