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首先简述了形而上学史,探讨了康德对旧形而上学的批判.接着概述和批判了尼采的形而上学批判.海德格尔认为,尼采的错误在于把存在解说为价值,在于在追问存在者的存在根据时遗忘了存在本身.在尼采以强力意志为根据的价值之思中,主体性形而上学忽略与遮蔽了存在.形而上学的秘密是根据律.形而上学通过根据律主宰了现代人的命运.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克服与超出就是把作为存在者原则的根据律拆解为作为存在原则的存在与根据相互归属的根据律.德里达认为,在阐述此在的存在机制与存在意义的基础存在论中,海德格尔区分了本源与非本源.他把本源理解为本真本己性.在德里达看来,这种理解还是带有传统形而上学亦即在场形而上学的烙印.德里达对亚里士多德时间观的再解读表达了他对形而上学的深刻批判和解构.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的批判表明了他自己看到了比作为在场之存在还要古老或晚到的"事情".这种"事情"乃是对在场—不在场的绝对超出,就是德里达以踪迹之名所思考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中国型“超载”老龄社会中,原有的孝道、敬老等个人及家庭的道德行为正逐步缺场.关怀是人的一种需求,也是一种价值判断.老龄关怀在实质上,其公共本质是对人的实体的尊重,是对类生命的尊重.老龄关怀的内涵指向对于老龄者的实体性承认,生命个体追求向实体的回归,其根源就是对于人的本源性的一种敬畏,是对人类生命源头的敬畏.“超载”社会老龄关怀的解决,首先应阐明老龄关怀的道德哲学基础,从而可能寻求文化上的互融以实现老龄关怀难题的伦理性突破.  相似文献   

3.
<简·爱>作为一部经典名著,曾被多次改编为电影.这些不同的改编对原著都有不同的认识和表现.仔细分析各部电影改编作品与原著之间一即"语言"与"图像"之间的关系会发现图像是语言之延伸.而语言是图像之本源.如何保持语言与图像之间合适的张力,是每个时代的改编者都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高子文 《学海》2012,(3):172-175
贾樟柯一直被认为是"民工导演"。他用纪实与虚构相结合的电影手法展现了当下中国人与环境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合谋,以及人对环境的抗争。通过文本解读,本文细致分析了他的电影中的这三方面内容,并同时指出贾樟柯电影观念的嬗变。从《二十四城记》开始,他的电影从个体关怀转向了文化思考,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其社会批判的尖锐性。作为导演的贾樟柯却实现了他从电影"民工"到"传奇"记录者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一、中华文化是中医学的源头与根本 提及文化中医与中医文化可谓千头万绪.<礼记·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这句话明确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必须要有本源,一切生命只有依靠本源才能繁育.即使到了今天,人类哪怕就是掌握了克隆生命的技术,也不能离开源初物种.当然,这不是笔者要说的主要问题,我要说的是中医文化的本源问题.  相似文献   

6.
当代著名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蒙培元的情感哲学,学界称之为"情感儒学"。他提出了"人是情感的存在"、"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儒家哲学是情感哲学"等一系列重要命题。他的哲学思想有"主体""心灵""超越""境界"与"自然"这几个最重要的关键词,并由"情感"观念贯通起来。他有一个重要命题即"情感可以上下其说":往下说,情感与生理心理相联系,就是主体心灵的感性层面,即是一种形而下的自然经验;往上说,情感与实践理性相联系,乃是主体心灵的超越层面,即是一种形而上的超越体验。情感儒学实可谓两千年来儒家主流哲学之大翻转,即颠覆了以宋明儒学为代表的"性本情末""性体情用"的观念架构,回归孔孟的情感本源观念,由此引发了当代儒家哲学研究的"情感转向"。  相似文献   

