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929名8-12岁儿童为被试,运用多维同伴侵害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儿童孤独量表和同伴侵害归因量表进行测量,考察归因在童年中晚期同伴侵害与情绪适应关系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童年中晚期同伴侵害归因包括互不喜欢、自身不足和同伴嫉妒三个维度;(2)身体侵害、关系侵害对社交焦虑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但通过互不喜欢的中介影响社交焦虑;(3)身体侵害对孤独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但通过互不喜欢的中介影响孤独,关系侵害对孤独的直接正向预测作用显著,同时通过三种归因方式的中介影响孤独。结论:童年中晚期同伴侵害归因包括互不喜欢、自身不足和同伴嫉妒三个维度,归因的中介作用模式因同伴侵害、情绪适应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同伴嫉妒的归因方式能够减少关系侵害后儿童的孤独情绪。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困境儿童孤独、社交焦虑、抑郁和自尊的现状、特点、关系以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进而为困境儿童心理帮扶及救助提供依据。本研究使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儿童孤独量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自尊量表对重庆市17个区县1733名困境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抑郁、社交焦虑和自尊存在性别差异,抑郁、孤独、社交焦虑和自尊存在年龄差异;(2)孤独和社交焦虑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并显著预测抑郁,自尊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并显著预测抑郁。(3)困境儿童的自尊在孤独和抑郁之间,社交焦虑和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困境儿童的孤独、社交焦虑既可直接影响其抑郁水平,也可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其抑郁水平。  相似文献   

3.
对389名大学生施测社会支持量表、自尊量表、社会与感情孤独量表及主观幸福感量表,以探讨孤独和自尊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自尊、孤独呈显著相关。(2)路径分析表明,自尊、孤独分别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社会支持→自尊→孤独→主观幸福感的显著路径表明,这些变量间存在更为复杂的关系。这些结果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城市漂族老人的孤独感和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对18名小城市漂族老人施测UCLA孤独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用相关分析研究小城市漂族老人孤独感和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结果:UCLA孤独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497,p0.05)。结论:社会支持是影响小城市漂族老人孤独感的因素之一,提高他们的社会支持水平有助于减少其孤独感。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交往焦虑和孤独感是否在负性评价恐惧与问题性手机使用之间关系中起中介作用,采用简明负性评价恐惧量表、交往焦虑量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孤独量表、简版问题性手机使用量表,对666名大中学生(平均年龄为18.33±2.33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负性评价恐惧、交往焦虑、孤独感和问题性手机使用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交往焦虑和孤独感分别在负性评价恐惧和问题性手机使用关系之间起中介作用;(3)交往焦虑和孤独感在负性评价恐惧和问题性手机使用之间起序列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大中学生负性评价恐惧与问题性手机使用之间的心理机制,为预防和干预大中学生的问题性手机使用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依恋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修订后的成人依恋自陈量表与孤独感(UCLA)量表,对300名在校大学生调查研究,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大学生偏中高孤独水平占72.3%,依恋类型与孤独感呈显著相关。结论:大学生多以惧怕型依恋为主,依恋类型和孤独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自评独处偏好量表、儿童孤独感量表、儿童抑郁量表、儿童自我觉知量表以及同伴提名对1026名儿童中期和青春期早期的儿童进行调查,考察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同伴接纳在上述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年龄对上述中介作用的调节。研究结果表明:(1)独处偏好的年龄差异显著,青春期早期的独处偏好程度高于儿童中期;(2)独处偏好与孤独、抑郁呈显著正相关,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3)独处偏好经由同伴接纳影响心理适应各指标的中介作用受年龄的调节。同伴接纳的中介效应只出现在儿童中期,在青春期早期并不存在上述中介作用。研究结果验证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独处偏好与心理适应不良相联系的假说,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二者关系背后可能的原因与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在日常生活中,有人喜欢安闲平淡,有人爱好热闹刺激的感受。心理学家左克曼,曾编制一种感觉取向量表,用以鉴别一般人爱好刺激感受的程度。以下14个项目是该量表的主要部分,读者可以在每个项目中,就A与B所述情境,凭直觉圈选其一,然后按后附记分法计算得分,从而鉴定自己在感觉取向上,是不是一个跟着感觉走的人。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儿童被忽视的特点及儿童被忽视对孤独感的影响,采用儿童被忽视量表、UCLA孤独量表对225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①儿童被忽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童被忽视程度比女童高,尤其在情感忽视方面;父母关系、父亲年龄影响儿童被忽视程度。③被忽视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其中交流忽视、安全忽视可以显著预测儿童的孤独程度。  相似文献   

10.
客体与主体的关系问题,是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也是研究知觉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1935年德国心理学家苛夫卡(K·Koffka)曾提出:“事物为什么会被看成它现在的样子?”这个问题不仅曾经困惑过许多古代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而且也困惑着当代许多心理学家,其中包括一些研究知觉问题的心理学家。一、知觉中的直接理论与认知理论二次大战后,知觉研究形成了两个重要的方向,即直接理论与现代认知理论。吉布生(J·J·Gibson)是本世纪研究知觉问题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他的一生发表了一系列有重要影响的知觉专著,如《对视觉世界的知觉》(1950)、《作为知觉系统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1.
周颖  刘俊升 《心理科学》2015,(4):861-869
以1485名3-8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借助同伴评价和自我报告,考察性别对羞怯和心理适应关系的调节效应以及同伴关系不良在上述调节效应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羞怯、同伴关系不良、孤独和抑郁的性别差异显著。女孩的羞怯水平显著高于男孩,而同伴关系不良、孤独、抑郁水平则显著低于男孩;(2)羞怯与同伴关系不良、孤独、抑郁呈较弱的正相关,而与自尊呈较弱的负相关;(3)羞怯与孤独、抑郁、自尊的关系受性别因素的调节,羞怯男孩面临的心理适应风险高于羞怯女孩;(4)性别对羞怯和孤独、抑郁、自尊关系的调节通过同伴关系不良这一中介因素而实现,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在25%至47%之间。这一结果表明,羞怯的适应价值存在性别差异,而同伴关系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中介角色。  相似文献   

