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与"心"、"知"、"性"、"情"一样,都是朱子心性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朱子对"意"的概念的阐发以及对其与"心、知、情、欲、志"等关系的讨论,也是朱子对《大学》"诚意"诠释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朱子通过对以上概念的诠释和关系的梳理又成为朱子对"诚意"与"正心"、"致知"、"克己"、"立志"等各项工夫关系定位的理论基础,由此观摩了朱子整个工夫论的架构。目前学者对朱子"诚意"思想的研究多局限于其工夫本身的境域,且把诠释的重点放在"诚"上,较少单独对"意"作哲学上的探讨和概念上的分疏。有鉴于此,本文尝试突破"诚意"之"意"的单向度,审视"意"这个概念本身,探讨朱子对"意"与"心、知、情、欲、志"的关系的把握,试图在以"意"为中心的探讨中重新认识朱子"诚意"的工夫和境界。  相似文献   

2.
朱子、阳明、牟宗三对《孟子》"尽心知性"章都有详尽的论述。朱子是知行相须的《大学》解,以尽心知性为知,存心养性为行,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为智之尽、仁之至,其失在从认知角度解尽心不合孟子的义理框架。阳明是知行合一的《中庸》解,将此章比配为生知安行的圣人工夫、学知利行的贤人工夫以及困知勉行的学者工夫,其失在如此比配使此章失去了在成德实践中的普遍意义。牟宗三则是修身立命的《孟子》解,在道德实践中证知本心真性,在存心养性中事天无违,从而挺立正命、超越气命,其失一在以心、性、天为本体上是一,不知通过工夫也可实现是一,二在以尽心知性与存心养性对应于积极工夫与消极工夫,不解其有创业工夫与守成工夫之别。  相似文献   

3.
陈林 《管子学刊》2020,(2):95-100
用"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来概括朱子的工夫思想并不十分精准。"中和新说"后,朱子通过引入小学工夫和知行工夫两个理论,厘清了工夫次第问题,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工夫思想。最终,朱子构建起了一套"知之在先,行之在后;主敬涵养与格物穷理交融共进,敬贯通主敬涵养与格物穷理"的工夫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船山提出"正心之学不讲久矣",明确主张以"先正其心"为圣学提纲之要;以志解心,持志以定心,提出学者当"以大心正志为本",着重阐发了"志"作为本体与工夫的双重意蕴。在《大学》系统,尤其是"心意之辨"的分疏中,船山厘清了"正心"的内涵及其主宰下的工夫脉络。船山构建出"正心"作为工夫节目的独特意义以及以之基础的理论系统。从朱子"格物教"、阳明"良知教"、蕺山"诚意教"进一步转进到船山"正心教",再次印证了《大学》对宋明理学范式转换的型塑作用,体现了理学心性论内在接续与转进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5.
《中庸》是早期儒家的重要经典,它建构了以"诚"为核心范畴的思想体系,有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内容。《中庸》的道德工夫思想以作为天道的"诚"为其形上基础,阐明了道德工夫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提出了"自诚明"和"自明诚"两条相反相成的工夫路径,提出了立志向道、循序渐进、安身求道、注重内容和实质的道德工夫原则以及学、问、思、辩、行的具体方法。这种道德工夫思想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启示,本文从"敬畏"与"慎独"两方面对之着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陈岘 《孔子研究》2020,(4):56-63
在道德意志概念的视角下,朱熹哲学的核心观点是以其工夫论为中心,通过"格物"工夫的修习,具备对善、恶的判断能力。并在对作为道德律令的"理"获得充分了解之后,通过以"慎独"为核心的"诚意"工夫,以对"理"的体认与践行,扫清一切杂念。这种一存一去之工夫的完成,不但使得"意"与"心"能够完全与天理沟通,亦且使得道德意志与道德律令能够保持一致,也能够使心中所发之"意"中不再有任何为气所拘的邪念产生,从而做到时时刻刻不违离"道"的要求,实现意志与其规定根据的真正统一。  相似文献   

7.
朱子"中和旧说"关于本体与工夫的见解经历了五层发展:一是学延平静坐求中而不得;二是自悟性体心用,学南轩省察识仁;三是因南轩"二物"之评,更以"一念已具体用";四是定型"中和旧说";五是因工夫无下手处,遂整体怀疑反思"旧说"。此五层见解有三大问题:一是无关"中和"本旨,故造成本体、工夫皆误;二是在本体上混两种体用而不知,故不能明确界定未发之中;三是在工夫上缺失涵养一节,故不能抵达"未发之中"。  相似文献   

