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象征和城市环境景观的重要标志,深刻地反映着城市的发展脉络。广场公共空间系统的设计与规划,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活以及城市的形象。以成都来福士广场为对象,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深入剖析了其公共空间系统的设计特色,论述了城市公共空间在市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
城市的公共空间如同一面镜子,彰显着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科学发展水平,公共空间还是城市视觉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当代装置艺术融合科技和地方特色文化,以艺术性的形式应用到城市公共空间建设规划,提升了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性高度。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装置艺术将会朝着智能化、人性化、艺术化的形式继续发展。文章主要阐述了当代装置艺术应用的必要性以及应用在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策略,旨在促进当代装置艺术和城市公共空间更好地融合,从而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满足广大居民的艺术性需求。  相似文献   

3.
在中部崛起战略实施背景下,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加速了城市化进程。"进城热潮"的掀起,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突出表现在城市公共基建领域。着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公共艺术,塑造城市新形象,将为城市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城市,应抓住历史机遇,搭乘新时代的"快车"奋起直追。文章以山西太原地铁空间为载体,对山西传统特色文化元素在地铁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创新性应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陈艳 《美与时代》2022,(8):71-73
地铁空间有效延伸了地上空间,发展了地下空间,在整个城市空间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地铁空间艺术,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彰显城市设计的人文关怀,展现整个城市的地域风貌。地域文化应紧密结合城市地铁公共空间,通过地铁公共艺术,对城市精神进行更好的传递。有机融合地域文化和城市地铁空间艺术,既可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和使用需求,又可打造具有特色的地铁城市。以广州地铁空间为例,基于地域文化视角,通过研究地铁空间艺术,以在地铁空间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提高设计师对地铁空间艺术地域性设计的重视程度。  相似文献   

5.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的审美标准也出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这也给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带去了新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要想充分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相关人员必须转变发展观念。通过传统陶瓷元素的有效利用,展开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建设效果,为人们提供更为优秀的精神文化,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和保障。鉴于这种情况,文章分析了传统陶瓷元素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优势,深入探究了传统陶瓷元素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6.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渐次丰盈,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城市作为人类日常工作生活中的聚居场所,与人类生存发展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公共艺术,是当前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元素,主要作用在于充分反映城市文化空间特征与建筑艺术。对于城市建设来说,合理运用公共艺术不仅能够为城市注入新鲜活力与文化因子,并且能够为市民带来生活情趣,不断满足人们的艺术审美需求与人文追求等,使人们享受到更好的居住环境。故此,文章针对公共艺术在城市塑造中的作用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脚步逐渐加快,作为融合国家经济与文化建设的核心,城市在进行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时应注重其中的人情化要素。基于此,通过人情化要素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体现,除了满足民众的切身需求之外,也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和谐共处,保证生活与环境品质的同时,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使我们的城市生活变得更具人情味,更适合生活居住。  相似文献   

8.
旧物艺术参与城市公共空间,是新型城市化(城镇化)进程中开发和探索记忆场所的创新模式之一。合柴1972是国内首个利用监狱改造的文创园,从废弃监狱空间的封闭性到城市生活公共文化空间的开放性的转变,完成功能性与观念性的更新,既有集体记忆的存留,又有文创空间的创新,对城市精神的塑造具有积极意义。文章以合柴1972为例,通过旧物再设计而形成的物境的审美与场所精神的角度,分析研究旧物艺术介入公共空间改造的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城市大众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其对生活环境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公共空间是为城市大众提供公共交往、休闲娱乐等服务的开放性空间,环境设计可以改善城市大众的生存和生活环境,随着城市大众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现代设计领域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人性化设计充分考虑了人的心理、生理、行为、思维等要素,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环境设计更具有人文关怀,有利于适应和谐城市空间的建设和营造,能够充分满足城市大众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的需求。基于此,文章对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环境设计进行相关探索。  相似文献   

