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速,人们对于钢筋水泥结构的高楼大厦都产生了视觉上的审美疲劳。于是,越来越崇尚自然,厌倦了那些没有注入人类情感的工业产品,而是把目光倾向于充满温情、人性与自然气息的艺术作品。陶瓷壁画自身的材质就是来源于自然,这种土与火相融合的艺术让人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存在与回归,也正因如此,陶瓷壁画成为了现代公共空间装饰艺术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沈宏 《美与时代》2007,(10):97-99
现代壁画与传统壁画最大的不同,就是对壁画职能的要求与理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壁画与空间环境的融合,对于环境与空间的需求,显得越发的重要起来.壁画与空间环境是在相对独立、相互作用中融合成一个整体的,壁画与空间环境的依存关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统一与变化的关系,而是要使双方相互作用并在融合中体现出各自的价值.壁画在作用于空间环境中产生了自身价值,空间环境由于融入壁画实现了再创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壁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不仅仅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城市装饰中还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不难发现壁画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城市公共场所,这不仅是艺术的传承,还是艺术形式的丰富。壁画的艺术形式也从以往的象征性壁画,例如佛教壁画等等,转变为一种大众审美式的壁画。文章探讨了壁画中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文关怀,探索了城市公共空间中壁画的人文表达。  相似文献   

4.
现代建筑大师赖特认为"建筑的本质不在于其四面墙与屋顶,而在于其内的空间"。所以"建筑不惟以其实体的造型、结构、风格与装饰细部,向人们传布某种文化信息,建筑空间也同样具有十分深广的文化内涵,深入到不同建筑空间的文化背景层面上进行一些考察,就会发现,空间,较实体,负载有更多的文化内涵。"汉时期,室内空间营造的主要建筑创作呈现出了为皇权服务的设计特色。用"华美"的装饰以达到"重威"的目的,也彰显"团结"的气魄。所以,这一时期内部的主体建筑是金碧辉煌、雕刻绘涂的装饰风格。汉代是一个崇尚"大"的时代,"以大为美"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现代化交通的快速发展,地铁轨道交通逐渐成为大众出行的交通方式。由于其建筑方式的特殊性,地下公共空间必然有一些压抑性的因素存在。除了采用一定的现代建筑技术,解决地下采光、通风、温度等舒适性的基本问题外,为了更好地改善地铁公共空间中的不适感,通过设置公共艺术,提升地铁空间环境的艺术品质。而我国传统的壁画艺术,无论从造型、色彩、材质、表达手法、公共可观赏性等方面,都是现代地铁公共空间在界面设计上参照元素的不二选择。如几何图形色块、色彩构成原理、地域文化特色、丰富的主题定位,促成现代壁画艺术慢慢成为地铁公共空间装饰的首要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的材料和新建筑环境空间的出现,人们开始走向了大众艺术的现代壁画,已经不是传统壁画所能比拟的,它不仅仅是只有视觉美观的要求,还加入了人文、科技等文化内涵。现代的壁画作为城市环境的一部分,当进入特定的空间时,就具备了创造新环境的空间意识和形态。壁画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一个庞大而丰富的体系,现代壁画更是千姿百态,其装饰风格和以前相比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闫慧 《美与时代》2013,(12):104-104
现代壁画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装饰环境,美化生活,成为生活中的一道风景。壁画的审美要素是多元的:构图和色彩是壁画的视觉语言,它感染观众,给人以精神的领悟和视觉的美感;壁画的材质和工艺丰富了人们的视觉经验,拓展了人们对壁画的感受;壁画和环境共存,这又要求壁画和环境呼应,体现壁画独特的环境特征,公共性是现代壁画的显著特征,这就决定了现代壁画在现代生活中所具有的公共环境艺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叶庆 《美与时代》2004,(2):38-40
壁画是特定空间环境和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壁画一方面受制于建筑独有的空间结构及功能形态;另一方面,它作为视觉艺术,以潜在的影响力改变并整理着空间,成为人与建筑和空间环境情感交流的媒介。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壁画与空间环境和建筑的关系,才能奠定壁画设计的良好基础,才能使之与建筑和空间环境构成统一语汇,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9.
史前人类的壁画,并不是以装饰为目的,很可能是一种巫术活动;古代的壁画,同样不是以装饰为目的,而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政教活动.真正作为艺术品起装饰作用的壁画是在近代才开始出现的.  相似文献   

