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外丹     
道教修炼方术。指用炉鼎烧炼铅、汞等矿石(或掺和草木药)以制“长生不死”丹药。因丹砂为其主要的原料,故通称炼丹术;因谓服食丹药可以成仙,又称仙丹术;因谓炼成的丹药可成黄金,又称为金丹术。历史外丹术初创于两汉。汉武帝元  相似文献   

2.
内丹     
内丹名称是道教炼养方法的一种,与外丹名称相对。所谓外丹,即用铅汞三黄等药物。以炉火烧炼,九转成丹,服食以后,可以长生。此为道教服食部分;内丹系指炼养体内精气神,使之凝结,将身体比作丹鼎,将精气称作药物,将运神即以意领气比作火候。经过一定历程,在丹田凝聚,叫做结丹。我国炼养方术,在道教成立以前,已经流传。现在出土最古的为“行气玉佩铭”,郭沫若先生考据可能制于周安王二十二年(公元前380年);其次为战国时代屈原楚辞内《远游篇》,也具体叙述丹功功法。迨至东汉,会稽魏伯阳(与张陵同时)著《参同契》,详论内丹功法,当时作者不属于道教,仅为方士之书,但后来道教练养内丹,实以此为宗主。  相似文献   

3.
方仙道的兼容并取的特质,使其学说日趋缜密完善,方术日益丰富多样,其道日神,其术日异,从而吸引了更多的信徒,形成了庞大的方士集团。“及至秦始皇并天下,至海上”,方士言东海三神山及仙人仙药者“不可胜数”;汉武帝时,“齐人上疏言神怪奇方者以万数”(《史记·封禅书》)。西汉时,曾有人专门为方士们作传(见章太炎所辑《七略》)。范晔《后汉书》中亦专立《方术列传》,从中我们可看出方士集团的声势和影响。方士的影响和声势主要是靠了他们的多种多样的方术造成的。由文献记载所见,方士们的方术可分为三类十四种。一、不死方不死方有却老术、不死药、祠灶炼丹术、辟谷术、尸解术五种。 1.却老术印老,即使青春永驻,返颜还  相似文献   

4.
方仙道是在古老的“长生说”和海外仙境说的影响下形成的,以追求长生、得道成仙为目的的宗教形态.那些自称有长生术和神异术的人士,被称为“方士”;他们所从事的长生术和神异术,被称为“方术”.春秋战国时期,在燕齐一带逐渐形成了以追求神仙不死为目的的方士集团,他们以此作为谋生手段.从战国中后期到汉武帝时,神仙家与帝王相互鼓动,掀起中国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药的狂潮.  相似文献   

5.
《正统道藏·洞神部·众术类》较集中地汇集了道教外丹术的大量资料。道教炼制丹药的主要目的,是企图能炼得一种“仙药”,人服食之后,可不老不死而成仙,当然,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妄想。但是,炼丹家们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化学实验,观察了大量的化学反应,从而从实践中,总结了不少原始的化学知识,奠定了古代化学的基础。这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中,极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也为世界现代化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6.
葛洪是东晋时著名的道教神学理论家,他在《抱朴子·内篇》一书中不仅反复论述了神仙不死、神仙可学、学仙方法(注1)的宗教思想及其炼丹术,而且还在许多地方论述了当时的各种道士,他的这些论述,成为我们探讨、研究道教道士的宝贵资料。从历史上看,道士是由方士演变而来。而所谓方士主要是指起源于战国燕齐一带近海地区的中国古代好讲神仙之说或奇方异术者。如秦之徐福,汉武帝时主张“祠灶”的  相似文献   

7.
服食术是道教养生术的重要类型,它涉及饮食、服药、服气、服符、辟谷等五方面的内容,经历了由一般饮食到辟谷、由服动植药到服金石丹药、由服外气到服内气、由服灵符到服医药符之演进过程。道教服食术演进的主要动因在于道教服食技术目的与技术功效的矛盾运动,道教服食技术继承与技术创新的相互促动;社会需求变迁以及科技整体进步对道教服食术也有推进作用。探究道教服食术演进历程及其动因,便于从中理会道教养生术乃至中国古代技术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蕴含的思维方式,这是我国技术认识论研究的重要个案。  相似文献   

