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79年4月26日至同年5月25日) 马列主义经典作家著作研究谈谈《资本论》在我国的传播杨国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第2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纪念列字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发表七十 周年黄神森北京大学学报1979年 第2期毛泽东同志在“五四”时期萧三中国 青年报1979年5月5日“五四”时期周恩来同志民主思想的发展 南开大学周恩来研究室南开大学学报 1979年第2期坚持科学、民主和社会主义—学习周恩 来同志从“五四”到旅欧期间的革命思 想胡华等群众1979年第5期周恩来同志的《警厅拘留记》和《检厅目 录》读后魏宏运历史教…  相似文献   

2.
刘崇民同志《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原动因再探》(《哲学研究》1992年第5期)一文,对我发表在《哲学研究》1991年第3期上的文章提出了再商榷。刘文围绕自然形成的社会与历史形成的社会的历史分期及其根据问题,作了较系统的论述。我们看到,刘崇民同志对他发表在《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上的文章的观点作了若干修正,但在总体上仍坚持他原有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章太炎是一位具有相当影响而又争议较多的人物。他从1896年参加《时务报》投身维新运动,直到1936年抗日战争前夕去世,前后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时期,在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标志的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中,他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他曲折复杂的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在动荡激烈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风浪中起伏发展、不断变化。他一生变动不居的思想,庞杂繁多的议论和索解为难的文字,常常使人在研究过程中感到迷离恍惚,不易把握。本文试图勾画他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拜读颜泽贤同志《方以智科学哲学思想初探》一文(见《哲学研究》1984年第8期,以下简称“颜文”)以后,有些想法需要同颜同志商榷。现在,把我的看法写出来,以请教颜泽贤同志,并渴望其他同志指正。 一、颜文虽然仅就方以智的“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及科学认识论问题作一初步探讨”,并没  相似文献   

5.
黄克剑同志的《我是在什么意义上“借用马克思的话”的?》(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9期)一文,就我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评价及其历史命运》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9期)一文的某些涉及他的批评意见提出反批评,我表示欢迎。我觉得其中有些是双方行文不  相似文献   

6.
王贵明同志的《再谈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因》(载《哲学研究》1991年第3期)一文,对我与他商榷的文章《也谈原始社会与社会发展的原动因》(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4期)提出反商榷,认为“在原始社会不可能出现一个历史地形成的社会”,而我提出的观点则“存在着明显的疏漏”、“人为”的“臆断”。王文的观点对于深入研究原始社会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在总体上难于成立。本文再就这些观点就教于王贵明同志及理论界同仁。  相似文献   

7.
6月2日、4日天津市中国哲学史学会召开了老子哲学思想讨论会。会上发表了七篇论文。杨柳桥同志首先根据他研究《周易》和《老子》多年的经验,把《周易》和《老子》进行对比,分析了老子哲学的性质和范畴。他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太史儋,《老子》哲学思想的形成应该是在《易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秦易家认为“道”(“易”的发展过程)是发生在天地、阴阳生成之后的,“易”有“简易”、“反易”、  相似文献   

8.
牟钟鉴同志在他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评价及其历史命运》(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9期)一文中写道:“《光明日报》1986年5月26日载《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及其时代特质》一  相似文献   

9.
《哲学研究》1992年第1期和第3期分别登载的陶富源和胡承槐二位同志的文章(以下简称“陶文”和“胡文”),对陈志良和杨耕以及刘森林、张一兵诸同志的文章的观点,提出了驳难。“陶文”以他对劳动的基础作用的认识,来论证“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王锐生同志在《关于人性概念的理解》一文(载《哲学研究》1980年第3期)中说:“人性就是人的本质。”我反复细读数遍,终未找出关于这一命题的论证。大概他是把这一命题作为已知前提运用的,以为是不证自明的公理。果真如此吗? 我们不妨先探讨一下中国历史上人们是在什么意义上用“人性”一词的。二千多年前孔子有过“性相近习相远”的说法,他的弟子宓子贱、漆雕开、  相似文献   

11.
粉碎“四人帮”以后,哲学界对毛泽东哲学思想展开了讨论和研究,就某些重要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现将“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四川省毛泽东哲学思想讨论会、建国三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以及报刊上的有关情况,整理介绍如下。一、毛泽东周志世界观转变问题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因此,在讨论和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时,首先遇到毛泽东同志世界观转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吉林大学哲学系吕希晨同志撰写的《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述评》一书已经脱稿,即将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述评》是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的初步成果。全书共分十讲:一、胡适派的实用主义哲学;二、梁漱溟的“生命派哲学”;三、张君劢的柏格森主义与丁文江的马赫主义;四、戴季陶主义的“民生哲学”;五、国家主义  相似文献   

