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庄子哲学的主题是放歌生命.位居<庄子>首篇的<逍遥游>是庄子哲学之总纲.对于庄子来说,"逍遥游"既不是"鲲"在水中的游,也不是"鹏"在空中的游,而是"心"在世间的游,是精神的苦旅:神游! 只有神游是游于"无穷"的逍遥游."游"即化"形"归"虚",是"心"对"形"的抗争.  相似文献   

2.
本文尝试以<庖丁解牛>为例,将自己对老庄之道关于修道摄生方面的一点参悟所得,奉与诸同道分享并希见教! 一、遣有证无,是老庄摄生之道的一贯目标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篇幅不长,仅三百多字.但其中所寓含的养生之道和人生哲理,却给后人留下了震撼性的启迪.<养生主>是"老庄"之学唯一以"养生"命题的篇章,只不过今天人们对"养生"一词的理解与<养生主>的原意有所不同.所谓"生",是指人的形体生命,是<老子>中的"有".  相似文献   

3.
"气"是中国哲学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庄子>这部汪洋恣肆、包孕万汇的著作中,作为生命底蕴的"气",以虚静的形式,体现在艺术创作、鉴赏及人格美的建构中.  相似文献   

4.
三庄子的道与物关系 庄子至少在三个方面深化发展了老子的道、物关系.其一,老子"玄之又玄"的道,是为域中之一,仍是处于空间之中,庄子则将道往无限的时空延伸;其二,老子的道是"独立而不改"(25章),庄子则将道与生命做更紧密的结合,道落实到人心,并且"唯道集虚"(<人间世>),透过"心斋"之虚,使得道体现出精神境界的意涵;其三,庄子透过道--气--物的关系,提出"物化"与"安化"的观念.前者意指个体生命在宇宙大生命中的转化,后者则触及死生问题,而宣畅死生乃气之聚散,人应安于气化.以下,即就庄子思想中的道物关系,逐次展开申论.  相似文献   

5.
<道德经>第25章所云"王亦大"抑或"人亦大",历来争论甚大,本文从道家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为出发点,通过考察<道德经>及<庄子>对回归理想世界的不同途径选择,证明:<道德经>希图借助"圣王"的力量促进这种回归,故<道德经>十分重视"王"的作用,是为"王亦大";但<庄子>更重视"人"在回归理想世界的地位,是为后来改作"人亦大"的思想资源.从"王亦大"到"人亦大",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物化"概念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庄子哲学中,"物化"概念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诠释幻化、死亡、自化、观化.这四个层面相互贯通,是庄子立足人的生存现实对人的生命问题的独特思考和对超越之路的个性化设计,在其整个哲学思想中起着关键作用.这里既有人的"命"的一面,也有人对"命"的"觉"的一面,体现着作为精神性存在的人的主体优越性.合理地解读庄子的"物化"概念,对把握庄子哲学的特质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老子>第25章所云"王亦大"抑或"人亦大",历来争论甚大,本文从道家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为出发点,通过考察<老子>及<庄子>对回归理想世界的不同途径选择,证明:<老子>希图借助"圣王"的力量促进这种回归,故<老子>十分重视"王"的作用,是为"王亦大";但<庄子>更重视"人"在回归理想世界的地位,是为后来改作"人已大"的思想资源.从"王亦大"到"人亦大",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易学是成玄英<庄子疏>诠解<庄子>的重要文化因子.他不仅援引<易>文,而且熟悉汉易与王弼易.基于道教重玄学的宗教立场,他还对八卦方位进行了暗用.发掘<庄子疏>的易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9.
褚伯秀,号雪巘,又号"武林道士",钱塘(今属浙江杭州)人,宋末元初道教学者,有<南华真经义海纂微>106卷传世,曾注<道德>、<冲虚>二经,皆佚.淳祐丙午年(1246),西蜀的范应元在京师设席讲<庄子>,褚伯秀师从他学习,得<庄子>心印.  相似文献   

10.
赵庆玲 《美与时代》2007,(3):116-117
<中国农民调查>一发表,就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真实是报告文学安身立命之所,也是整个纪实文学的生命所在.<中国农民调查>的轰动和震撼力,源于"真实的力量".<中国农民调查>对自然主义式的真实观的追求无疑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其成功的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恰恰在于它对自然主义的成功超越.  相似文献   

