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中国当代审美文化因其在我国生成的社会条件、具体语境、文化构成不同,形成了文化自身的多重性,既有其大众化、生活化、多元化、世界化的特征,又有过重的功利性、世俗性的感性趋势和形式化、商业化的物化倾向。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中国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和进入消费社会,城市审美文化应当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一个新兴的重点领域;城市审美文化研究有着自身的独特视域和文化形态,并且贵在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城市审美文化建设与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内在的紧密关联,应当发挥其对市民特别是青少年的陶冶引领作用;城市审美文化研究以彰显城市的文化个性,提升城市的文化竞争力为旨归.  相似文献   

5.
当代飞行大学生由于其未来职业的特殊性,在校园内具有独特的丈化时尚心理与化消费形态.本通过调查问卷分析这些现象,目的在于为这个特殊的学生群体设计校园化生活内容,从而正确引导其追求化时尚,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女性追求身体之关的行为中与生命存续之间存在的多重紧张关系表明,女性的审美时尚已日益摆脱了对男性的依附关系。但是,女性崇关行为中仍然存在的男权价值观意味着潜在的生命伦理危机。在女性生命伦理问题上,必须注意利用女性主义对女性生命意识的积极影响,同时防止女性生命意识的畸变与生命伦理危机。  相似文献   

7.
女性追求身体之美的行为中与生命存续之间存在的多重紧张关系表明,女性的审美时尚已日益摆脱了对男性的依附关系.但是,女性崇美行为中仍然存在的男权价值观意味着潜在的生命伦理危机.在女性生命伦理问题上,必须注意利用女性主义对女性生命意识的积极影响,同时防止女性生命意识的畸变与生命伦理危机.  相似文献   

8.
医学审美的社会文化属性和功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医学审美的社会文化属性和功能青岛医学院(266021)秦守哲现代科学技术给医学体系带来的最引人注目的变化,就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当新的美容技术和手段象隆鼻术、隆乳术、正颅术等给人们带来新概念的美感时,不仅促进了美容医学的发展,而且在悄悄地改...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蒙古族以能歌善舞著称。优秀的历史文化底蕴让蒙古族独具特色。其中比较出名的就属蒙古族民族舞蹈了。蒙古族舞蹈与其开阔明朗的生活环境背景离不开,或演绎多样马步,或展示矫健身姿,亦或是热情的摔跤舞等等,这一切个性风格的形成都是有一定特殊原因的。本文从蒙古族民间舞蹈的历史渊源、特色差异化、历史影响等着手,着重剖析蒙古族舞蹈的现实意义,从而为民间舞蹈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潘杰 《学海》2007,(6):208-211
就生命而言,水是万物之源,水文化与生命起源及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是一个同构的过程;就审美而言,美是和谐的美,和谐的美是水的美的特性.水的特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审美对象,更演化为一种审美体系.水的自然之美、灵动之美、风格之美,激发人的想像,给人以启迪,并在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地传承光大.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消费主义为标志的后现代文化思潮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全方位浸染已是在所难免,以情感制作与“快适伦理”为表征的“后情感主义”审美趋向日渐明朗。然而,大众文化承诺给人们的欢乐神话与身体解放,却往往陷入娱乐透支后的身心疲乏和性感聚焦后的精神空幻,形象的欲望满足取代了文化的意义追索,审美正义与文化伦理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消费时代的大众文化完全无视生命中的“痛苦”、“严肃”、“庄严”与“意志”一端,沉溺于“人生幻觉”“瞬间的快感”,在世俗娱乐中丧失起码的自知与清明,不但以“媚俗”为荣甚至以“恶俗”为乐,踏越了文化伦理的底线,使中国文化道统愈陷困境。  相似文献   

