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贤未充分注意和深入研究《通书》之“神”及朱注、牟宗三的评论。周敦颐的《通书》明确以“神”为与“物”相对的形上存在,同时又有遍在性、微妙性、活动性。以“理”来诠释《通书》之“神”,是朱子注的重要特点。牟宗三认为,朱熹的“理”是存有不活动的“但理”,以这样的“理”论“神”,失落了《通书》之“神”本有的灵妙性。牟宗三对朱子之理的认识有其片面性,但他对《通书》之“神”内涵的揭示有其思想的深刻性,不失为一种富有新意的创造性阐释。牟宗三把诚体、神体、理体、心体贯通为一,认为这是一个整体的生生不息的天命流行之体,这些阐释对我们重新理解北宋理学有重要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2.
上一次我们讲到了上古的动物神,这一次我们来讲一讲人神,即以人为神,而且不是把死后的人当成神,而是把活着的人当成神。 在中国的《山海经》中,和动物神并存的,是人形的神。这一类神被称为“帝”。帝有单称为帝的,也有特称黄帝、炎帝、帝俊、帝尧、帝舜、帝丹朱、帝鸿、帝颛顼等等。对于这些帝,中国人并不  相似文献   

3.
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认为亚当和夏娃(伊斯兰教中称阿丹、好娃)是人类的始祖,地球上的第一对夫妇。《古兰经》和《圣经》关于人之初的描述有共同之处,也有诸多不同。《圣经》中的人之初《旧约圣经》的《创世记》中有两处关于人之初的描写《,新约圣经》的《罗马书》和《哥林多前书》中在解释基督对人类的救赎时也提到亚当。第一处描写:神决“定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让他“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活物”。神赐福于人并要“他生养众多”。神欣赏他的造物,造人之前,每造好一物,都为其取名,而且“神看着是好的”。第…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就占据着几近神化的地位。人们视“玉”为瑞宝,认为它可以趋吉避凶,带来吉祥福祉。人们为了朝礼神明祖先,敬畏诸神,用玉献祭,把它作为沟通人世间生灵与神灵的法物。《礼记·月令》:“仲春三月,祀用圭璧。”《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玉”祭神、通神,发展到以“玉”喻神、称神特别是天神),从而使玉与神仙思想紧密地联系起来。我们从一些称谓天帝诸神的词语上就可窥见一斑,如人们称至高无上的天之主宰为“玉帝”和“玉皇”;称玉帝的居处为“玉虚”;称天神的居所为“玉台…  相似文献   

5.
(七)论“恩”与“肯” 读《圣经》,我们可以读出神的言论,神的心思,神的工作记录。在这一切中,我们可以发现或者说,可以归纳出一条属灵生活的大法则,那就是: “本乎恩,因着肯”。 一切属灵的追求、胜利、收  相似文献   

6.
罗晓颖 《现代哲学》2017,(1):98-104
亚里士多德谈论哲学、幸福、智慧、美德,分析运动、灵魂、原因等诸观念时无不涉及“神”这一概念。不过,这个明显不同于奥林珀斯山众神的“神”,在自然哲人那里未曾有明确定义,亚里士多德却以哲学的方式将之确立起来。这个“神”既是哲学的最高原则,也是无形之中否弃传统诸神的利器。因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之神”更接近无神论,或者说更有可能颠覆传统的诸神信仰。然而,透过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政治学》中对神与神事的论述,我们却发现亚里士多德在实践层面对传统诸神信仰的维护和建构。本文试图探究亚里士多德在这些作品中如何论及神与神事,并尝试理解其意图。  相似文献   

7.
上古“鬼”“神”的分别是:“鬼”指人鬼,其他为“神”。《易经》有“鬼”字无“神”字,并非没有神的观念,而是没有“神”的概念。《易经》的“天”“帝”即神。“天”是至上神,即超凡存在者;“帝”与“天”同义,同位同格。“天”“帝”不仅是至上神,而且是唯一神。蓍筮不是超凡的,而是超验的,即人的一种超越经验世界而通达超凡者的努力。《易经》的超越观念存在矛盾:一方面肯定帝王的超验性、神圣性,另一方面又解构帝王的超验性,否定帝王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8.
自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被定为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奋斗目标以来,全国人民一致拥护。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内容归纳为28个字,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目标更加具体化。基督教的基本信仰中充满着“爱”与“和好”等教义,因为我们相信的福音核心内容就是人与神和好,从而人与人也能和好。倡导神学思想建设的丁光训主教文集,英文版书名是《爱是永不止息》、《神就是爱》。早在1986年,他给神学毕业生的一次讲话就以“人心向往和好”为题。他当时就指…  相似文献   

9.
好几年前,《中国青年报》有篇题为《向青年毛泽东学习什么》的文章。该文向公众推介了青年毛泽东不同凡俗的先进思想和行为。其中提及毛泽东曾说过“我即神,神即是我”这句话。当时读来颇为惊诧。今天拜读李申老师的文章《无神论、宗教与道德》时,又一次引发对这句话的深思。“我即神,神即是我”,丝毫没有神化自我的用心。正相反,其目的在于淡化“神”,将人们想像中至高无上的“神”普通  相似文献   

10.
《太上洞渊神咒经》共二十卷,一名《洞渊神咒经》,简称《洞渊经》、《神咒经》,为图谶式道教经典,收于《道藏》卷六中。史学界一般认为该书前十卷为原始部分,大致成于西晋末至南北朝的宋齐时期;后十卷成书于中唐乃至唐末。曾经“盛传于隋唐时代,被列为道士受经的第二阶”①,在道教典籍中占居重要地位。它以宣扬大灾将至,劝人“学仙”、“修道”、“度人”,以及多做善事,积累功德为主体思想,蕴含丰富的道德教育思想,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神咒经》的德育思想包括德育内容与德育方法两个方面,现概括如下:一、道德教育内容《神咒经》的德育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