7.
佛教文化最早是从印度传入我国的,在不断演变中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和道教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禅宗。如何结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趋势和国际的设计潮流,将禅宗文化融入到现代人们的生活中去,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当代家具的设计观念中,"再生设计""极简设计""回归主义"等是禅宗文化中"明心见性""追求本源"的体现。禅宗的家具设计特点,同样主张"天、地、人"的融合关系,主张家具的设计不破坏周边的自然环境,同时能够和环境融为一体,具有自然界中的"本源"特征,讲究思想境界的回归,强调"天、地、人"有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需要一个人     
在浴室里洗澡,忘记拿干毛巾。平时,我会大声对妻子说:"哎,帮我拿一下干毛巾。"现在,妻子不在家,屋子里只有我一个人,我穿着湿裤从卫生间出来到卧室去翻干爽的毛巾。有一部电影,己忘了片名。一个孩子在卫生间洗澡,突然间水浇到了脸上,睁不开眼,他扶着墙壁,大叫:"妈妈,毛巾。"继而,男孩子呆在那里。他无声地哭了。他的母亲不久前刚刚去世。以前,他就是这样习惯性地唤妈妈的。我们需要一个人,一个很亲密能够在浴室里为你递上毛巾、衣裤的人。你小的时候是父母,长大了是你的爱人。  相似文献   

9.
自己的样子     
日本知名艺人北野武,不仅擅长表演,是日本著名漫才(相声)表演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导演,他导演的电影有《那年夏天,宁静的海》《花火》《菊次郎的夏天》等等。他的电影,有以"最简洁的语言讲最感人的故事"之誉。据说,成名之前,北野武是个穷小子,非常渴望拥有一辆好车。后来成名了,有钱了,第一件事,就是跑到车行,买了一辆保时捷。但是,他发现,开保时捷的感觉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原因在于,北野武说,开车的时候,"看不到自己开车的样子"。  相似文献   

10.
在周初"以德配天"、"保民而王"的观念下,天对"德"的鉴察重点指向王者的功业而非个体的德性,这使当时的天命观呈现为一种政治化的贵族式天人关系,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孔子的仁学立足于个体的安身立命,将周初的天命问题由外在的承领转作内在的证悟,提出了对人的道德意识的普遍性的思考。他对天人关系的本体论诉求,使得儒家之天实现了从纯粹主宰之天向形上的价值本体之天的超越。孔子对天作为价值本体的认识,与春秋时期天从意志之天(礼法道义的晓告、赐予者)向价值本源之天(天道)的转变有关,在这一点上,他尤其可能受到了齐国政治家晏子的天道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管子》哲学意义上的道分为天道自然之道、客观真理之道、万物本源之道三个层面。《管子》天道观体现出春秋时期过渡的特征,既有对天道、上帝的崇拜与祭祀,又有对在逐步构建自然天道的客观真理性认识。《管子·经言》组较早的把生命现象与"道"联系起来,奠定了万物本源之"道"论的逻辑起点,这也是中国生命哲学的真正源头。《道德经》成书当晚于《管子·经言》组,《道德经》万物本源的"道"论是对《管子·经言》组中被赋予生命意义的"自然天道"之提升。《管子》哲学意义的三种"道"论指向不同,但却有相同的特征,表现为虚静、广博、周密的特征。物质性的水、精气作为万物本源,代表着从本源论上逐步建构起春秋古典哲学的朴素唯物主义架构。《管子》"水本源论"形成有其内在逻辑,其成文当在《管子》四篇之前。  相似文献   

12.
和爱稣 《天风》2014,(3):54-55
<正>《爸爸去那儿》也许并不能被称为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电影,电影版似乎与原来电视节目的区别并不大,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没有专业的演员,就是一堆生活琐事的记录。但就是这样一部简单到就像过家家的电影,横扫了全国的影院,创造了新的票房纪录。坐在电影院里,我在想,这样一部不是电影的电影(包括电视版在内)为什么会如此风靡中国呢?看完电影,我感到好电影其实是十分单纯的。它们其实是灵魂的产物,无关形式,美好的东西不管是在电视上,还是在电影院里,不管是用DV拍,还是用胶片摄像机拍,都是美好的。《爸爸去哪儿》从某种角度,正是回归了电影的根本——人与人之间那种美好的情感,那种美好的关系,这些情感和关系,无论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示,都是美好的。  相似文献   