11.
王向军 《美与时代》2004,16(1):78-80
丁玲早期欲情小说是指她1927年到1929间年创作的几篇著名小说:<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暑假中>、<自杀日记>、<小火轮上>等.之所以将丁玲的这些以描写性心理的小说称为欲情而非爱情小说,是因为丁玲在作品中探讨的主题已超越了同时代新女性的"爱情自由"及"普罗文学"的"革命加恋爱"的旧套,试图在欲望与女性生命意义追寻这一更高层面上开展自己的思索.  相似文献   

12.
<周易·师·彖>中的"毒"字被历代注家训作不同的含义,本文通过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不同注释的探究以及对"毒"字本身的历史性考察,认为此处"毒"字当训为"厚",并与<老子>、<庄子>中的"毒"字加以对照.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郭店楚墓的年代,利用郭店楚墓竹简<唐虞之道>篇中出现的"性命"以及传世文献的材料,指出刘笑敢先生以"道德、性命、精神这三个复合词"判定<庄子>内篇早于外、杂篇之说,存在问题.因而以刘先生之说为根据的种种关于<易传>年代的结论均不可靠.  相似文献   

14.
《庄子·养生主》的主题可以理解为"如何实现养生全神并在此基础上超越生命的有限性"。庄子认为,人的肉体生命是有限的,不能消耗在对于有形世界的知识把握上,也不能停留在经验和技术层面上来应对世界,更不能为形体的残缺、生存的困境以及人伦的礼法所限制,而应该顺任自然、由技进道、率性顺天,这样才能"养生全神"并彻底摆脱有限性的束缚,如同无形之火超越有形之薪的限制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天道的大化流行中去,从而获得超越意义上的无限体验。  相似文献   

15.
<南华真经义海纂微>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庄子>集解.该书成于南宋末年,内忧外患的时代处境,理学勃兴的哲学思潮,"六经注我"的学术氛围·使得<南华真经义海纂微>独具特色,在庄学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价值.而"六经注我"的学风,也给<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周易>是中国占代生命哲学的源头."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兼三才而两之"是其生命哲学中的重要命题,构成了其生命哲学思想.在<周易>生命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画把绘画作为体悟宇宙生命的外化形式,重视生命意象的表达,以生命精神为绘画的最高原则.以阴阳和谐为绘画的最高境界,以人品、胸次为绘画的必要前提.<周易>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调构成了中国绘画的内在特质和永恒魅力.  相似文献   

17.
<庄子>作为一个具有丰富的解释可能性的文本在西方哲学这一新的眼光下展示出了新的意义.然而,英语世界真正以严肃的哲学眼光看待<庄子>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长久,还只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本文评述了这期间最有影响的庄子哲学研究:葛瑞汉、陈汉生、郝大维和安乐哲、史华兹以及爱莲心的研究,特别关注在中西文明的互动中所激发出来的洞见以及隐藏着的尴尬和陷阱.也正是在文明间日益复杂的互动中,<庄子>才可能走近我们身边,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8.
问题的缘起 陈静先生在"吾丧我--<庄子·齐物论>解读"一文中认为:解读<庄子·齐物论>的关键在吾丧我,并且对"吾与我"的含义进行了辨析.①她认为"我"是形态的我:"这个‘形态的我'处于与外物纠缠的状态之中,被外物裹携着、冲击着,踉跄于人生之途而没有片刻止息,终生劳碌却不见得有什么成就,疲惫不堪却不知归属何处.‘形态的我'展示了‘人'作为‘物'的存在状态,这样的‘我',实在是被动而无奈的."而"吾"是丧我之吾,"‘吾,不是‘形态的我',也不是‘情态的我',所以在任何极端的情景下都不为所动.……超越了形态和情态的‘吾,,‘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游'是<庄子·逍遥游>的基本概念,它展示的是一个自由的境界.‘我'被外物裹携且陷溺于角色的序列之中,与‘游'无缘,‘吾'才能‘游,,‘吾'的‘游'展示了一个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有了这个境界,‘人'就从‘物'的和‘角色'的存在状态中超脱出来了."  相似文献   

19.
<养生主>是<庄子·内篇>中的一篇,顾名思义,<养生主>讨论的是养生问题.大致包括如下内容.  相似文献   

20.
田兆耀 《美与时代》2008,14(1):22-25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和海德格尔{1889.9-1976.5)虽然相隔两千余年,相距万里之遥,但是从<天运>、<艺术作品的本源>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艺术思维主要特征的认识存在互证互释的可能.他们分别借助于"咸池至乐"和"希腊神庙"等艺术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我们把二者放在一起讨论.不仅有助于理解他们二人各自的观点,同时有助于深入理解艺术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