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塞尔与舍勒在现象学运动的初期有过内在的精神联系和紧密合作。他们在人格现象学的研究领域中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共识,即在"本质直观"与"伦常明察"的现象学方法上以及在"实事哲学"的工作方向上的共识。虽然此后胡塞尔与舍勒渐行渐远,但从总体上看,胡塞尔所批评的"自舍勒以来便成为主导的误解"与其说是针对其超越论人类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总体立场,不如说是针对其同感理论或交互人格问题的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2.
尚杰 《学海》2007,(3):25-32
与“抽象的”研究伦理学“概念”的做法不同,舍勒在胡塞尔现象学基础上,直接描述具有道德价值的“具体心情”。舍勒试图把哲学从“天上”拉回到“地上”,他以描述的方式,分析具有现象学性质的“心情”,在胡塞尔应该说“纯粹意识”的地方,舍勒说“纯粹心情”或“纯粹价值”,让这些心情本身具有道德价值含义。羞耻感是返回自身的心情,是冲向自己的意向的转变,天然具有现象学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现象学又是一门升华心情的学问,就悔悟而言,不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心情,改变从前的心理习惯,让精神生活重新开始。因此,悔悟是战胜自己的积极途径。  相似文献   

3.
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与舍勒的生命形而上学表面上泾渭分明,但实际上,围绕着舍勒后期在实在性问题上对胡塞尔的批评,两者的工作缠绕在了一起。本文重新分析与检讨了舍勒在《唯心论与实在论》中针对胡塞尔所作的批评,以此说明,舍勒基于自己的实在理论对胡塞尔的批评是外在的,胡塞尔对意向性的生成分析是主体性视角下对实在性理论的贡献。同时,现象学还原也不构成胡塞尔和舍勒的实在性理论相互兼容的障碍。无论从有效意义出发还是从生命-抗阻出发理解实在性,其根本差别也只是在于方法论的视角的限制而非立场的相互冲突。胡塞尔的"原意见"和舍勒的"实在体验"等概念显示出的相互指引关系,表明二者可以共同组成一种更完整的现象学实在性理论。  相似文献   

4.
舍勒将其现象学的伦理学称作“质料价值伦理学”,因此,价值问题是其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其现象学伦理学中,舍勒对价值有两个基本的规定:一方面,相对于胡塞尔,舍勒将作为质料先天的价值先天视为“原现象”;另一方面,区别于尼古拉·哈特曼,舍勒又将价值存在规定为“行为相对性存在”.通过后者,现象学的“相关性先天”得以强调.根本上,以这两个方面,舍勒厘定了价值一般的现象学-存在论的独立的、原本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意义与意向性──胡塞尔的意义学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导论1901年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的发表,正式揭开了现象学运动的序幕。此后随着旧术语的扬弃和新概念的引人,《逻辑研究》之后的现象学或多或少已经偏离了胡塞尔最初的设想。但是在众多的现象学术语中,“意义”(Bedeutung)和“意向性”(Intentionalitaet)这两个概念却贯穿了胡塞尔思想发展的始终。由此引发出来的几个重要问题是,在其思想的不同阶段,“意义”概念有没有一个统一、确定的“意义”?它同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关系何在?这二者又怎样体现出现象学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本文…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逻辑研究》中的范畴直观理论是本质直观的理论的原初形态,本质直观是胡塞尔现象学方法中的重要内容;本文要证明: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差异并没想象的大,《逻辑研究》中的范畴直观与符号理论也直接构成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海德格尔前期在方法上极大的借用了胡塞尔的理论资源,甚至其问题意识也来源于胡塞尔现象学.  相似文献   