8.
略论外丹术的世俗动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外丹术的世俗动机张钦外丹术是指用炉鼎烧炼丹砂等矿物质以获取“长生不死”之仙药的方术,又称为炼丹术、金丹术等。它源起得很早,据陈国符先生考证,“我国之金丹术与黄白术,可溯源至战国时代燕齐方士之神仙传说与求神仙仙药,盖战国时代先有神仙传说与求神仙奇药...  相似文献   

9.
《老子中经》是记载早期道教修炼方术的重要经典。存思术是《老子中经》的主要修炼方术。该经详细记载了五种存思修炼之法。此外,还杂有服食神丹法、服食五牙法、被符之法等其他修炼方术。  相似文献   

10.
唐代为中国道教的全盛时期,其道派承袭魏晋南北朝,来源有二,其一是继承魏晋神仙道教的传统,其二是魏晋天师道的流变。例如唐代专门从事外丹黄白术的金丹派道士和以各类气法修炼,兼服食药物养生的炼养派道士,则是继承方仙道传统的神仙道教流派。上清派、灵宝派、正一派等经箓派道教,实际上是魏晋天师道在神仙道教影响下的流变。再有楼观派(唐初改楼观为宗圣观)道士以终南山为中心,形成终南山道团,宗老子和关尹子,习《老》、《庄》,实为神仙道教和经箓派道教的融汇。唐代道观遍于全国名山大邑,以茅山和终南山最显,道教重道阶而不重道派。其中上清派以茅山为本山,师徒授受分明,是唐代影响最大的道派。自陶弘景以来其传授次第为:  相似文献   

11.
修仙诗赏析     
大概从春秋战国时开始,就有一些方士吹嘘说他们能炼制不死之药,鼓吹吃丹药可成为不死的神仙。自此以后,追求神仙长生术就成为许多皇帝的重要课题。其实,所谓神仙和长生药都是没有的,只不过是方士们骗取名利的一种手段而已。唐代诗人李贺就写过一首讽刺当时皇帝追求神仙长生术的诗: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针对炼丹成仙,明代人王廷相指出,清心寡欲,保证饮食卫生的营养,是养生的大道理。炼铝丹,变金石,吃了不死,与道理不相符合。服食金丹,非但无益于人寿,“反以戕生矣”。他曾写了一首从生死的辩证角度证明成仙虚妄性…  相似文献   

12.
道教炼丹术,可以区分为炼外丹和炼内丹两类。在外丹产生以前,人们把那种以五金八石为药物炼制所谓长生不死仙丹的方术,叫炼丹术。内丹产生以来,仍然沿用外丹术语,把以人体精、气、神为药物炼制仙丹的过程也叫炼丹术。但为了区分起见,通常把这种人体内的炼养称为内丹术,而把原来以矿物为原料的炼丹术叫做外丹术。又因为外丹所谓炼丹主要指从矿物质中提取金银,因此外丹术又称为外丹黄白术(“黄白”为黄金白银的隐语)。而药物、鼎炉、火候,则是外丹术炼丹的必备条件,内丹继续沿用这些术语,并把它作为内丹炼养的“三大要件”,用来比喻内丹炼养的…  相似文献   

13.
依据方士们所习方术和崇尚信仰的差异,可把方士分为海外仙人派和山岳神人派。一、海外仙人派此派言海外有神山,山上有安期生、羡门、高誓等仙人及芝草等不死药。巡游海上见仙人则可求得不死药,服之可长生久视。徐福,一作徐市,齐地琅琊人。秦始皇二十八年,始皇至琅琊,刻石,徐福上书始皇,“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史记·秦始皇本纪》)入海求药数岁,不得,还为伪辞云:海神“从臣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阙,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他是东海仙人派早期的典型代表人物。卢敖(15),燕地碣石人,秦始皇时在世。《史记  相似文献   

