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明 《美与时代》2021,(2):70-71
符号学的理论与公共艺术设计有着某种关联性。从符号学的角度看,公共艺术既是一种文化符号,也需要运用文化符号进行设计创作。公共艺术设计一方面是物质符号化产品,另一方面是精神符号化产品。符号学的内涵层面和外延层面都能够对公共艺术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总之,符号学的理论知识对公共艺术设计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罗兰·巴特吸收了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将索绪尔的符号学从语言的领域扩展到了文化的领域,创立了神话学理论,影响力遍及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等理论流派。巴特通过将索绪尔的一级符号系统系统改为二级符号系统,为符号学的分析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这使得巴特可以游刃有余地对各种文化现象展开深入的分析,为资本主义批判带来了新的理论武器。同时,神话学思想的发展构成了向巴特后结构主义阶段转型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孙宁 《现代哲学》2023,(4):87-93
本文主要考察皮尔士的知觉理论,并尝试解决皮尔士思想内部的解读疑难(推论主义与直接实在论的冲突),同时涉及当代英美哲学论域中的核心问题,即如何整合因果进程和认知进程。本文试图阐明,我们在讨论皮尔士的知觉理论时应该将视角从显象学(phaneronology)推进到他的广义符号学(semiotics)。这个推进步骤将帮助我们得到如下结论:刺激和推论的结合只有在经过符号学对显象学的转译和更新之后才是可能的,探讨知觉的基本论域必须从狭义的认识论转向广义的符号学。  相似文献   

4.
东亚符号学研讨会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符号学研讨会概述陈道德东亚符号学研讨会于1992年10月27日至11月1日在湖北大学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逻辑学符号学专业委员会、日本记号学会和湖北大学联合举办的。国内外5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收到了学术论文40余篇,先后有41位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宣读论文。世界著名符号学家,国际符号学会会长、波兰华沙大学教授佩尔茨(JerzyPelc)先生和国际符号学会秘书长、法国佩皮尼扬大学教授德雷达尔(G’erardDeledalle)先生也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研讨会对符号学领域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现将研讨的主要问题概述如下:一、关于符号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佩尔茨教授和德雷达尔教授对符号学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新的探讨。佩尔茨在题目为《符号学的理论基础》的报告中指出:“符号”有不同的层次,一种是对象语言层次上的符号;另一种是元语言层次上的符号,它是关于对象语言层次上符号的符号。“符号学”是关于符号的科学。对“符号学”有五种不同理解。第一种观点认为符号学研究符号的语形、语义、语用的性质。第二种观点认为符号学是关于符号的语形、语义、请用性质的理论或学说,属于理论符号学。第三种观点认为符号学是关于第二种理论的理论,属于元理  相似文献   

5.
刘勇 《美与时代》2006,(11):64-66
现代CI设计对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际市场的开拓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符号学和CI设计之间的联系的深入研究,论证了符号学在CIS战略中的方法论意义,为CI设计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符号学作为侧重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人文社会科学与法学有着天然的契合性,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剖析了行政法的信息公开制度。符号学的方法通过作用于法学中的制度解析,将开创法学研究的新维度与新视野。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介绍了符号学在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一些基本理论观点,阐明了建筑与符号之间的原则概念。分析博物馆建筑符号的特征及其运用手法,探究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的符号现象,具体分析图形、点线面、色彩等建筑符号性表现,结合苏州博物馆的设计用符号学做出进一步的解读,并试图寻找一定的规律,以有效地指导建筑实践的进行。  相似文献   

8.
方向红 《现代哲学》2002,(4):96-100
“supplemént”(“充替”)是解构理论的重要支柱。本文试图从时间性和符号学理路出发完整地重构德里达从对“声音”的解构向“supplément”原理的过渡。同时本文也力求证明,德里达的这种过渡与对胡塞尔符号理论的挪用、引申和误读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9.
文章首先总结设计符号学涵义概述等相关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符号和景观设计之间的关系。其次分析并总结符号的类型和对应的特征,以及设计符号学与景观设计中可以产生联系的地方,从而实现设计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准确应用。然后,深入分析两者产生相互影响的部分,表现符号在景观设计中各部分的关系和内容,更好地发挥设计符号学在景观设计中可能发挥的作用,总结符号运用于景观设计中的意义和价值。基于理论分析结合实际案例,深入讨论设计符号学的内涵和运用,为设计符号学的运用提供更直观和清晰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设计美学本来是一门应用性的美学分支学科,符号学则是从语言学和文化哲学领域中诞生出来的关于人类思维工具.思维方式的学科,符号学与设计科学的联姻--设计符号学就成了美学理论科学与具体审美创造实际应用--工业、艺术、环境设计的一种典型的体现.<设计符号学>作者分析符号学各家理论成果鞭辟入理,介绍设计领域各流派理念脉络分明,对各家经典范例的个案点评要言不繁,体现了新颖的设计理念,广阔的学术视野,将理论性、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融合在一体.  相似文献   

