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1991年3月11日《光明日报》第一版刊登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为发表邓小平同志《重要的是做好经常工作》一文所加的按语。地按语在前面说,“这篇文章”是1961年12月27日邓小平同志“讲话的一部分”,但最后却又说“讲话全文如下”。这样,作者在同一按语中,对同一篇文章,既肯定它是“讲话的一部分”,又肯定它是“讲话全文”,即肯定它“不是讲话的一部分”。而说它是“讲话的一部分”和说它是“讲话全文”,这两个论断是相互否定的,自相矛盾的。这就是说,作者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两个相互否定的思想同时肯定为真,这显然违反了“不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二) 1991年2月26日《工人日报》第2版刊登了一  相似文献   

2.
本文的中心就是想探讨一下什么是“对抗性矛盾”?它和“对抗”是不是同一概念?如果不是,那末它们之间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对抗性矛盾怎样才能转化为非对抗性矛盾? 一“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外部冲突的形式。这一斗争形式,主要指的最后解决矛盾时所采取的形式。“矛盾论”指出,在阶级对立的社会里,“……要待两个阶级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时候,双方采取外部对抗形式,发展为革命。”当然一些矛盾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也可能出现多次的外部冲突,这也是“对抗”;但应该把它和最后解决这个矛盾时所必然  相似文献   

3.
元版《茅山志》的作者究竟是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国符先生在《道藏源流考》一书中 ,对《茅山志》的编纂及各代版本进行了较详的考证 ,最后得出结论谓 :“此书实即张天雨所修 ,刘大彬窃取其名而已。”《道教大辞典》中“张雨”条、《道藏提要》中“茅山志”条等也都纷纷引用了这一结论 ,认为《茅山志》的作者是张伯雨而不是刘大彬。而《正统道藏》收录的《茅山志》中却清清楚楚著有“上清嗣宗师刘大彬造”。那么《茅山志》的作者究竟是谁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陈国符先生在《道藏源流考》一书中是怎么说的 ,《道藏源流考》附录一云 :“钱大昕元史艺文志卷二另著录张天雨茅山志十五卷。成化杭…  相似文献   

4.
郭文文 《天风》2007,(12):44
不晓得在生活中,你是否听过这样一句话:“我们的神真是大有能力的神,他在我生命中行了许多奇妙的事,我真是看见了神啊!”也许这样的话语是你经常听得到的。然而,还有另外一种声音,不晓得你是否也听到过呢?那就是:“哎呀!我真是不明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啊!我们相信的是同一位神,为什么别人一生都在经历神,而我却从未经历  相似文献   

5.
一、“学而时习之”。 孔子认为这是带来快乐的事情。学,当是指认识真理;时习之,当是指以此真理为基础的各种日常的道德实践。 《论语》大概成书于孔子逝后。孔门弟子把“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置于全书的开篇处,想必不会是率意而为之举:这句话最能折射出孔子的日常形象和趣味。 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朱熹《论语集注》引“程子”之言来注释这句话:“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但这样的解释是“危险的”,因为我们由之可以推论:众多的“信从者”,当初只是“受益者”,如今不远百里、千里而来,是否又是为了“受益”?抑或是为了“报答”?如果是前者,那岂不成了恶梦?如果是后者,那么,由此所生之“乐”,未免太那个了一些啊!  相似文献   

6.
人超越自身而追求一个目标;这种超越性和主观性的关系,就是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我提出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这一问题,受到人们的指责,他们说:“你在《作呕》那部小说里说过:人道主义者完全错了,你对某一类人道主义者也开过玩笑,为什么现在又回到人道主义来了呢?”事实上,人道主义有两种大不相同的意义。它不以意味着一种以人为目的、为较高价值的学说。人道主义作为这种意义讲,可以在Cocteau的《80小时环游世界记》的故事里看到。这故事里,有一个人物,由于乘着飞机越过一些高岭,便宣布“人简直可惊”。这就等于说,我尽管自己没有制  相似文献   

