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1月14日,中国道教协会主办的全真道传戒法会在武汉长春观举行,近200位戒子入坛受戒。这是1989年北京白云观恢复全真道传戒仪典以来中国道教协会主办的第四次传戒法会。传戒是继宗演教的重要路径道教传戒活动源远流长。全真道龙门派祖师丘处机就曾公开传授戒律,但明代以后却因各种原由停止了公开传戒。清初龙门中兴之祖王常月律师恢复了开坛传戒,并确立各项制  相似文献   

2.
提高素养振兴道风服务社会──祝贺传戒、授箓圆满举办本刊编辑部中国道教协会于1995年秋冬之际,在道教名山四川青城山和江西龙虎山圆满举办建国以来全真派第二次开坛传戒和正一派首次开坛授仪典。这是道教界1995年的两大教务活动,也是新中国道教的重大教务活动...  相似文献   

3.
一九八九年十一月十二日至十二月二日,即农历十月十五日至十一月五日,道教全真派在祖庭北京白云观举行了隆重的传戒受戒活动。全真道传授戒法,自元朝邱长春真人订立传戒仪范始,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清康熙年间王常月方丈在白云观开“三坛大戒”,广度弟子,全真道风更为大振。后因战乱等各种原因而中断。这次开坛传戒,是解放后首次传戒,是道教宗教活动中的一件大事。由全国各地名山宫观举荐来京受戒的全真派道士共计七十五名,其中乾道约占60%,坤道占40%。  相似文献   

4.
王常月(?-1680),号昆阳子,原名平,山西潞安府长治县人.全真道龙门派第七代律师.他在清初所进行的公开传戒活动,是道教史上的一件大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所确立的全真道开坛传戒制度,一直延续到今天.  相似文献   

5.
中国道教隆重举行全真道建国以来第二次传戒法会由中国道教协会举办的全真派建国以来第二次传戒活动,于1995年11月1日在青城山举行,玄都律坛就设在四川省青城山常道观(天师洞)。1995年11月1日(乙亥年九月初九)上午,在青城山第一峰上清宫隆重举行了传...  相似文献   

6.
正历史上,依照地域、祖师和道门的不同,道教曾产生了众多派别,而今许多教派式微,尚存最主要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派(又名全真道)、南方的正一派(又名正一道)。全真道素来重视戒律的传承和遵守,"冠巾"和"传戒"分别指全真道信仰者离世出家,受持道教戒律,成为一名真正修道之士的必经宗教仪轨。  相似文献   

7.
全真道以"新道教"的身份自元代以后即跻身于道教正统,而自清初传入岭南地区的全真道,随着教团自身的衍化并与岭南地方宗教信仰的融合涵化,形成了"新全真道"这一当代宗教形态。对岭南"新全真道"现象的深入辨析,折射出中国道教的历史衍变与当代境遇,亦是对中国道教思想传统进行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8.
北京白云观是全真道的第一丛林。清初,全真道龙门派王常月担任白云观方丈,其开坛传戒振兴全真道龙门派。因白云观属于全真道十方丛林,非清朝官方道观,故清代官方史料中记载的材料不多。本文主要依据现存清代档案讨论清朝清高宗两次敕修白云观史实及清仁宗发旨稽查白云观道士事件等有关北京白云观的两则事宜。  相似文献   

9.
<正>王常月(?—1680),号昆阳子,原名平,山西潞安府长治县人。全真道龙门派第七代律师。他在清初所进行的公开传戒活动,是道教史上的一件大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所确立的全真道开坛传戒制度,一直延续到今天。清嘉庆年间道士闵一得所著《金盖心灯》中,称王常月为"我朝高士第一流人物"。①道光年间大臣完颜麟庆为北京白云观所撰《重修宗师庑记》,则谓王常月确乎又一长春(即丘处机),宜昔门下多贤也"。②王常月的思想主要反映在《初真戒》③和  相似文献   

10.
《中国道教》1990,(1):6-7
道教授受戒律,源远流长。自太上降授科仪,即成道教之传统。全真道传授戒法,自金、元邱长春真人订立传戒仪范以来,清顺治全真第七代律师王常月方丈又创全真丛林,开“三坛大戒”,广度弟子,弘扬律宗,重振全真之道风,成道教中兴之祖。据王常月律师《全真说戒威仪科》所订,出家道士不但要持有《度牒》,还应有《戒牒》。出家后要经过受戒仪式的考察和接受戒律教育,方可成为合格道士。戒律精严乃全真道徒言行准则,学道者当首务积善、定念、修德、理身。学道不持戒,无缘登真箓。  相似文献   

11.
山东昆嵛山是全真道的发祥地。为了弘扬全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鲁东大学胶东文化研究中心、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全真文化研究中心,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牟平著名的旅游度假村养马岛召开了"齐鲁文化与昆嵛山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设有齐鲁文化与道教起源、全真道与齐鲁文化、昆嵛山与全真道、全真文化的开发与应用等议题。在两天的会议中,来自中国、美国、日本的30多位知名的全真道研究专家,围绕以上主题展开学术研讨,  相似文献   