8.
朱陆为学工夫之异同的争论历经几百年而不衰,本文专就二位大儒对"读书"工夫的看法为主题来进一步展开这一争论。象山为学工夫虽以尊德性为宗,但"何尝教人不读书",朱子虽以道问学为重,但也提出"读书已是第二义",这说明二位大儒在尊德性、道问学关系问题上有交融的面向;但紧接着就如何读书,以及读书工夫的具体地位问题,二位大儒却又显出鲜明的不同之见。可见二位大儒的为学工夫确有趋同的面向,但差异却是更为根本的,而这正是区别象山之学与紫阳之学的显著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9.
李复的"太极元气"说与张载之"太虚即气"的理论有异。他并没有继承张载基于体用"二而不二"的方法建构自己的本体论,而流入汉儒的元气说。在修养工夫论上,李复所倡导的"虚一而静"与"顿悟"的思想并没有将张载重视"以礼为教"与"渐修"的工夫特色得以发扬;在政治理念上,他所推崇的"观时之宜"的原则与张载"为政法乎三代"的政治理念亦有较大差异,进而在一些重大社会问题上凸显出与师说相异的看法。张载逝后,李复虽一度坚守关中讲学,然其影响亦非常有限,且并非为唯一未转依洛学者,故将其定位为"关学正传"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0.
"存神过化"一词在先秦文献中仅见于《孟子》和《荀子》,汉唐把孟荀"存神"之神多解为外在人格型的神明,而宋儒多解为抽象化了的神妙不测。汉唐时期,"存神"说成为道家修身的重要工夫,这种神多是心神义,宋元明清时期这种存神工夫论在道家养生修行理论中依然流行,这种"存神"说更多是来自《庄子》中丰富的养神、形神说,与《易传》、《孟子》、《荀子》似无直接关联。北宋张载《正蒙》继承发展了《易传》的神化理论,创造性地借题发挥了孟子的"存神过化"说,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中又进一步彰显了丰富了张载的"存神过化"思想,把"存神"诠释为儒家的最高工夫和生命究竟之所在,这种"存神"工夫所存之神既是内在的又是外在的。  相似文献   

11.
朱子以格物为《大学》工夫之首,但在朱子的整个工夫序列中,格物不过是其中的一个中间环节而已。朱子认为,格物工夫要以其"端绪"为前提,此"端绪"即本心之体的发见处,格物所要可"因"的"已知之理"。然而,此"端绪"非本能呈现,在朱子看来,它有赖于"小学"涵养履践工夫的培养。"小学"与"大学"工夫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无"小学"则"大学"工夫无根本,无"大学"则"小学"工夫难以圆满。  相似文献   

12.
张瑞涛 《现代哲学》2016,(4):109-115
陈确治学,尊崇素位实功。他将质疑儒圣先贤的言论辑集裒纂为《瞽言》,开显其"素位之学"的三重逻辑结构:天道之性本善,但由人道"扩充尽才"以见"性之大全",素位之中有性命,明性即是素位之功;人性本善,且情、才、气为善,人伦日用常行之间,已然葆合性善之天命,即此用素位工夫,即是本体流行时;素位之学是君子"戒慎恐惧"实功实行的工夫路向,当寡欲见理、切实为己、改过迁善。学者但肯切实体验日用事功,重素位而轻谈性命,自可素行诚身、居易正己。  相似文献   

13.
学界对《论语》"克己复礼为仁"章的解读多从仁之名义、仁礼关系入手,朱子则基于工夫论立场对本章作了前所未有的深度阐发。朱子的工夫论诠释首先体现于对"克"、"为"、"一日"、"归"等词数易其说的曲折解读,导致后世议论纷纭;其次为凸显工夫的心性和事为两面,以"本心之全德"、"天理之节文"对"仁、礼"作出了独特揭示。由此,朱子创造性揭示了克复工夫笃实、亲切、健勇、精细、彻上彻下的"切要"特点,尤其对"理"与"礼"、"克己"与"复礼"、彻上与彻下等问题反复其说,诱发了后世极多争议、误读。总之,朱子本章之解,体现了其致广大、尽精微的学术特质,显现了经典诠释的工夫论目的和现实教化的使命意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朱子思想由依傍程门到走向独立的过程。这同时也启示我们,朱子"不用某底工夫,亦看某底不出"之说,实为准确理解其思想之密钥。  相似文献   