14.
明代是道教医学发展成就突出的一个时期,也是道教由社会上层精英阶层向社会广大民众普及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主要从明王室对道教医学的发展及明王室中普遍的外丹服食方面出发,列举明王室成员对中草药、方剂、方书及医学理论方面的发展并对其经典著作进行探讨;辩证分析明代历任帝王对外丹服食的态度并对金石丹药的服食进行论析;对道教医学在明代社会上级阶层的发展进行论证分析,得出明代王室对道教医学起到重要促进发展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正武当文化以其宏伟的古建筑群、玄妙的太极武术、神奇的道医道药、独特的道教音乐、传统的道教法事、深奥的道教哲理,成为世人心中的圣山。道教文化源远流长1.道教医药泽被众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当山素有"十道九医"之说,历代道士在草木丹药、内丹术、疾病防治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八宝紫金锭"等药品,"万银锭"、"黄龙洞眼药"等武当道  相似文献   

16.
3.揭露旁门、禁忌、避邪 道教不仅宣扬服食成仙,还推行一些"禁忌"、 "避邪"等鬼神迷信"法术"。有的淫道、妖僧,往 往凭术售奸,欺骗和坑害人民群众。李氏对此,亦 一一予以揭露和批判。 关于道士采阴。有一道派,盛行采阴邪术,甚 至窃取童女初行经水服食。李氏对此丑行揭露说: "今有方士邪术,鼓弄愚人,以法取童女初行 经水服食,谓之先天红铅,巧立名色,多方配合, 谓《参同契》之金华,《悟真篇》之首经,皆此物  相似文献   

17.
三、论服食黄金现代医药学中常用动物作药理实验。试制一种新药,也要先在动物身上试验疗效。古代服丹求仙者也有他们的鉴别丹药是否成功的方法,就是“试以作金,金成者药成也,金不成者药不成”。如果得到的是真正的药物精华,那它一定能作成金,当然也就能令服食者成仙度世:“金若成,世可度;金不成,命难固。”(《黄帝九鼎神丹经》)作金不成的药,达不到使人成仙不死的效果,勉强服食是无济于事的。在试丹法的背后,隐伏的仍是“丹精生金”的观念。但服食丹砂等药剂化作之“金”,不也是可以汲取诸药的精华吗?李少君的益寿之  相似文献   

18.
一泰山不仅气势雄伟,而且不乏幽谷曲溪,还有许多幽深的岩洞,自古以来就是仙家寄居和修炼的好地方。据《岱史》卷四记载,战国时期黄伯阳就隐居在泰山之阴的黄伯阳洞。秦汉时期,方士大行其道,他们修习各种神仙方术,为统治者寻访仙人、寻找仙药,掀起一股大规模的寻仙风潮。当时泰山聚集了众多的方士,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安期生,现在泰山地区仍然有其碑记,并流传着关于他的传说故事。  相似文献   

19.
求仙曲     
正唐·孟郊仙教生为门,仙宗静为根。持心若妄求,服食安足论。铲惑有灵药,饵真成本源。自当出尘网,驭凤登昆仑。赏析孟郊(751—814),字东野,生于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县),唐代著名诗人,青年时代曾隐居于河南嵩山。因李氏皇室倡导,道教在唐代得到空前发展,上及精英层面,下及普通百姓,求仙的风气盛行于世。当时道教成仙有许多法门,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服食仙药和受篆行法。在道  相似文献   

20.
道教的修仙方术从外丹学转向内丹学,乃是道教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转变,这种转变一是由于药石等外物的烧炼“靡费”而“无效”,道教理论家转而向体内探求通仙之路径的结果,二是道教传统的服气、导引、辟谷、存思等内养方术的发展以及道教善于采获别家之长的兼容特性所致。如果说外丹学尚有一些科学实证意义的话,那么内丹学则把道教本来具有的神秘特性理论化、系统化了,其道“无间无应”,“不可秘禁,又不可妄泄”(《悟真篇·陈观吾序》)。然而,一种不可忽略的现象是:伴随这种修仙方术的神秘主义化,道教所特具的思辨哲学应运而生,显示出本国特色的宗教理论的成熟。本文试图就道教的思辨哲学与内丹学的关系作以下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