12.
汪新建  吕小康 《心理科学》2005,28(4):998-1001
本文视时尚消费为一种文化现象,并在麦克莱肯的意义转移模型基础上提出意义互动模式,强调消费者的消费主体地位和时尚消费的创造性功能,指出消费者不仅接受着文化内涵,同时也通过自己的解构和重构积极地进行着意义和自我的建构。作为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消费就这样以其独特的方式成为意义表达和自我建构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作家的创作往往受到其民族传统文化和其生活环境的影响;沈从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独立个体人格小说大师,在他的作品中构筑了一个神秘奇幻的"湘西世界";在沈从文的"湘西世界"里,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沈从文对传统文化中的湘楚文化、道家文化的精神体认和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14.
审美境界和道德境界分属美学和伦理学两个学科领域,但又都是人生的正面价值体现,也是人生的一种理想状态。二者之间不应混淆,却又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审美境界不是纯然客观的形态,而是主体在审美对象召唤下产生的整体性心灵状态,其中包含着道德情感,古人称之为“胸襟”。人的审美活动之所之能臻于“境界”,恰恰是由于有道德价值的介入,否则无法达到境界;道德境界体现了最高的道德价值,以“至善”为其核心价值,儒家的“仁”或“诚”等都是达到了至高的道德境界。道德境界不是外在的约束而致,而是以内心的自觉来践行来达到,其中包含着精神的幸福感和悦畅感,同时,也有审美的因素在其中。  相似文献   

15.
学诚 《世界宗教文化》2012,(2):9-12,8,113
佛教文化在推动文明进步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举世瞩目的文化成就,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在现代社会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物文化的严重弊端也开始显现。现代性危机归根到底是一场"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是物文化无法超越自身局限性的必然结果。只有我们的文化精神超越物文化、达到新的层次,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这场危机。文化精神的向内超越,必须借助于丰富深刻的智慧见地。在东方文化的土壤中,这种内向的心灵智慧发展得尤其充分,东方圣哲们的智慧结晶共同构成了"心文化"的主要内容。这场朝向内心的伟大进军势必开启人类社会的第三次伟大变革。  相似文献   

16.
社会科学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发现和重视,在我国更是如此。社会科学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其巨大作用将日益凸显出来。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这些悠久历史文化传统源于我国各个地方地域文化,是这些地域文化的有机统一。从社会科学的各个角度挖掘和研究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无疑能够增加这些地区的文化底蕴,从而增强这些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后劲。社会科学意义重大,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它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法宝;它还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的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17.
自从关于“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提出以来,“社会矛盾与社会和谐”的关系问题就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不同的学者依据于各自的学术资源和经验感受,对于问题作出了各自不同的阐述。这是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它不仅扩展着人们的思维,也必将有益于实践。以学术的维度关注现实重大理论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学者应尽的职责。有鉴于此,本期刊发了这组笔谈,并期待着学界朋友的进一步参与,共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完善与发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化中具有十分丰富的社会认知思想,其中包括通过非言语行为进行社会认知的思想。中国文化中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认知,是指通过对认知对象的非言语行为的判断以达到对认知对象的了解过程,包括视瞻、言语、容止、颜色、声音、好尚等内容。中国文化中非言语行为的社会认知是典型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社会认知,它以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以及中国语言特有的形式表现出来,既不同于西方的社会认知思想,也有别于现代社会认知的理念和范式,形成了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中国人的社会认知心理思想。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中具有十分丰富的社会心理学思想,其中包括社会认知的思想。中国文化中的社会认知思想包括知人观、知人术和有关认知者的理念等内容,是一个从有关知人的重要性、困难性、可能性到各种知人的方法、技巧以及认知者理念的内涵丰富的整体系统。知人术即是典型的中国人社会认知的方式,它以中国社会、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以及中国语言特有的形式表现出来,既不同于西方的社会心理学思想,也有别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理念和范式,形成了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中国人的社会认知思想。其中,有关具身认知的思想,与现代具身认知的理念相一致,同时又具有独特的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具身特点,显示出中国古人有关社会认知思想的先见性与高明性。中国文化中的社会认知思想既是中国本土化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当代社会心理学有关社会认知内容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authors presented, as a case study of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in cross-cultural research, E. S. Bogardus's (1925) Social Distance Scale, which requires respondents to indicate the social distance between themselves and others. The meaningfulness of the scale depends on the assumption that respondents believe that the magnitude of social distance increases as one moves through the social categories of family member, friend, neighbor, coworker, and citizen. The authors tested this assumption for English Canadian, French Canadian, Jewish, Indian, Algerian, and Greek participants, all 1st-generation immigrants in Montreal. The participants rated their willingness to associate with members of each of the other ethnic groups in 5 social categories. The percentage of respondents in each sample whose data conformed to the prediction ranged from 63.7% to 98.0%, with English Canadian, French Canadian, and Jewish respondents providing responses most consistent with the predicted pattern. The Indian and Algerian respondents' data were the least consistent with the predicted pattern, especially when rating members of their own ethnic grou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