13.
编者同志: 《哲学研究》1979年第3期,第7期在“来函照登”栏里,连续发表了杨献珍同志的三封信,在第5期上又发了他的《关于“合二而一”的问题》一文,并组织展开了讨论。这件事,在广大读者特别是在我国哲学社会科  相似文献   

14.
陶清 《孔子研究》2016,(5):131-139
戴震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历史上的突出贡献,就是对于宋明新儒学的理论批判,而这一批判的代表性著作就是他的《孟子字义疏证》。以《孟子字义疏证》为个案,深入探索戴震关于"理""欲"关系的辩证思考和理论探讨,对于正确认识和合理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其中的伦理思想的优秀传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通过对西方哲学尤其是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的借鉴,深度发掘戴震哲学思想的理论内涵和思想内蕴,则有助于揭示其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戴震哲学思想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只是历史的,而且也是现实的,是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不可规避的必由之路和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5.
戴震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历史上的突出贡献,就是对于宋明新儒学的理论批判,而这一批判的代表性著作就是他的《孟子字义疏证》。以《孟子字义疏证》为个案,深入探索戴震关于"理""欲"关系的辩证思考和理论探讨,对于正确认识和合理理解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其中的伦理思想的优秀传统具有重大现实意义;通过对西方哲学尤其是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的借鉴,深度发掘戴震哲学思想的理论内涵和思想内蕴,则有助于揭示其理论价值和历史意义。戴震哲学思想的价值和意义不仅仅只是历史的,而且也是现实的,是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特别是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不可规避的必由之路和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6.
第三届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讨论会于1986年10月9日至14日在成都举行。会议是由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中央党校哲学教研室、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所、中国马列史学会、四川省社科院毛泽东思想研究所、《毛泽东思想研究》编辑部共同举办的。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哲学思想”。与会代表在小组讨论、大会发言及提交的论文中,涉及的问题相当广泛。比较集中的是探讨了毛泽东哲学思想与改革的关系、毛泽东哲学思想与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历史哲学的变革是伴随着近代先进的思想家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而演进的。中国近代历史哲学变革的进程如下: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比较研究的中心是中西政体的优劣问题,从魏源、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到康有为都致力于中西政体之比较,主张从改革上层建筑着手来改造中国;从戊戌变法失败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严复、梁启超、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皆致力于比较中西民族性或一般社会心理状态的异同,主张从改造民族性着手来改造中国;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中西不同的社会经济状态方面,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把中西政治、学术及民族性的差异归结到经济基础的差异,实现了中国近代历史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中国近代历史哲学的变革史,就是近代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五四”运动中,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下,向封建主义的纲常礼教等腐朽的伦理道德发动了猛烈的批判。随着“五四”运动的深入发展,道德领域的论争日趋激烈。为了巩固新文化运动的成果,李大钊在一九一九和一九二○年间先后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等一系列文章,力图对道德领域的变革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这些文章,从不同方面反映出李大钊关于道德问题的一些重要论述。尤其是《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一文,比较集中地反映出李大钊道德观的基本内容。 李大钊的道德观,是围绕着对以下几个重要的道德问题的论述展开的。“道德是什么东西?道德  相似文献   

19.
近读《哲学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划分根据问题的探讨”栏的数篇文章,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所涉及到的社会形态演进规律、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以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超越等问题,颇有认识,获益甚多。但对其中某些问题,如丰子义同志在《关于生产力发展阶段的超越问题》(《哲学研究》1988年第9期。以下简称丰文)一文中提出的“具体到某一个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生产力来讲,在特定的历史时代和历史环境下,借助各种力量则是可以实  相似文献   

20.
<正> “打倒孔家店”,作为五四时期(1915.9——1921.6)新文化运动批评孔学(儒学)的口号(?)代名词,在许多学者中已经使用几十年了。但它最初见于何文,由谁提出?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笼统地讲“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或新文化运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提出这一口号;也有人将其归之于《新青年》,或《新青年》派;另一些人则较具体地指出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吴虞、易白沙、鲁迅等人提出的。1979年,在一次纪念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小型座谈会上,彭明先生指出:他和一些同志查阅《新青年》等报刊和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吴虞、易白沙等代表人物的论著,都未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