7.
胡塞尔的《逻辑研究》没有将"时间"与"发生"置于某种联系、哪怕是对立的联系之中。只是从个别的零散论述中可以看出胡塞尔对"时间分析"的关注和对"发生分析"的排斥。但《内时间意识现象学讲座》对"时间分析"与"发生分析"的态度则有改变。胡塞尔在这里将这两者放在一起讨论,并试图把握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后,他在《笛卡尔式的沉思》期间对"时间"与"发生"问题的思考,表现为一种对静态现象学(对"横意向性"的分析)与发生现象学(对"纵意向性"的分析)关系的讨论。这个思考很可能是导致胡塞尔可以在《笛卡尔式的沉思》把"时间"看作"所有本我论发生的普全形式"的原因。从这里出发,历史问题也开始,尤其是在《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中,以一种与时间与发生内在相关的方式进入胡塞尔的视野,包括历史研究的方式与历史研究的范围、历史与"时间"、"发生"的内在关联,以及"形式的"和"内容的"历史现象学的可能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8.
在胡塞尔晚期对主体经验的超越论反思中,本能(Instinkt)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并且与舍勒的哲学人类学发生实质共鸣。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C手稿》和《现象学的边界问题》中的质料概念为线索,展示这种亲近关系。本文指出,哲学人类学的视角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胡塞尔的"质料"概念中包含的丰富层次,"质料"概念的多重意涵恰好可以对应于舍勒在《人在宇宙中的位置》中对不同生命形式的区分。通过对胡塞尔"质料"概念的澄清和语境化,还可以敞开对胡塞尔晚期"生命"概念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索科拉夫斯基(Sokolovsky),美国天主教大学哲学教授,卢汶大学博士,英语世界著名现象学家。主要著作有:《现象学导论》(2000)、《胡塞尔构造观念的构成》(1970)、《胡塞尔与现象学传统》(1988)、《胡塞尔的沉思:语言如何呈现事物》(1974)、《胡塞尔逻辑研究的结构与内容》以及《胡塞尔与弗雷格》。我于2004年在华盛顿做访问学者时,多次拜访了索科拉夫斯基教授,现将这些对话整理成文刊发,供读者参考。高:现象学是否属于现代主体主义传统,或者是反对主体主义传统而属于古代的实在论传统,仍然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你曾说,胡塞尔的某些论证和…  相似文献   

10.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持有休谟式的“无我”立场,在《观念Ⅰ》时期却坚定地转向康德式的“有我”立场,胡塞尔出于何种动机和理由引入“纯粹自我”,这一问题几十年来一直是胡塞尔研究中的一桩公案.本文试图从萨特一古尔维奇对胡塞尔的“纯粹自我”的批判出发,通过剖析当代几种典型的对胡塞尔“纯粹自我”概念的阐释,进而结合胡塞尔手稿中的相关论述,尝试区分先验自我和纯粹自我,划定形而上学和先验现象学,由此澄清胡塞尔引入“纯粹自我”的真正意图,并且界定纯粹自我作为现象学的剩余在胡塞尔思想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1.
外刊学论     
塔米尼奥:“海德格尔和胡塞尔的《逻辑研究》———海德格尔最后一次讨论课纪念”(Taminiaux,J.,“Heidegger and Husserl’sLogical Investigations:in Re-membrance of Heidegger’s Last Seminar”in Moran,D.and Embree,L.E.eds.,Phenomenolgy:Critical Concepts in Philosophy,Vol.4,Routledge,2004)《存在与时间》所表达的对胡塞尔的感激和称赞不能掩盖那里表达的分歧和批评。海德格尔在现象学研究和先天方法上都表示了对胡塞尔的感谢,但也指出了胡塞尔忽略了存在论问题。尤其在此在问题上,他认为,通达此在的有效路径是对我…  相似文献   

12.
对伦理的现象学复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4年是现象学伦理学家M.舍勒(MaxScheler, 1874—1928)的 130周年诞辰。中国现象学研究界于 2004年 10月中旬在广州举行现象学第十届年会,讨论题目定为“现象学与伦理”。此次会议吸引了诸多国内外重要学者参加,提交会议论文 50余篇,这里刊登其中两篇。A.麦金太尔在《德性之后》中曾认为, 当代的主要哲学思潮现象学和分析哲学都无力觉察到我们身临其中的道德无序状态, 并且无法提供解决这个问题的思想资源。K.黑尔德的文章实际上展示了对这个说法的一个回应, 同时又对麦金太尔给予了支持。倪梁康的文章试图再现舍勒伦理学中作为方法依托出现的“伦常明察”范畴。它是亚里士多德“明智”概念的现代版, 并且以现象学的方式, 帮助舍勒在偏重动机 (意向活动) 的道义论伦理学和偏重成效 (意向相关项) 的目的论伦理学之间找到自己的道德哲学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意向对象与摹状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哲学史可以看作为两个相互对立的哲学运动:现象学传统和分析哲学传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作为学术形态的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的分裂程度远没有想象的那样广泛,或者远没有其社会学形态(两大哲学运动)所显示的那样广泛。它们经历了早期的相互启发、中期的相互对立(真正的时间不过20年)以及后期的相互融合,而分析的心灵哲学研究导致了后期融合的广泛和深入,这种新的学术形态有时被称为“分析现象学”,一个胡塞尔在其《逻辑研究》中使用过但意义十分不同的名称(Husserl,p.92)。在这里,我们打算对两个运动之奠基性的概念———胡塞尔的意…  相似文献   