12.
<正>清朝顺治康熙年间,全真道龙门派第七代传人王常月在北京白云观、湖北武当山和江浙地区开坛传戒,门徒甚众。1其嗣法弟子谭守诚游历天下,广传戒律,收徒近千人。2再传弟子詹太林也是南北往返,"阐扬教律",所到之处道士"闻风骈集"。然而,詹太林栖居茅山乾元观后,欲大举传戒,最终却未能实现。3此后,全真道的传戒活动又趋于沉寂。嘉庆  相似文献   

13.
道教全真派用传戒制教育道众的传统,源远流长。自邱祖长春订立传戒仪范,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北京白云观已有六十多年没有传戒了,就全国来说,自1947年四川成都二仙庵举行过后,至今也已四十多年了。全真传戒,仪式隆重,威仪庄严,时间一般为一百天,即所谓“百日圆满三坛大戒”。在旧社会,某个丛林要“开期放戒”,没有充足的实物积蓄和功德主的资助是很难举行的。解放后,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由于道教界积极投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因此传戒中缀,1967年“文化大革命”暴发,十年浩劫,党和政府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被破坏,自然无法举办传戒盛典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大力拨乱反正,宗教政策得以正确贯彻落实,平反了幸存下来的一些老道长的冤假错案。  相似文献   

14.
<正>(1989年9月16日中国道教协会四届五次常务理事会议通过2005年6月24日中国道教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修订2015年6月29日中国道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修订)第一条为加强道教自身建设,继承全真派传戒仪轨,规范传戒活动,严持教义规戒,根据《宗教事务条例》和《中国道教协会章程》,制定本规定。第二条全真派道士受戒应具备以下条件:(一)皈依"道、经、师"三宝,经过冠巾,有传统的师承法派;(二)持有道教教职人员证书;  相似文献   

15.
道教全真派的传戒仪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戒为道教全真派的重要礼仪之一,是道教德高望重的大师们将道教的戒律传授给普通道士的一种宗教仪式。传戒日期没有限定,一般于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进行,戒期五十三日、一百日不等。传戒圆满后,将受戒弟子分清名次,编入《登真 》;获得戒名后,自愿遵守戒律不犯规戒,经审查合格,发给“戒牒”(道士受戒后的凭证),以为凭据。 道教授受戒律,源远流长。自太上降授科仪,即成道教之传统。魏晋以后,道教戒律十分丰富,如《三皈戒》、《五戒》、《十戒》、《老君八十一戒》等,要求奉道者必须持戒、守戒。 金元之际全真教出现以…  相似文献   

16.
中国道教协会第五届六次常务理事会于1995年7月11日至13日在四川青城山召开。会议期间,听取了傅元天会长就目前主要工作所作的讲话,学习了中共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讨论了在道教界贯彻实施的意见,还讨论了今年在四川青城山开坛进行全真派传戒,在龙虎山举办正一派授箓的有关事项。各位常务理事还介绍了当地道教宫观场所  相似文献   

17.
全真道初传四川地区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武 《中国道教》2008,(4):37-38
作为道教的发源地,四川地区的道教活动自古至今绵延不绝,不过,随着张天师率领道民北迁,蜀地道教活动的声势似乎有所减弱,尤其是全真道于十三世纪在中国北方兴起后,蜀地道教更较少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事实上,四川地区的全真道曾在中国道教界扮演过重要角色,如青城山、青羊宫等蜀中名山宫观多属全真道活动的重镇,而易心莹、傅圆天等四川地区的道长也曾成为中国道教界的领袖.然而,有关全真道在四川地区的传布历史却鲜有人进行过深入讨论,令人颇感遗憾.笔者不揣浅陋,试对全真道初传四川地区的时间考论如下.  相似文献   

18.
对全真道形成时自身条件的一点认识刘嗣传笔者在陕西省第八期道教知识培训班上,聆听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宗教研究所张应超副研究员关于全真道历史专题内容的讲课。张老师对道教全真派(简称“全真道”)的兴起、形成以及发展壮大、延续至今都作了较为全面的讲解和阐述...  相似文献   

19.
清代全真道授戒的珍贵文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图书馆里,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的线装古书。其中有三种清代全真道传戒授戒的珍贵文存,一种为同治十二年受戒弟子王信祉领受的《太上真传守戒必持》5本,包括《初真戒》1卷、《中极戒》1卷、《天仙大戒》1卷、《守戒必持》1卷、《登真箓》1卷;一种为光绪三十四年受戒弟子范德寿领受的《初真戒律》1卷;一种为同治十三年房永谦抄写的《玄都律坛威仪戒律全部》抄本,这三种珍贵文献真实完整地记录了清代全真道士传戒授戒的相关情况,为我们研究全真戒律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明清时期,道教主要…  相似文献   

20.
<正>关于道教在明清以来的发展状况,传统学界已然做出过定论,即道教随着封建社会走向晚期而日趋衰落,也就是说,道教与中华帝国的政治命运是密切相联、共荣共损的,这其中,全真道作为道教的两大分支之一也不能例外。不过,从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来考量,明清是否意味着中国传统社会的倒退,这在史学界尚有争论;另一方面,包括全真道在内,关于道教在明清时期的发展状况,自华裔学者柳存仁和外国学者德宝仁(Pierre-Henry de Bruyn)开始,学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