7.
“发现”一词,一般认为,是指一种思想或理论的最初发生或最实概念。它是一种特殊的历史过程,而不是证明的最后成果。通常说的“证明”,包括确定一种观点的支持度与认识的根据。它意味着或者过程、或者成果,这取决于前后关系。发现和证明的关系是同一的还是分离的?就十七世纪的经典发现纲领来说,发现的方法就是证明的方法,发现的逻辑等于证明的逻辑,发现和证明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藤野先生》,初稿的题目曾为“我的藤野先生”六个字;后来划去“我的藤野”四个字;最后重又补上藤“野”二字。一篇文章,三易其题,可见鲁迅为文严谨之一班。他在《答北斗杂志社问》中曾经说过:“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无可惜”。起初将“我的藤野”四字删去,显然是为了使题目更简洁一些。但最后为什么重又补上“藤野”二字呢? 这同概念的限制这种逻辑方法有关。所谓概念的限制,是指增加概念的内涵,使外延较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他的《人的人性》(《The Humanityof Man》)一书的第一章。该章共分五节。在第一节里,作者对人道主义下了如下的定义:“人道主义是由自然人和他的超越的可能性所构成的一种二重性,”“人道主义…是把人加以理想化的一种行为准则、文化运动或教育纲领,”“人道主义把人看作值得赞美的对象”等等。作者避而不谈人道主义所“理想化”了的人究竟有怎样的阶级属性。培里不是把人理想化了,而是把人抽象化了,抽象为一种没有阶级内容的超阶级的虚构。这样就掩盖了人道主义这一资产阶级思潮的阶级实质。在这一节里,作者又说,“当代的人道主义……在颇大程度上是作为对其他某些思想的抗议而发展起来的。”作者所列举的几种思想之一是:“共产主义的泛滥促进了无神论和唯物主义。”这就一语暴露了人道主义的反动本质:所谓当代的人道主义,也就是反对无神论、反对唯物主义的反共主义。同时培里又特别抬出了“自由”的幌子作为反共主义的“武器”。他说什么“人的什么东西被认为是值得赞美的?……人所特有的尊严乃在于他的鉴识自由的能力。”在第二节里,作者鉴于自然科学有很大的威望,极力强调人道主义与自然科学、与科学的决定论相一致,以避免人道主义因反对自然科学而被削弱。作者又说,“我们……生活在变化、行动、暴力和混乱的时代。……技术的进步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他认为解决的办法是“设计一种全人类的组织,……在这个组织中,敌对的信仰被允许在和平竞赛中。……证明自己是真理。”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想通过所谓“全人类的”“和平竞赛”来达到反对共产主义、巩固帝国主义制度的目的。在第兰节中,作者论到人道主义与技术的关系。他说“反对或低估技术,会使人道主义注定成为废物。”他吹嘘人道主义“就像它适合于原始动力的时代那样,它也适合于核子能的时代。”在第四节中,作者谈到人道主义与道德的关系。他认为只要不把道德同禁欲主义等同起来,“把道德设想为对欲望加以组织以去掉冲突而代之以合作”,把道德理解为“不反对欲望本身而只是反对欲望的放纵”,那么“人道主义与道德之间的对立就不再有任何根据了。”总之,作者极力要把人道主义与道德说成一致来为人道主义吹嘘和辩护。在本文的最后一节里,作者谈到人道主义,作为一种哲学,与“功利主义”、“快乐主义”以及与宗教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水北为阳     
今年第二期《逻辑与语言学习》的《地名的逻辑分析》一文,有这么一段话:“不少地名还是名实相符的。‘河北’就在黄河以北,‘山西’就在太行山以西;‘山东’当然在太行山之东……‘汉阳’又确在汉水之阳;‘汝阳’也在汝河之南。如此这般,使人见名知地……”联系上下文看,作者是将“阳”当作“南”理解的。“汉水之阳”也就是“汉水之南”的意思。这样理解是否正确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对“阳”字的第一条解释是“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又引用了  相似文献   

11.
报纸语言谈     
一、《消胖美》?! 1990年9月26日的《文摘报》上有一则广告,标题是: 《消胖美》使您身材苗条健美瘦弱的我对于减肥本无什么兴趣,这里吸引我的是这个书名号:《……》!这《消胖美》显然是一本书了,不知作者是何人,又是哪一家出版社新近推出来的。仔细一瞧,呀,小字是: “消胖美”糖衣片是第四军医大学的科研成果,是由多味中药经科学配方研制而成。陕卫药准[85]O1002号文件批准生产。既然不是书。那么这标题上的书名号是用错了的,应当象正文那样也用引号。同一产品在同一广告中同时使用书名号和引号,前后矛盾,这也是大不可取的吧? 不过,我们应赞美“消胖美”这一新名称。它  相似文献   

