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意向性的起源:同一性,自创生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意向性问题是当代心智哲学、认知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成为人们考察意识经验的一般结构乃至生命的同一性、“我”、意义等问题的枢纽。自布伦塔诺(F.Brentano)明确地提出意向性是区分心智(mental)现象和物理现象的标志以来,意向性问题受到了现象学、分析哲学、语言哲学、实用主义等不同哲学流派的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开辟了对经验、主观性、“我”-世界关系、身-心关系、认识论、认识论与存在论的关系、意义等传统哲学核心问题探索的新局面,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概念、新主题以及有待进一步思考的方向和问题…  相似文献   

2.
具身-生成心智倡导生命与认知的深刻连续性,它重新定义了自然选择,强调身体和生命活动对认知的关键意义,并指出每一个人都是经过文化适应的主体。它在心智进化的本质、认知的核心工作假设、人类本性与文化,以及基因、身体、生命活动与认知的关系等问题上都有着完全不同于进化心理学的理解,并对后者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心智模式内涵、特点和东方管理核心“人为为人”思想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两者都重视人自身的修炼,从对两者关系的阐述中提出心智模式修炼应与“人为为人”思想进行有机的结合并初步描绘出“人为为人”心智模式框架图。本文最后进一步探讨了“人为为人”心智模式在现代管理中对人的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管理和对组织凝聚、企业文化变革与提高企业效益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12个问题及其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古希腊文明时期起,人类就开始了对心智(m ind)奥秘孜孜不倦的探索。然而,在20世纪后半叶之前,心智在哲学中的研究一直处于非主流状态。在过去的30年里,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心智哲学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论题之一,它带动和涵盖了其他许多哲学分支的研究。心智哲学的当代领军人物之一、美国著名哲学家塞尔(John R.Searle)甚至指出:“50年前语言哲学被认为是‘第一哲学’,现在这一位置由心智哲学所取代。”[1]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塞尔在他的新作《心智》一书中总结了当代心智哲学应该加以深入研究的12个基本问题,这些问题是在笛卡尔传统…  相似文献   

5.
孙春晖  冯成志 《心理科学》2018,(4):1010-1016
人工智能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态势,对系统的心理学理论提出了潜在而强烈的需求。佛教被认为是系统的东方心理学体系,其中五蕴体系是其核心框架,对于人工智能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了揭示人工智能系统的功能细节,本研究提出一个辅助性的五层次心智主体模型,据此对五蕴进行逐一分析,最终得出一份心智主体的功能清单,最终说明:五蕴体系不仅能描述人类心智结构,同时也能为人工智能的构建提供框架。  相似文献   

6.
虽然心智哲学是19世纪才渐臻成熟的一个哲学流派,但是关于心智问题的哲学思考早已发韧于古希腊。自阿那克萨戈拉提出“nous”(mind)以降,希腊哲学家就普遍把心智问题作为哲学思考的一个重要方面。亚里士多德在《灵魂论》第三卷第四、五章中对心智问题更是进行了提纲挈领的哲学阐释,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关于理智性质问题的哲学难题。后世注释家围绕亚氏难题作了诸多揣测乃至针锋相对的诠释,尤其在中世纪,各种不同诠释引发的争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托马斯·阿奎那由于肩负以亚里士多德主义改造作为传统基督教理论基础的柏拉图-奥古斯丁主义…  相似文献   

7.
何睿  朱菁 《逻辑学研究》2015,(2):98-113
心智架构或认知架构是指一个功能相对完整的认知系统的基本组织结构。经典认知科学的理论或模型大多采纳了某种类似于冯·诺依曼式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心智架构,即认知系统由一些各司其职的心理模块与一个负责整合与协调的中枢部门所构成。进化心理学的众量模块性论题对经典认知科学的心智架构观提出了严厉挑战,并引发了许多争议。本文提出认知冲突协调问题是任何一个足够复杂的认知系统均需要处理的基本问题,并以此来审视关于心智架构的论战,指出此问题对众量模块性论题构成了严重的困难。  相似文献   

8.
心智游移是一种常见的非自主内源性意识体验, 是意识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存在提示非感官意识在人类意识经验中的重要地位, 以及持续进行的无意识加工对个体生存可能具有的重要意义, 对心智游移的研究是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内新兴的热点课题。本文重点回顾了关于心智游移的体验内容、与情绪的关系及其相关神经活动方面的研究成果,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心智游移的发生机制及适应性功能。文章最后总结了目前心智游移研究中存在的定义不清、研究策略和方法过于局限以及研究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刘高岑 《哲学动态》2005,(11):30-35
心理意向性论题最早由奥地利哲学家、心理学家布伦塔诺(F.Blentano)引入现代哲学.20世纪前半期的意向性研究主要在现象学传统中展开.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语言哲学的逻辑演进,以及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心理意向性则成为当代心智哲学的重要论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意向性更进一步成为当代哲学探索人类心智的性质、构成、特征和归属问题的焦点.当代西方心智哲学关于心理意向性的众多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意向实在论,二是意向工具论.本文首先阐明意向性论题的内涵及其在人类心智研究中的地位和意义,然后考察当前关于心理意向性的两种代表性理论,并扼要评述它们在人类心智研究中的意义和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知识是否为一种心智状态"是当代知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威廉姆森论证了知识是一种纯粹的心智状态,不是信念和非心理成分的复合状态,且知识的条件是"首要的"。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他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要讨论知识究竟是否为一种心智状态,应澄清"心智状态"与"知识"等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同时,将知识理解为一种心智状态,更为合理的定位是将其置于一种哲学的"关系"视角之下加以审视。  相似文献   