10.
壁画的意思是指在建筑室外墙体与室内墙体上所做的装饰图画。中国的陶瓷壁画有着悠久传承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智慧精神的传承。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达,壁画的种类也随之丰富多彩。由于陶瓷壁画具有质地坚硬、表现手法多样化等特点,更有着不凡的可塑性,所以从古到今都深受人们的喜爱。陶瓷壁画与建筑空间的完美融合,不仅美化了视觉上的感应,更大大地提升了立体空间欣赏品位,既陶冶了人们的情操,更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11.
装饰性壁画体现了现代社会人们对空间环境的追求,是营造美好空间的产物。装饰性壁画的绘制对于有扎实美术功底并热爱艺术的人士而言,简单易操作,也是如今流行的软装艺术表现。由于墙纸图案重复和矢量图装饰图案单调、缺乏人性化等特性,人们开始追求具有独特个性的手绘墙效果。它不仅没有污染,而且环保美观,更能为人们量身定制个性化图案等,深受大家的喜爱。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中"空"的"人格"性与当下公共精神追求如出一辙。在公共壁画空间中,"空"是壁画物质密度、数量上的空,也是人的精神活动空间中的"虚空"。公共壁画的艺术空间要为拥挤的城市环境减负,成为去产品性、商品性的精神空间。尊重社会空间规律,充分利用艺术手段以少胜多,营造出利他的"尚空"栖居空间。  相似文献   

13.
现代展示厅的设计通过空间造型%灯光装饰以及色彩的协调运用,构筑了消费者与商家交流的平台。在展示空间设计上应借鉴其展示技巧,增加展示间力度,以收到良好的展示效果。  相似文献   

14.
对目前国内基本公共空间中景观设计考察后可以发现,在国内的各大一二线城市中,公共空间的景观规划与设计没有大面积普及开来。在国内知名旅游城市中,很多的大型商场及办公大楼都存在着不同的装饰设计,诸多装饰设计以仿真类的景观植被为主。一是为了节约支出及后续维护成本,二是由于很多的公共空间中缺少必要的植物生长环境,很多的绿色植被不能在如此的空间中很好地生长。针对上述问题,文章从现代计算机虚拟科技入手,进行数字化的空间绿化表现,希望通过多样的艺术表现和数字化技术,与现代社会景观审美流行趋势相结合,今后大面积地投入到不同空间属性中进行设计与运用。文章通过对数字媒体绿化技术在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研究,拓展新型绿化新思路,更好地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设计中,主题文化餐饮空间受到很多人的喜爱。日式空间设计讲求自然、简约,崇尚"禅"文化,将这种文化融入餐饮空间的设计,可以增加设计文化的可识别性。在餐饮空间中融入日式设计文化,可以通过室内的采光与光照系统、室内空间材质的使用、造型和空间的划分方面来表达,最终实现日式文化在餐饮空间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始终对传统装饰文化保持着一份特有的感情。餐饮空间的设计被人们越来越重视,通过各种传统装饰材料来维系人们的历史情结。它以其传统、自然、亲切的特征于此扮演着重要角色。传统装饰材料的魅力值得今天的设计师去挖掘和丰富,体现餐饮空间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环境雕塑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环境空间中的文化与艺术的重要载体。它装饰环境空间,形成视觉焦点,在空间中变化轮廓、切割空间,在空间中起凝缩、维系作用。本文试图对环境雕塑的选址布局、题材与材料的选择、光影色彩、背景、尺度和造型等因素进行探讨,研究自然跟人文等各方面的背景关系,探索环境雕塑与空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色彩是自然博物馆陈展形式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关系到陈展的整体艺术效果。陈展色彩中所具有的主题性、辅助性、整体性,更能让观者领悟到博大精深的自然美及智慧创造的意境美,在审美的愉悦中体验和感受到自然的馈赠与厚爱。文章以上海自然博物馆展示空间中的色彩运用为例,结合中国美学中所倡导的"情景交融"和"意造境生"的意境观,通过色彩与意境间的关系,来探讨自然博物馆空间色彩运用中的意境传达。  相似文献   

19.
唐代墓室壁画形象地记录了当时贵族的社会生活。运用社会性别理论对唐墓中"女着男装"图像进行研究,可以看出唐代不同社会性别对"女着男装"风尚所持的不同思想观念。文章从男性和女性两个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发展的原因。女性除了爱美之心外,更多的是对社会属性下男性身份的向往。唐代女性的衣着装饰、社会权利均为男性赋予,事实上男性仍然掌握最高权力。唐代墓室壁画中一定规模的"女着男装"现象,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于唐宋时期敦煌莫高窟壁画作品中的空间表现进行形式分析,梳理此一时期空间表现在绘画中的发展及演变序列。隋唐到宋是敦煌壁画空间表现方式从发展、成熟到程式化的时期,在此过程中解读画者表现空间的用意及其技法选择的初衷。对于画者而言,传统绘画中的界画为今天的我们提供了关于空间视角的诸多可取之处。对于敦煌壁画中构图与形式的考察与研究,则使我们了解空间表现方式的转变会直接影响艺术风格的转变,形成每个时代独具特点的艺术形式,而这些丰富的艺术形式为当代的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借鉴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