11.
赵猛 《现代哲学》2016,(3):76-81
在胡塞尔的知觉理论中,感觉材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本文讨论胡塞尔关于感觉材料的两种处理方案——反思模型与第一人称视角的说明,并论述第二种方案如何推动了胡塞尔从对知觉意向和感觉概念的简单处理,进入到对知觉活动的感性层面的深入分析。对感觉材料问题的讨论,一方面将引导我们重新审视感觉概念,另一方面可以深化我们对胡塞尔的知觉理论进展的哲学动力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1988年1月21日京津地区符号学讨论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会议采取小型的专题发言形式。现将主要内容简介如下。赵毅衡在会上介绍了国内外符号学的研究进展情况。他说,现代符号学从索绪尔和皮尔士起有近百年的历史,在60年代中期,符号学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1969年国际符号学会成立并选用semiotics为符号学正式名称。目前符号学最发达的地区是东欧(以苏联、波兰  相似文献   

13.
戏剧符号学是一门运用符号学理论、视角与基本方法研究戏剧艺术的学科,其主要关注点在于戏剧中的符号系统、剧场交流系统、文本系统三个基本范畴。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戏剧符号学进入国门,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应用于中国戏剧的分析及文本解读。借用戏剧符号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话剧《家》进行符号分析与文本解读,以求为中国戏剧的话语阐释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相似文献   

14.
皮尔斯是现代符号学理论的重要创始人之一,在其关于符号"三分法"的思考中,符号构成三分法和符号分类三分法尤为重要,对现代符号学的影响也最为深远。本文主要以符号分类三分法,即像似符号、指示符号、规约符号为理论基础,分析"天猫双十一全球购物节"品牌标志符号的构成及变化,探究"天猫双十一全球购物节"品牌标志的成功路径。  相似文献   

15.
剖析了当下博物馆文化衍生品设计中的重要性和现存的问题,从皮尔斯符号的三个层面和符号的传达过程出发,探索现有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开发策略。结合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相关开发特性,包括文化性、宣传性和教育性,对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外延信息和内涵信息分析,文化信息源、编码方式、以及产品造型等方面进行优化和改善。以符号学为出发点,符号的传达为分析流程,为博物馆文化衍生品的开发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将博物馆的文化内涵融入在产品中,宣传博物馆文化的同时丰富消费者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弗洛姆规范人本主义伦理学的主要内容与价值旨趣 ,揭示了他的社会批判哲学和规范人本主义伦理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认为他的规范人本主义伦理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从社会心理学的层面重建理性主义的人道主义伦理价值规范 ;从个体心理学的层面要求人们应当听从自身内在良心的呼唤而不是屈从于外在的权威的利益 ,实现自身的真实利益。本文最后分析了其理论的基本特点与理论得失。  相似文献   

17.
文章回顾了锚定效应研究中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的相关文献,认为选择易得性模型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锚定效应的发生机制。同时,通过回顾决策认知领域的最新研究观点——量子模型,包括从只利用量子论空间性质到使用薛定谔方程的两种表述,阐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趋势。并通过为锚定效应建立量子模型(个体层面和两人层面),拓展了锚定效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文的事件相关电位N400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N400的研究方法、基本理论、影响因素、研究与争论的问题等方面,介绍了采用语言文字作为刺激材料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现状,并比较了中、西文的研究差距,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理论、实践以及趋向三个层面系统地阐述了弥勒信仰的人间性特征。在理论层面,动态地考察了弥勒信仰从弥勒净土本义到大肚弥勒的出现,最后发展到人间佛教的创建的演进过程,展示了弥勒信仰的人间性特征;在实践层面,详尽地论述了弥勒大佛的建造所揭示的人间性本质;在趋向层面,深入地探讨了弥勒信仰的未来的人间性实质和走向。  相似文献   

20.
《学海》2015,(3):59-64
生态系统论理论认为,学生个体进行心理与行为干预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学生身上呈现的问题与其所处的环境(脉络)系统密切相关,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蕴含于这些系统之中。本文借助近来不断兴起和逐渐推广的生态系统理论作为学校社会工作实践的新型理论视角,从微观、中观、外部和宏观系统四个层面分析生态系统理论对学校社会工作实践的可能解释空间。进而结合东莞市学校社会工作近五年的发展及相关实务案例,阐释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学校社会工作在回应服务对象需求以及资源链接与整合层面的本土化实践与探索。最后,基于东莞市学校社会工作实践对生态系统理论进行反思,旨在进一步探索东莞市学校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本土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