11.
刘高岑 《哲学动态》2006,(12):27-30
约翰·海尔(John Heil),是美国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哲学系教授,美国《哲学季刊》的北美编辑。长期从事心智哲学、形而上学和认识论的研究,尤其致力于从形而上学维度研究心智问题,先后出版了《真正心智的本质》(The Nature of True Minds,1992)、《合理性、道德与自我兴趣》(Rationality,Morality,and Self-Interest,1993)、《精神因果》(Mental Causation,1993)、《心智哲学导论》(Philosophy of Mind:A Guide and Introduction,1998,2004)、《从本体论的观点看》(From an Ontological Point of View,2…  相似文献   

12.
共享心智模型:分布、层次与准确性初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共享心智模型理论在理论和应用上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但它尚留有若干基本问题。共享应当包括多种形式,可从同异质和依赖性的关系上进行分析和测量;共享应是多层次多内容的,包括具体的底层构架和上层的抽象构架,以及指向共享内容的态度和信念;在共享心智的准确性和相似性上,唯一的专家心智模型可能不存在,且共享心智模型的演变发展过程较向专家靠近而言更有意义。共享不是团队过程的简单输出,共享心智模型可能包含一套团队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13.
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其基础和核心。因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开发心智潜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为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其基础和核心。因此,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开发心智潜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为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章琴  王亚 《心理科学》2023,(3):538-544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心智游移。近来,眼动追踪技术由于经济高效、适用性广等特点被广泛用于心智游移研究。首先总结了心智游移眼动研究的常用任务,然后概述了心智游移眼动研究中的常用指标,重点回顾了心智游移时的眼动特征以及采用眼动数据对心智游移状态进行识别的相关研究,并从注意解耦的角度对心智游移进行理论解释。未来研究应考察不同分析时间窗口对眼动研究结果带来的影响,进一步考察不同心智游移内容及个体差异对心智游移相关眼动特征的影响,开发更优的算法以便通过眼动特征对是否心智游移进行分类等。  相似文献   

16.
心智觉知(又称正念)源于佛教心理学,古典心智觉知的含义是觉知、注意和记住.心智觉知被西方心理治疗界采用以后,其含义中加入了不评价和接纳.心智觉知可以通过心智觉知训练培养.基于心智觉知和接纳治疗取向的治疗师帮助病人改变与其自身经验的关系,而不是直接挑战病人的非适应性的思维、感觉或者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7.
任晓明 《世界哲学》2005,63(4):97-105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必然引起哲学范式的转换,从而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纲领.逻辑机器哲学是传统哲学与现代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的哲学思考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人与计算机的类比,探讨用计算机模拟人类心智的可能性以及有关的哲学问题.从本质上看,勃克斯的逻辑机器哲学及其人=机器人论题建基于心智的计算观,而心智的计算观不断地受到了严重的质疑.人工生命的进化研究成果表明,心智的计算观的困境是可以摆脱的."人工意识"的计算机生成和进化系统的动力学研究,将为拯救和发展心智的计算观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心智觉知(又称正念)源于佛教心理学,古典心智觉知的含义是觉知、注意和记住。心智觉知被西方心理治疗界采用以后,其含义中加入了不评价和接纳。心智觉知可以通过心智觉知训练培养。基于心智觉知和接纳治疗取向的治疗师帮助病人改变与其自身经验的关系,而不是直接挑战病人的非适应性的思维、感觉或者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19.
潘威  汪寅  陈巍 《心理科学》2017,40(5):1274-1279
社会认知的机制一直存在心智化与具身认知观点的争论。前者认为社会认知是对心理状态的推测,而后者则认为社会认知是具身实践活动。虽然,心智化研究者认为具身认知有关灵长类动物和婴儿的社会认知的解释可以兼容于内隐心智化,但内隐心智化在解释社会互动时仍然存在间接性的问题。近期,潜心智化理论旨在挑战上述立场中有关社会认知先天论的预设,该理论将个体的潜心智化视为内隐心智化的替代,通过检验与分析相关研究的构想效度,强调社会认知是从非社会性的一般认知功能中衍生而来的,这种立场在社会认知的领域特殊性与非社会认知的领域一般性之间建立起了纽带,从而挑战了心智化与具身认知的争论。未来研究应设计更为严谨的心智化研究方法并对其进行方法学验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尝试在神经科学层面探索一般认知功能与社会认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心智游移(mind wandering,MW)是一种特殊的注意分散状态,是个体内部自发的一种非自主内源性意识体验。选取101名初一学生被试,采用心智游移频率问卷和SART测验研究初中生的心智游移特质和状态,并分别考察两种角度中的心智游移、工作记忆对初中生阅读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1)初中生的心智游移相对较低;(2)心智游移影响初中生的散文阅读;(3)工作记忆影响初中生的散文阅读,且心智游移在其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