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湖州市南浔区地处浙江北部杭嘉湖平原,境内水系密布、古镇林立,自古以来便是生态宜居的江南故里。近年来,南浔区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坚持把"绿色"作为高质量发展最厚重的"底色",围绕重塑"水晶晶南浔",建设美丽繁华新江南,以"生态寺院"创建为载体,因地制宜,科学、有序、规范地开展生态寺院建设,不断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筑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6,(1):137-142
绿色产业的发展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绿色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主要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产业发展、制造业的绿色升级与发展、以服务业为代表的产业软化或轻型化发展以及绿色农产品产业的发展。"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发展绿色产业的主要路径则主要有推动低碳排放类产业形成出口竞争力、优化中等碳排放类产业外贸政策、鼓励较高碳排放类产业进行对外投资以及限制高碳排放类产业对外贸易等。最后,本文从制定基础建设的绿色标准、实施严格的绿色财税政策、推行大力扶持绿色产业发展的金融政策、加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发展绿色产业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当今建立国际关系新秩序的重大战略构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还把"共享"理念确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习近平同志的这一战略构想和重大理念的提出,受到了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热烈响应,成为谋求发展的国家和民族的共识,以致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作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议。要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就是一个核心的理念和基础性前提。这就充分说明,"共享"已经成为当今  相似文献   

4.
在当下设计中,"留白"这一表现手法具有重要的地位。"留白"并不是"虚无"和"空洞",而是一个能给受众带来无尽回味与想象的美的存在,它以减法的方式给人以简约的意境美,明确且充分地将设计作品的形象和精神等设计信息传达给受众。从某种意义上说,"留白"的神韵在于其超越了画面中纯粹的"白",而具有一种无穷的意味,从而为受众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要做到恰到好处的"留白",不让画面失去平衡,就要求设计师不断积累日常生活经验,丰富自己的设计内涵。"留白"不仅是设计,也是生活;"留白"的美不仅是设计的美,也是生活的美。当下设计师只有运用好"留白"这一手法,才能不断丰富受众对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5.
价值观是文化的灵魂,是凝结在文化中的文化其"神"。在认识和实践上守护住文化其"神",是文化自觉的根本要求。本文提出文化生命结构的"形神统一"概念,并转化为一种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论,从文化其"神"与其"形"相统一的角度分析了守护文化其"神"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当前文化建设中出现了一种重"商"而轻"文"、重"形"而轻"神"的倾向。"形神相即,形质神用",而消解了文化其"神",文化其"形"也就成了没有灵魂的躯壳或纯粹的商品符号。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必须坚持"形神统一",守护住文化其"神"。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理论,涉及中国乡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但从梁先生肯定"教化"、"礼俗"、"自力"传统,强调乡村"新礼俗"建设来看,梁先生思考中国乡村建设,实是他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具体思考。梁先生曾说:"乡村运动是一个社会运动","亦可名为文化运动"。梁先生将"乡村运动"理解为"社会运动"与"文化运动",是因为梁先生将中国自近代以来的贫穷落后,理解为文化落后,并将中国近代文化落后的原因归于中西文化的矛盾。在梁先生看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崩溃,只不过是中国文化落后的一个缩影。因此,中国乡村建设的终极目标实为振兴中国文化。同时,梁先生认为,中国这个国家,"集家而成乡,集乡而成国。"要振兴中国文化,只有"从乡村作工夫",通过在乡村建设中恢复"教化"、"礼俗"、"自力"的文化传统,"伸张、发挥、开启""理性",重视"自力",发挥中国人的"主体力量",重构乡村的"社会构造",恢复乡村的社会秩序,才能够在整体上达成"重建中国新社会构造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正2015年,瑞典首相斯特凡·勒文宣布,瑞典要成为"全球首个化石燃料零使用的福利国家"并"力争到2030年所有车辆均采用非化石燃料驱动"。为了实现这两大目标,瑞典的交通管理部门积极行动起来,号召民众购买新能源电动汽车。然而,尽管新能源电动汽车清洁、无污染,但由于续航里程远远不足,经常出现车子抛锚半路的现象,所以民众对购买电动汽车的兴趣并不高。切准了民众的"脉搏"后,瑞典交通管理局"对症下药",计划在国内修建能充电的公路,来解决电动汽车续航里程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是"万里茶道"的始发地和主要货源地之一,茶道遗产极其丰富,具备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突出价值,而且与湖南的山水环境结合,形成了"从马背到船舱"的湖南段茶道运输特色。但由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为人所知,沿途历史遗存被自然或人为严重损毁,其沿线的码头、古道、茶亭等文化遗产正在快速消逝当中,它所蕴含的丰富历史、经济、文化印记也消逝殆尽。文章用摄影、油画等美术创作形式来挖掘、整理和记录万里茶道益阳地区建筑风景之"美",展现茶路遗留在历史长河中的时光印记,揭示它所蕴含的丰富历史、经济、文化、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传统美学中的"畅神"说,体现了魏晋时期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张扬,无疑是传统美学中自然审美观的真谛,其现代人文价值不可小觑。它能够调动现代人的生态意识和生态智慧,促使现代人自觉地和自然融合在一起,因而具有生态美学的现实意义。"畅神"说的现代人文价值,还在  相似文献   