13.
在19世纪美国的文化巨匠中间,有一位提倡回归本源、走进自然的作家梭罗,他与爱默生、富勒一样都是追求简朴生活的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14.
卡尔·马克思把以自由人为目标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看作是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与理想构思;托马斯·阿奎那所谓的"人的全面自由"本质上是"蒙恩"之人的精神灵性向着无限终极实在的自由翱翔.两种观点共同指向人存在的内在诉求--神圣与世俗的共构.解放与救赎在某种意义上是相通的.对人的自由与解放、内在与超越的关注与期许是两位思想家的共同理想.人的全面自由、解放就是从肉体到精神的通透的、彻底的摆脱桎梏--无论是共产主义与人存在的自由之境,还是基督救赎与人的存在的神恩之境,都将是一个向着终极目标、终级理想迈进的永恒开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在某种总是比本体的存在之努力更加久远、比各种开端和原则更加久远的责任中,在无-本源的东西中,自我回归自身,对他者负责,是对于一切人而言的人质,在自己的真正非-可交换性中替代所有人。它是某个对于所有的他者而言的人质。因为最终并且首先,我甚至为他们对我的责任而负责。作为那个自我,我是一个支撑着那个"充满所有东西"的宇宙的人。这种先于存在和诸实体的责任或者言说,并不被本体论范畴说出。  相似文献   

16.
赵颖  陈清华 《学海》2012,(3):176-179
从《小山回家》到《海上传奇》,贾樟柯用10多部电影记录了中国当代变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普通人特别是底层人的命运。与冯小刚、张艺谋等由于影片题材及风格转变而只能贯之以"导演作品"的电影不同,贾樟柯的电影由于一些元素的重复已发展成为一种特有的"类型",而贾樟柯也是目前中国少有的形成自己"类型"的导演。本文从内在观照、风格、表演、定位等方面分析了贾樟柯的电影"类型化"元素,试图为他的"类型"电影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信仰就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崇拜,并拿来作为行为指南和榜样,是贯穿在人的世界观之中的一种意识规范.日本的民间信仰,或称"基层信仰"是一种非宗教信仰.是以日本固有的"八百万神众"为对象的神祗信仰,代表了依赖祈愿占卜、信仰奇迹咒术等具有地域性、民间性的观念领域,与日本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伦理意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作为扬弃了本然形态的存在,现实世界形成于"事"。"事"在广义上可以理解为人的活动及其结果。从抽象的形上视域看,与"事"无涉的"物"似乎具有本体论的优先性,然而,以现实世界为指向,则"事"呈现更本源的意义。人通过"事"而与"物"打交道,在此意义上,人与"物"的关系,乃是以人与"事"的关系为中介。"物"唯有融入于"事",才呈现其多样的意义。通过人的活动("事")而形成的现实世界既表现为事实界,也呈现为价值界,而"事"则从本源上为事实界和价值界的统一提供了根据。在理解现实世界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避免化"事"为"心",而且应避免以"事"为"言";肯定现实世界基于"事",则既蕴含着扬弃存在的本然性,也意味着承诺其实然性。  相似文献   

19.
"门"和"窗"集中体现了人以自己为中心打量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卡夫卡营造的艺术世界,处处充满了"门"与"窗"等空间意象,具有存在论的功能,在探索者与他熟识的世俗世界之间起到一种间离的作用,向主人公昭示着通往存在之路。它们帮助人们摆脱事物的拥有者和生产者的身份,摆脱了人自身"此地"和"现在"的局限,让人深入到事物的深层空间,那里流露着事物本源的自由。在一切呈现的同时,人又能反观到纯净的、全部的自身。同时,卡夫卡艺术的想象与身体的自虐意识息息相关,身体的痛苦往往成为他艺术之思的起源。对艺术的执著与忠诚越迫切,对身体的痛感和不适感体会就越深。卡夫卡率先从身体性探索艺术的本质,揭示艺术对于身体性的关联,使身体与心灵、身体与社会在艺术中寻觅到了接合点。而通过对卡夫卡小说进行文本转译空间图解更,有助于更深刻地揭示其小说中的空间要素与身体性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张岱是明晚期的散文家、史学家,他是一位非常懂得生活、享受生活的"美食家"和"玩家",兴趣广泛,喜好颇多。他有句名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似乎可作其"吃""玩""雅"等嗜好的注脚。有人评价,《夜航船》是张岱著的一部"百科全书":从天文地理到经史百家,从三教九流到神仙鬼怪,从政治人事到典章沿革,广采博收,涉及学科广泛;《西湖寻梦》是他用散文笔调写的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