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雕塑艺术起源古老,雕塑内所隐含的文化价值是连接人类物质世界与精神内涵的桥梁。人类的文化活动对雕塑的内容和形式起着决定性作用。反之,人类对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塑造也是通过雕塑的形式与内容来实现的,即雕塑影响着人类的精神与文化价值取向。通过实践,以小见大来透析雕塑艺术对人类地域文化价值的隐性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2.
现代手工艺与非标建筑不论在现代还是在后现代的时间维度内,都有着相同或者相通之处,在艺术表达与设计思维方面有着一些共同点。它们都在表述着某种"关怀",并且从其各自的发展历程上来看,都是对"关怀"在一定程度上的延续。  相似文献   

3.
浅谈超声多普勒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河南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B超室(郑州450045)孙雁龄从多普勒效应的发现到其应用到医学领域,充分证明了物质世界不是彼此分隔、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彼此依赖又相互作用的事物和现象构成的统一整体。各种类型的...  相似文献   

4.
探究雕塑作品的存在本性,以及与之相关的审美接受问题,就有了作为审美经验的触觉与质感问题。对于审美经验的触觉与质感的探讨,显然不能完全停留在艺术学的范围内,有必要上升到一般的哲学层面加以探讨和研究。首先,从雕塑最基础的感知方式出发,探究触觉经验的基本问题;其次,追问雕塑作品质感的呈现,在这个问题上,触觉与质感二者相互区分却又彼此关联;最后,思考作为三维立体艺术的雕塑究竟应该如何在触觉与质感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经验与审美接受。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石窟,无论是河南巩县石窟、洛阳龙门石窟,还是天水的麦积山石窟,甚至追溯到云冈和敦煌的石窟,都是由建筑、雕塑、装饰浑然一体组成的。就佛教的装饰而言,无论是从天顶壁画到地面装饰的大局上,还是同一装饰区域内不同的装饰主题的切换等细节上,都在总体的控制之中,尽管不同的题材大多有各自的表达形式,不同的时代又有不同的艺术特色。尤其在视觉形式的效果上,并非彼此孤立,而是经过设计者的精心安排,各得其所,相得益彰。装饰主题中与佛教教义宣传有密切关联的题材,主要有佛像、佛经故事题材、经变故事以及佛教史迹。那些在佛教中具…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现代建筑设计大师勒·柯布西耶在其建筑作品朗香教堂中的光影处理手法进行解析。柯布西耶在教堂运用坚固的混凝土构筑,使得教堂实现了一种雕塑般的效果,通过对朗香教堂的空间设计、细部装饰以及光影应用的研究与分析,发现其光影的运用在朗香教堂随处可见,建筑设计方式大胆新奇,处理光影的手法细微打动人心。朗香教堂以其细腻的空间氛围和独特质朴的设计造型为后世建筑重新定义了光与建筑的关系,对现代教堂建筑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佛教与婆罗门教是古代印度的两个主要宗教派别。它们的善恶观念是各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教的此类观念虽然有明显不同,但都与古代印度圣典吠陀和奥义书有渊源关系。佛教和婆罗门教各自的善恶观念都有不同层次的划分。在后来的发展中,两教的善恶观念有很大的趋同性,它们相互影响,彼此吸收对方思想。两教中的一些基本层次的善恶观念的内容有大量是相同的,较高层次的善恶观念虽有不同,但同样强调智慧解脱。这方面的思想对古代印度系统宗教哲学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项研究立体空间的艺术,雕塑创作与对空间的理解是息息相关的。从古代雕塑到现代雕塑,从西方雕塑到东方雕塑,都很好的诠释了空间艺术创作的灵感。在空间的组成部分中,相对于人们较为熟悉的正空间(三维空间),还有一类负空间。在近几年的艺术创作中,负空间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逐渐受到雕塑艺术家的关注。本文就以以负空间意识在雕塑创作为出发点,对负空间意识运用在雕塑创作中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社会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共同构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结构体系。在结构体系中,它们各自都是相对独立的系统,一方面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另一方面又通过与社会主体的联系和对社会主体的影响,彼此间存在强烈的渗透和制约作用。本文拟从这两个方面探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素的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韩振华 《美与时代》2005,(11):10-11
在对美学史作历时性考察时,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即许多貌似一致或相近的理论提法往往具有不同的内涵,分别应对于各自的问题情境而各有所指.它们之间或者存在着某种影响关系,或者彼此不甚相干,因此需要认真地加以辨别.美学史上的诸种"关系说"("审美关系论")也是这样,本文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几种提法加以分析,目的在于从产生它们的语境出发,理清它们各自的侧重点,以及"关系"本身在其理论建构中的特殊地位和功能,以加深对它们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关于认识的源泉问题,笔者的主要观点是:必须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出发,从这种关系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即作为主体的社会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界的关系出发,来探讨认识的源泉。这个关系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界对人的作用,二是人对自然界的改造作用。前者是认识起源的自然基础;后者则是认识起源的社会实践基础。它们构成了  相似文献   