12.
《儿童认知能力诊断量表》的特点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静  徐芬 《心理学报》1991,24(4):30-37
本文分析了《儿童认知能力诊断量表》的特点及其在鉴别和诊断学习不良儿童认知缺陷中的作用。该量表由三个分测验和七个项目组成。量表的常模取样于浙江省十个城市的333名1~3年级儿童。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结果表明:(1)该量表能反映出小学儿童认知能力随年级增长的趋势;(2)重测信度表明量表具有一定的可靠性;(3)该量表有较好的鉴别效度,而且效度检验的结果说明了学习不良儿童在认知能力上的“多病源”特征。  相似文献   

13.
旨在考察社会支持与老年人受骗倾向的关系,以及孤独感、人际信任在其中的调节与中介作用。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情绪-社交孤独问卷、人际信任量表和自编的老年人受骗倾向问卷对198名老年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社会支持可以预测老年人的受骗倾向;(2)孤独感在社会支持与老年人受骗倾向的关系中有调节作用;(3)人际信任在孤独感调节社会支持与老年人受骗倾向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改善老年人的孤独感、减少盲目信任他人可以有效降低老年人上当受骗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羞怯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国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对Henderson的大学生羞怯量表进行修订,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在校大学生自尊水平、孤独程度和人际情境觉察能力与大学生羞怯的关系.研究发现,修订后的大学生羞怯量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大学生羞怯的结构包括:寻求赞成、自责、对拒绝的恐惧和表达的自我限制4个维度;大学生羞怯与自尊及五种人际情境觉察能力呈显著负相关,与孤独呈显著正相关;羞怯、孤独与自尊对人际情境觉察能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不同的知识在人脑中的衰征是不同的。知觉性知识(perception-basedknowledge)的表征形式如何,心理学家一般的观点是:诸如图像之类的知识采用的是空间表征法,而象文字这种具有先后顺序特征的知识则采用线性表征法(Linear-representation)。这种观点主要是从Santa 的实验研究(1977)中总结得出的。Santa 的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亲子关系与网络成瘾:孤独感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分层整群取样的方法,在北京市九所中学共抽取3766名中学生,要求以匿名方式填写Buchnan等人的亲子亲密度量表、雷雳等人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和Asher等人的儿童孤独量表,考察青少年的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孤独感与网络成瘾的关系。通过相关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分析方法,结果发现:(1)中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11.2%,且男生的网络成瘾率显著高于女生的成瘾率;重点中学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率显著低于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2)中学生的亲子关系与自身的孤独感、网络成瘾均呈显著负相关;而中学生的孤独感与自身的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3)父子关系不仅可以直接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程度,而且还可以通过影响青少年的孤独感进而间接地负向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而母子关系只通过影响青少年的孤独感间接地负向预测青少年的网络成瘾。总之,孤独感在中学生父子关系影响自身网络成瘾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母子关系影响自身网络成瘾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思惟和语言的关系,长期以来是一个争论的问题。很多心理学家、语言学家、心理语言学家曾致力于这一问题的探讨,得出的结论常迥然不同。苏联心理学家把思惟与内部语言联系起来,视思惟、语言为同一过程。持语言相对论的Whorf(1956)认为思惟依赖于语言。瑞士心理学家Piaget(Piaget和Inhelder,1969)持语言发展依赖于认识活动  相似文献   

18.
以探索暴力媒体接触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为主要目的,使用媒体接触习惯问卷和UCLA孤独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大学生接触媒体的暴力程度与孤独感有显著正相关,而媒体接触频率与孤独感则无显著相关。(2)大学生接触电视剧暴力程度最高,其次是电影,暴力程度最低的是电脑游戏;大学生接触媒体暴力程度有显著的性别差异,性别和年级的交互作用边缘显著。(3)大学生媒体接触频率有显著的媒体类别、性别和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上海地区体育系大学生个性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研究目的、方法和对象(一)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在于了解上海地区体育系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及与一般大学生的差异,为在对体育系学生的培养教育工作中因材施教,提供参考依据。(二)研究方法采用美国心理学家R、B、Cattell 编制,经辽宁省教育科学研究所修订过的《卡特尔十六种个性因素(简称16PF)量表》。  相似文献   

20.
儿童的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儿童的同伴集体中,通过运用自由选择的人际关系测量问卷(free-choice Sociometrie Questionnaire),一般可鉴别出三类特殊人际关系特征的儿童,即受欢迎的“人缘儿”(得到同伴多次正向选择即作为好朋友,而很少受到负向选择)、受反对的“嫌弃儿”(得到多次负向选择,而很少正向选择)和受忽视的“孤独儿”(既得不到正向选择,也得不到负向选择)。国外不少研究者对这三类儿童的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差异性进行探讨,但结果很不一致,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