14.
明清之际的学者王船山,为回应晚明尚情思潮,建基于他对性情所作之分辨,针对朱子以四端为情的观点,提出四端为性而非情。船山认为对于儒家性善说之理解,不应局限于直觉中的良知善念,并指出只有将为善的初衷与动机,在实践中落实为恰当其可的善行,方能彰显儒家性善之义。由此,船山认为孟子四端之说,乃专为良心牿亡之人所施之教诲,仅一时之权辞,不足以言性善;而"思诚"之论,才体现出孟子个人为学的工夫要旨。船山以"思"来界定道心之功能,指出人只有运用"思"方能明善以行;他还结合《大学》《中庸》,对孟子"思诚"工夫作出了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在以往的研究中,"乐教"往往被直接当作一种有助于提高君子政治、道德修养的教化工夫来看待。然而,作为一种具有艺术性质的社会活动,"乐教"如何能够在周代成为道德教化的方式,这个问题还没有一个系统回应。同时,近世学者常以"音乐"(music)来解释传统文献中的"乐"字,总要依靠个体偶然地神秘体验、甚至宗教体验来说明周秦"乐教"所具备的普遍的教化效力,缺乏说服力。有鉴于此,本文将以"‘乐’是什么?"、"‘乐’之为教的理论基础"及"周代围绕‘乐教’形成的制度保障"等三个论题为纲,探究"乐"是如何在周秦时期成为士子道德教化的一种客观、普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朱熹工夫论具有述行式的特征,工夫就是反复述行"天理"的过程。在"理"之"所当然"的方面,工夫过程可以阐述为"心具众理",以明了心对性、情的主宰;而在"所以然"的方面,由"博"至"约"即工夫由乾转坤,在忠信传习的述行中给出对"天理"的"要约"。"理"的"所以然",是其"所当然"的"要求"给出的。这种要求体现在,义与智的用刚而体柔、仁与礼的用柔而体刚的空阙之间,由诗性的柔和模拟而要约出"理""德"的新意义。述行式的工夫过程,尤其在智、仁之际的空阙处,可以对"天理"的内涵给以革新性的要约。  相似文献   

17.
学人多从工夫层面宏观论述陆象山的易简之学,探讨朱陆"易简工夫"与"支离事业"之异,然"易简"不仅是其心学工夫论的总体代名词,更是构建其心学体系的核心精神。象山赋予《易传》易简之道以新的内涵,使易简原则融贯于心体论与工夫论中,他于道体建构上化繁为简,将万理归于精一本心,并强调发明道体自然简易,以"先立其大"为前提主张在为学成德上去繁就简。象山的易简之学将天理的自足性纳入人心,以突显人之本心自明自足为最终立意,其以易解心的致思理路为后世心学易之形成开启了门径,"易简"亦由此成为心学一脉建成自身思想体系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见在良知"是王龙溪承袭并发展自阳明而来的良知观的独特表述形式,其义涵在于指示良知的当下缘构和自然流行。因为这一提法与"现成良知"有相当程度上的内涵重合,所以与龙溪同时及之后的学者往往站在"现成"的角度上对"见在良知"说进行批判。本文试图在良知的当下缘构与自然流行意义上予"见在良知"的内涵解释以新的角度,并藉以反观龙溪良知说的本体面相与工夫路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选取宋明儒者的重要代表朱子、王阳明与弟子邹东廓、刘蕺山,阐释并比较各家对"戒惧""慎独"工夫的不同解释。"戒惧""慎独"工夫经由宋明儒者的不断实践,工夫的内容、着力点、用功时段及体用关系等呈现出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分解至浑一的不断深化而超越之过程,最终归显于密。因此可以说,刘蕺山的"慎独"工夫达到了宋明理学心性工夫的高峰。  相似文献   

20.
作为王阳明最早的亲炙弟子,楚中王门的代表人物蒋信学兼阳明、甘泉两家,在理气、心性等诸多方面对明代中叶兴起的心学浪潮做出了理论上的深化与推动。蒋信之学以"万物一体"为宗,为达至此一体之境,蒋氏构筑了一套"知几"工夫论,将工夫的落实逼至心体发动之端倪与萌芽处。对蒋道林而言,"知几"即是保任心体而不使之逐物,"慎独"就是对独知的惺惺常觉,两者都意谓着在心体至微至寂之"几"上做功夫。因而,"知几"与"慎独"构成一体两面工夫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