12.
道教音乐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并不是孤立的,它与我国的民间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目前我们掌握的有关情况来看,无论是道观还是民间道坛演唱演奏的道教音乐,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民间音乐发生关系。它们之间,在曲目、曲调、形式、演唱和演奏风格上都有许多相通之处,彼此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其中有很大部分可以说既是道教音乐,又是民间音乐。  相似文献   

13.
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这四种艺术中,人们都会认为音乐与舞蹈相通,绘画与雕塑相连,而舞蹈与雕塑之间的关系却不为大多数人所知,其实它们之间是密不可分的。雕塑作品经常给古典芭蕾与现代舞蹈家的创作以启示,很多舞蹈编导家们越来越重视对雕塑的研究,从雕塑中寻求创作素材,启发创作灵感,创作出众多经典的舞蹈作品,甚至创作出了新的舞种。同样,舞蹈作为一种用人物肢体语言来表现情感的艺术,也经常被运用在雕塑作品中,雕塑家根据舞蹈中的造型创作出了很多优美的作品。两种艺术同以人物形体为载体时经常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它们相互渗透,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乔尔·范伯格从一种更加抽象的层面将正义的形式区分为比较性正义与非比较性正义,这有助于人们更加清晰地理解正义的本质。但将两种正义看作各自独立且相互区别的形式,不仅会出现其在适用范围上的界限模糊和道德判断上的矛盾冲突问题,而且忽视了它们之间固有的内在联系及其在正义判断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作为正义判断的两个不同方面,其各自所包含的原则不但不可被机械分割,反而彼此依存,共同构成了正义的完整体系。比较性原则是整体衡量社会制度正义与否的标准,非比较性原则确立了特殊行为或特征与对待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此种看法可有效地克服范伯格式区分所导致的理论困难。  相似文献   

15.
诗与雕塑是人类艺术长廊中的两种艺术样式,它们都有一定的时间性,但是在表达媒介和方式上有差异:一方面,诗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时间,雕塑利用物质材料展示时间;另一方面,诗通过承续性描述、表达时间的无限,雕塑则由顷刻性造型指引时间的流动.  相似文献   

16.
丁东红 《世界哲学》2005,2(5):58-67
物理系统和哲学系统只能在同外界的关系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和存在意义.社会系统则不然,它内部的自我交流过程既体现了社会系统的闭合性,也体现了系统内部独特的自我创生功能.在今天的全球化大趋势下,传统的民族国家已不能再被视为彼此独立的、自我封闭的社会系统,它们都在一个更大范围的交流中展现着各自的连接能力.所以,还存在着另一个社会--世界社会,即彼此网状化交流的整体视域、世界整体的系统.存在于单个功能系统中的不同的全球化趋势最终将聚合成一个整体画面.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体系,对这一理论中的自我概念、自我的独立起源及其自主性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论述了自我与适应、自我与心理能量的关系问题。最后,本文对哈特曼自我心理学在精神分析发展史上的作用、意义和不足之处进行了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18.
旧工业建筑作为再利用的一种载体,在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文化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价值。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是由上海钢铁十厂改造而来的国际文化艺术社区,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归属感,显得混杂而统一。从这些方面来看,其改造无疑是成功的,虽然其从观念到法律法规再到实践都还存在诸多问题和矛盾。我们应当在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的同时,立足现状,深入研究、挖掘"当时当地"的特色,为城市创造出更多别具一格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何物,哪怕是旧品、废品,将它们换个位置去思考与利用,都有可能变成有用的甚至是珍贵的东西。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具有艺术价值。如何重新定位这些物品,发现其艺术价值,最后落脚到去感受创造这种小事物的艺术魅力,成为艺术家们新的关注点。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开始重新审视和诠释"废品"这一概念,运用艺术化的形式将它们从人们口中的"垃圾"变成一件件让人惊叹的艺术品,让这些被我们忽略的物品,实现了它们在艺术上的价值。而在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下,我们每个人都是可以尝试着去发现、思考并利用这些物品,去创造它们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隋唐时期,儒佛道三教仍然保持着各自独立发展的态势,但它们彼此在思维方式、思想要素、语词概念等方面的交流和融摄,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从外在功能上的互补转到内在思想上的融通,这种由外到内的转变,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儒佛道三教各以自身心性为基本趋向的大融合。在此一背景下,文章探讨了佛教三论宗对隋唐道教重玄学的深刻影响——无论是在语词概念的运用上,还是在思想的论说上——吉藏大师之后,佛教三论宗几无新的发展,而浸润三论的隋唐道教重玄学似可看作三论发展的又一面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