12.
1708年,法国传教士白日昇与其中国助手徐若翰共同写作了汉语《圣经》,这是汉语史上首次出现大规模的译经工作,该《圣经》包括四福音书单列本及合参本两种版本,有关两种版本的内容、关联及其与二马译本之间的关系,已有学者做了相关研究,遗留的问题是:合参本是白、徐共同书写亦或徐若翰一人而成?合参本内容为自行杂糅还是翻译自现成的西文福音书合参本?白、徐译本直接为二马译经所参考,对后世汉语译经产生了不言而喻的影响,然而白、徐译本与前人成果有何关系?是否参考过其之前的中文《圣经》?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做一说明,并梳理出早期汉语《圣经》译经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3.
《语文学习》1988年1期上于根元同志的《“用嘴讲!”》,列举了七个小说中出现的大实话例子,指出“这种语言现象很值得注意和玩味”,并简单地解释了这种语言现象的三种类型:a、“字面上根据要求回答”,而实际上是“用装傻来开玩笑”(发言者觉得无从说起,为难地自语式地问:“真没办法,这怎么讲呀?”——听众笑:“用嘴讲!”);b、答者“表示不屑认真回答或不愿回答”(“我们这样的三个人,上路怎么个走法呢?”——“一步一步走  相似文献   

14.
新编高级中学《语文》第三册中,收入清代桐城派作家方苞的一篇文章,名叫《左忠毅公逸事》。什么叫“逸事”?教材编者在《自读提示》中这样解释道: 所谓“逸事”,是指散失没有流传的事迹。(见课本第404页) 看了这个注释,真有点“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的感觉。既然“散失没有流传”,那么方苞又何以能得知明代左光斗的事迹呢?细读课文,作者明明已作了  相似文献   

15.
据传媒披露,目前北京、广州交管部门都作出了汽车牌号中取消“4”的决定,引起了公众的不同反响。本刊《探索求真》栏目发表了两位作者对这一事件的看法。不管出台这样的“决定”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我们倒想提出一个问题: “应该倡导什么样的精神境界?”这种所谓“顺乎民意”的“决定”是否有“短视”?  相似文献   

16.
《辞书研究》1984年第2期上,有一篇徐庆凯同志的文章《从辞书学角度评<逻辑学辞典>》。这篇文章说:“《逻辑学辞典》……填补了我国专科词典领域的一个空白,为学习和研究逻辑学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工具,应该肯定是有益的尝试。但是,坦率地说,这本词典的质最不人能令满意。”最近,章沛和王经伦两位同志又在《国內哲学动态》1984年第四期上,发表了《<逻辑学辞典>评介》一文。作者最后说:“《逻辑学辞典》仍不失为我国第一本逻辑学辞典,这是我国逻辑界可以引以为自豪的事情。”这篇文章对那本辞典的优点说得多,而对其缺  相似文献   

17.
刘老是国内有数的理科权威之一。…在五十年来的坎坷人生和教学生涯中,他确是做到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他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刘老一生唯一的业余爱好就是写写画画。……他会作画不为人知。……消息一经传出。那些新知故交、长上下属、晚生学子,一下子蜂拥而至……开始,刘老以古稀之躯,勉强敷衍,继而体力不支……(1985年5月14日《北京晚报》第三版一分钟小说《墨宝》) 小说描写的这位“刘老”究竟多大年纪?作者所提供酌几个信息前后矛盾,含  相似文献   

18.
选择问句是选言判断的一种表现形式。选择问句表现复合判断的特点是二者必居其一。它的语言表达形式一般是:“p呢,还是q呢?”如:“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茅盾;《春蚕》) 从语言角度看,选择问句是复句,也是一个句子,所以同单句一样,只能在句末用一个句终标点。可见逻辑思维形式同语言表达的形式是一致的。但是,我们常常发现选择问句的句中使用的却是句终标点。《逻辑与语言学习》84年第一期《两种直接表达判断的问句》就是一例。作者认为“选择问句通常是可以表达选言判断的,其语言形式一般是:“p呢?还是q呢?”接着举例“是继续前进呢?还是向困难低  相似文献   

19.
著名文学家邓友梅先生一九八三年写的著名小说《烟壶》,曾轰动海内外。这本书的一开头,便有一首诗介绍二十世纪初北京一带的里画壶名画师。这首诗写道:“登堂入室马少宣,雅俗共赏叶仲三,阳春白雪周乐元,文武全才乌长安。”写小说免不了虚构,这个乌长安便是虚构的。而其他三位,都确有其人,也确实是名画师。这三位中,马少宣先生,是回族穆斯林。  相似文献   

20.
拜读刘先生的大作《人作为价值本身是否可能———与赖金良先生商榷》(载《哲学研究》2005年第11期,以下简称刘文),颇有些失望。我指的不是学术观点方面,这方面无论分歧多大都是正常的,而是指的刘文据以批评拙作的立论依据、论辩方法和逻辑等。他在批评拙作犯了“经验主义、形式主义、历时主义、认知主义”四大错误时,表现出了一种言之凿凿的自信。而问题在于,这些批评究竟是否站得住脚?所依据的理由是否真的经得起推敲?本文将以辩论方式“回应”刘文对拙作的批评,并就哲学价值论研究中的某些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和阐述,不当之处,欢迎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