10.
韩国儒学主要是在吸收中国朱子学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中国儒学的诸多概念范畴也被继承并发展。作为哲学的重要范畴——理,韩国不同时期的儒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性理学者退溪从能动性的层面强烈主张理的能发、能动以及"理自到"。栗谷则在朱子"理一分殊"的基础上强调气的活动性,提出"理通气局",同时也提出用"理气之妙"来解释理气关系。阳明学者霞谷提出"生理说",认为理具有神妙的生命力,既是生命的主体,又是道德的主体,认为良知与生理为一。实学者茶山全面否定朱子学之理,认为理是"依附之品",气是"自有之物",只有存在气的发展变化,理才会显现;同时他也坚持"实理',强调儒家道德行为的实践性。韩国儒学之"理"概念的发展演变,反映了朝鲜时期社会变革及思想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新规律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基本要求,提出的高质量、协调、公平、可持续的发展新路径。在这种新形势下,如何用新的发展理念改革城市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使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改革取得决定性进展,加强社区改革治理,成了不可回避的问题。文章结合我国社区治理的实际需求,在新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分析新发展理念对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提出的要求,以及新发展理念对于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提出的新问题新挑战,提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自性"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物我关系是理学阶段儒家思想新的哲学领域。朱子不仅论证物我在存在和价值两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同一性,并且将"生物之心"解释为"仁",用"无所不爱"来解释"同体",实现了物我之间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贯通。"合内外、平物我"的提出,是朱子对理学阶段物我关系哲学的总结,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影视作品中的"儿童美",既是影视作为艺术的主观需求,同时也反映出了儿童在一定历史时期的生存处境和精神面貌,因而具有广阔而深刻的社会价值。在影视作品中表现"儿童美",首先要构建起对儿童的尊重;其次要通过"外"与"内"相结合的方法,塑造出体态健硕、性格健全的儿童——这样的儿童形象也是现实中人们所期待的。  相似文献   

14.
"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范畴,当然也是中国哲学、中国美学、中国艺术、中国政治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和"是一种宇宙观,一种价值观,一种社会观,一种政治观,一种伦理观,一种美学观。"和"的基本涵义就是对立中的统一、差异中的一致、矛盾中的协调等,它是事物存在的平衡、统一、稳定、平静、舒缓、比例、对称、秩序、均衡、协调、融洽、相成、相济、中节、适度等多种状态一种描述,"和"即和谐状态。"和",有哲学意义的和,有美学意义的和,有社会意义的和,有生理、心理意义上的和;"和"又表现为美,如哲学之和表现为大和之美,艺术之和表现为中和之美,社会之和表现为谐和之美。探讨"和"即"和美",对于哲学研究、美学研究、文艺研究、社会学和政治学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探讨"中国梦"的美学内涵,探寻实现"中国梦"的"立美"路径,是当下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蕴涵着"立美之维"的"内核",体现着"立美宜人"的意蕴,作为崇高理想的"中国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升华,体现出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境界。文化精神对实现"中国梦"意义重大,培育"立美宜人"的文化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中国梦"是通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立美塑人"——塑造完整的人是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构建"立美宜人"的实践样式是在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实现"中国梦"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6.
空灵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又是中国文学、艺术的一种美学风格。空灵之美是与充实之美相对应的一种美的形态。"空灵"之"空",就是空寂、空阔。"空灵"之"灵",就是灵活、灵动。空是空寂的本体,灵是活跃的生命。空灵美在文学的各种文体、艺术的各种形式中都有大量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三明市为解决公立医院医保基金连年亏损问题,以全面推行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的医疗卫生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探索出一条"三明路径"。"三明路径"从医药流通领域进行了突破,通过改革药品招采机制,打破传统的"以药养医",实行院长和医务人员"年薪制"以及成立医保管理中心进行"三保联合",实现了药品费用大幅度降低,医务人员收入显著提高,百姓得到实惠。但是,"三明路径"下仍存在过度医疗、年薪制弊端、政府主导作用不足、经验推广局限等问题,因此对于我国医改的可持续推进尚需辩证思考。  相似文献   

18.
正你靠什么获得成功?"拼不起爹,咱只能拼自己了。"这是诸多80后、90后职场新人的不二回答。可是,"拼自己"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孺子牛"(拼命工作不请示不汇报),另一种是"望天猴"(认真工作常请示勤汇报),你到底要做哪一种呢?大多数人的选择是"孺子牛",信奉书山有路勤为径,职场有路拼才行。还是拼命更靠谱。可是混职场,"孺子牛"绝对敌不过"望天猴"。有这样两个年轻人,一个是"孺子牛",一个是"望天猴"。他们俩在大学毕业后同时进  相似文献   

19.
孟子的"义"由性所发,以"羞恶之心"为"端",隐含于其中并关联性之本然,超越了对象性关系的内外之分而具有普遍性。作为"人路"的"义",也是性善之动能的展开,既表现为对善的思、求,也表现为对恶的自然抵制。义路既落实到按照心性要求的人伦关系,同时也承认身体性的角色人伦关系,孟子以此勾画了"义"的人伦秩序。义通过生出的浩然之气,构成了人成为天民的条件和通向获得天爵的道路;义路最终又归结到"性"、"心"上来。  相似文献   

20.
"和"或者"致中和"是中国文化和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观,道德本位又是儒家思想的鲜明特点和基本精神,那么,"和"与"德"是什么关系?在儒学发展史上,董仲舒提出了"德莫大于和"的思想,对这一问题给出了很好的探索和回答,即"和"作为一种价值观先于"德","德"生于"和",同时,"和"也是一种大德。德的最终目标和落脚点是"和",即追求和谐的价值理想是道德建设的目标。"和"不仅是天道人道的根本,是社会治理的理想状态,还是人的自我修养、心身和谐、养生长寿的根本,因而"和"是一种大德。从理论思维的角度看,这种思想塑造了中国人天人合德的思考方式,厘清了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关系,使"和"的价值观有"德"的行为观支撑,使道德建设和修养明确了"和"的价值目标,这对于我们认识和处理道德建设与建设和谐社会、协和万邦的关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与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