14.
论人的生活世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生活世界概念的提出与演变“生活世界”作为一个正式概念,是胡塞尔在上世纪初提出的。胡塞尔早期对现象学的建构,主要依托于笛卡尔的“先验自我”概念,结果造就了一门彻头彻尾的本我论。为了摆脱他人的严厉指责,全面发展现象学,走出理论困境,胡塞尔亟需为现象学重新奠基,并最终把目光集中于“生活世界”概念。“这个概念在20年代之前就被胡塞尔零星地使用过。到了20年代,这个概念在胡塞尔那里获得了中心的意义,它成为一个根本问题的名称”。(倪梁康,第130页)胡塞尔虽然在《欧洲科学的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中集中论述了“生活世界”概念,却…  相似文献   

15.
《精神现象学》与《逻辑科学》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首先,两者的方法是同一的,这就是对事情自身辩证运动的陈述。通过这种如其所是的陈述,思辨哲学在概念之中把握事情本身。其次,作为意识的经验的科学,精神现象学有着复杂的层次结构:在意识内部的意识和意识相关项之间的争执与颠倒、在意识的诸形态序列之上起到引领与提升作用的"现象学的我们"。"现象学的我们"就是绝对,它是在《逻辑科学》中得到自身基础的。而《逻辑科学》也需要《精神现象学》给予合法性的演证。正是在这种复杂关系之中,《精神现象学》获得了自身的定位。它是《逻辑科学》的准备与预演。  相似文献   

16.
自 1 7世纪以来 ,自然科学在欧洲就发展成为一种以自然为对象化课题的数学化的科学。但在 1 9世纪 ,这种自然科学却受到了一种“理论研究的无根基性” (Husserl,1 96 2 ,S .30 2 )或一种“基础危机” (海德格尔 ,1 999年 ,第 1 1页 )的威胁。而这一处境正是胡塞尔现象学得以产生的直接动因。作为现象学的创始人 ,胡塞尔认为 ,要克服自然科学的这种危机 ,就必须回到在直接经验中被预先给予的“实事本身”。而且在胡塞尔看来 ,这种直接的经验自身又具有由意识意向性构造起来的诸多层次。因此 ,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 ,科学的最终基础必然…  相似文献   

17.
欧美学界一般认为,胡塞尔本人出版的著作代表了他的现象学思想。这种看法几乎成了解读胡塞尔现象学的标准。但是胡塞尔本人却一直把他的研究手稿看作其思想的主要代表。随着胡塞尔手稿在《胡塞尔全集》(Husserliana)中的陆续发表,欧美一批学者开始努力通过他们对手稿的批判性研究扭转这一局面。本文就是对“胡塞尔标准解读”的分析批评和对这一正在进行中的“非标准的”胡塞尔解读的阶段性总结。  相似文献   

18.
(一)由美国“国际现象学协会”主编的刊物《现象学探究》,刊载了海外学者金坚先生的专文:《关于胡塞尔现象学在中国的研究与展望》(见第10卷,1986年10月),其中介绍评论了我从1980年至1983年的5篇拙作。我认为这种属于正常的学术交流是有益的。金坚先生对我的拙作作了一些肯定和鼓励,但他认为,对拙作所主张的现象学的根本观点是“把哲学与自然科学从根本上对立起”,因而是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的敌人,是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  相似文献   

19.
此文探索胡塞尔《被动和主动综合分析》中客体自身与不朽的自我思想。胡塞尔思想中的先验感性论是先验逻辑的奠基,而发生现象学则是静态现象学的必然进展。胡塞尔通过记忆来确立客体自身,并以自身时间化活动来确立不朽的先验自我。安东尼·施坦因博克教授在世代生成现象学的视域中对此话题进行了发展。他提出"新生",而非不朽,乃是世代生成现象学的关键。他结合现象学与传统文化(如犹太文化)的尝试对我们沟通中国文化与现象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象学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纪念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现象学家胡塞尔的《逻辑研究》发表 1 0 0周年 ,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和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于 2 0 0 1年 1 0月 1 3日至 1 6日在北京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共同主办了“现象学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会议集中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现象学家、胡塞尔研究专家和学者 ,包括比利时卢汶大学胡塞尔档案馆馆长柏纳特 (RudolfBernet)、德国波鸿大学的威尔登费斯 (BernhardWaldenfeis)、意大利威尼斯大学的卢格尼尼(MarioRuggenini)、美国布法罗大学的K·曹 (KahKz…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