10.
新媒介艺术以新媒介为依托,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媒介艺术的应用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城市的公共空间如同城市的一面镜子,彰显着城市的文化与内涵。在过去城市空间一直扮演着传统媒介的工具身份,现如今新媒介艺术在公共空间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给人们带来一种全新的感知体验,同时也给城市公共空间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文章主要阐述了城市公共空间中新媒介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新媒介艺术应用在城市公共间建设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公共空间作为保证城市功能稳定性的空间载体,其空间营造及服务设计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市民良好生活体验的重要基础。以国立公共资讯图书馆内的服务设计为研究对象,数字化自助服务设计、人性化便民服务设计、社交化互动服务设计、潜移默化教育空间四个方面是其服务设计特点。由此可得出新时代下传统城市公共空间服务设计发展的新思路,为未来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及公共服务设计的研究、开发和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城市是人类生活的主要载体之一,随着我国城市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公共艺术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材料是城市公共艺术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公共艺术表达的媒介。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美感的要求不再仅仅体现于物质层面上,而是逐渐向精神层面转变,随着城市公共艺术的进步与发展,材料的美感也随之体现。它以其丰富的色彩、多样的形态和不同的质地、肌理,提高了城市公共艺术的整体品质,满足人们对于美感的各种需求,表达各种情感和内在精神。以城市公共艺术与材料为大主题,归纳城市公共艺术与材料美感的关系,并结合案例从材料美感的分类和材料美感的属性多角度进行总结,作出对城市公共艺术和材料美感发展关系后期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
<正>一、公共空间艺术(public art)公共空间艺术是目前城市空间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环节,由于我国城市迅速地扩张,随着城市发展规划的需要,国家在制定计划时已经将公共空间艺术列入必然的规划范畴,这在赋予城市空间灵魂的同时,也为老百姓提供了具有趣味性及同时也有文化内涵的生活以及休闲环境,给予人们休憩放松的外部环境并且无形中拉近了人与人,市民与市民以及人与城市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城市除了生活便利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不断进步,城市化成为城市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人们在这种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交流逐渐减少,传统的公共空间已经很难满足城市的需求。因此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更加注重营造高质量的公共空间,以人居环境为基础,营造出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空间,满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城市永续发展。文章以郑州东风渠绿化带为例,对城市公共空间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本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城市居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情况,探索人居环境学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良好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城市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大众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质量的有效载体,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城市通过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提高环境质量,提升城市形象。然而,当前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还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文章从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当前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设计原则,并提出了改进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艺术设计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6.
公共艺术自其诞生之初就与城市文化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公共艺术是一种以人为本,利用城市内的公共空间,通过对城市空间结构、造型以及空间的重新设计来表达的,面向所有市民公众的文化艺术。因此,公共艺术的本质是社会性的。公共艺术的概念虽是在现代的产物但自古至今公共艺术在社会上一直发挥着作用。随着社会城市的发展,公共艺术也越来越多地在发达国家和发达城市开始适用,改善着城市的审美面貌,调节着高墙之下的封闭人际关系,搭建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桥梁,在社会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公共空间的研究理论与文化趣味对受众影响的解析过程,探讨城市空间中如何运用艺术学、美学以及公共服务下的社区文化空间理论全面解剖受众的心理变化及接受程度,使当代文化艺术朝向人性化、艺术化的形式继续发展。文化趣味性的建设目标要和城市公共空间更好地融合,从而提升城市的文化内涵,满足广大居民的艺术性需求。  相似文献   

18.
伴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充分满足物质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对于精神文化也有着更高的要求。作为文化主要代表的地域文化开始被业内人士所广泛关注。在公共空间设计的进程中,地域文化需要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并且最终成为公共空间设计的关键性景观。为此,文章系统阐述了地域文化的内涵及其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应用原则,分析了当前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地域文化缺失现状,提出了地域文化融入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再单纯满足于物质需求,更加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在人们的闲暇时间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愈加频繁。而人们之间的交流需要空间,这也是城市公共空间形成的基础。近些年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已经成为了社会研究的重点问题,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规划设计师在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时愈加注重艺术元素的融入。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及旧建筑空间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旧城改造成为了迫在眉睫的问题。而在城市改造中如何以一种合理的改造方式更好地将城市特色融入到城市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地域性景观文化符号的剖析,阐述地域文化作为城市形象关键词在城市景观、城市建设与改造中的运用,并对其实践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