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欲洁何曾洁--兼论净土美学的现代启示 我在前文曾说妙玉居住的拢翠庵,是"园中之园、净土中的净土".现在我们还应该说妙玉在大观园群芳之中,是最为洁净者,是洁净者之典范是洁净中之洁净者.然而她如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其命运竟然如第五回断语所说的那样."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其下场竟然是"可怜一个极洁极净的女儿",一个"闲去野鹤,无拘无束"的灵性少女,却被贼人动持,倍受凌辱,成为不洁的存在(第一百一十二回).  相似文献   

2.
瑞典导演伯格曼是20世纪电影艺术的大师级人物,其实,他还是一位思想家,犹擅于解剖人性与苦痛,关照心灵深处的矛盾和困顿,他对于生命、疾苦、死亡的透视,对人性中的幽闭、哀伤、恐惧、孤独的感悟与体察,对人际交往中的残酷与逃避、冷漠与温情、无力感与救赎的理解与艺术表现远在许多空头医学哲学家之上.他用他的天才洞察力和灵性的镜头为我们写下一部鲜活的医学思想史.  相似文献   

3.
虽然贾、林二人的爱情是深刻和执著的,但这种爱情最终也不能超越大观园里社会结构既成状态的“结构制约性”。这种结构制约性既有在现实层面大观园人物关系的一面,还有维持结构的规则——封建伦理中反对自由恋爱,视男女私情为洪水猛兽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永明延寿是五代宋初影响深远的禅僧。他倡修净土,长期以来被视为禅宗领袖接纳弥陀净土信仰的早期典范。在《万善同归集》中,他旁征博引地论证了西方净土的殊胜和往生修行的利益。他使用的“唯心净土”的观念,则巧妙地将传统的“理土”问题放置在净土往生的语境之中,为弥陀净土信仰争取到更多的阐释空间和理论架构。  相似文献   

5.
孙悟空是一个神通广大的人物。他会腾云驾雾,入地登天。同时,他也是一个神秘莫测的人物。象征为何,众说纷纭。究竟他是吴承恩审美理想的代表人物,还是农民起义失败的英雄?……  相似文献   

6.
我认为,所谓美是审美的唯一特性这一观点值得考虑。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H.奥斯本(Ha-rold Osborne,著有《美论:美学、批评和美学史》)。他的这一观点发轫于G.E.穆尔。笔者这里想辩明的是,唯一的审美特性不能成为一般审美判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圣经     
陈鼎亮 《天风》2008,(22):45-46
一、压伤的芦苇母亲离开我们已15年了,但她所读的圣经却一直放在家中。受外祖父的影响,母亲年幼时就听到福音。外祖父的灵性经验、生活见证对她影响很深,特别是外祖父临终前,清楚告诉他们自己离世的时间,唱着赞美诗与他的儿女们欢快地告别。这种不寻常的经历,为母亲埋下了福音的种子。出生在40年代的母亲,由于社会的巨大变革,  相似文献   

8.
行策禅师是清初净土宗代表性人物,其净土思想带有鲜明的融合色彩和实践倾向,前者主要表现为禅台解净及儒佛会通,后者重点体现在净土三资粮观方面。以袾宏、智旭为参照,行策的禅净调和论出现了某种“洄流”现象。行策净土思想的贡献主要在于“依托莲社,精进佛七”理念,该理念反映出清初净土宗的宗派意识有进一步增强的迹象。  相似文献   

9.
昙鸾(476—542),雁门(治所在今山西省代县)人,少年时于五台山出家为僧,后来住锡于交城县石壁玄中寺,梁武帝萧衍誉之“肉身菩萨”(《续高僧传·僧达传》),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尊之“神鸾”(《续高僧传·昙鸾传》)。昙鸾是中国净土宗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他把印度传入的影响并不大的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发挥、改造为中国式的净土理论。他创二道二力之说,以靠自力修持成佛的佛教其他各派为难行道,而以仗他力(佛力)成佛的净土法门为易行道,从而为净土法门争得独立的地位;论证阿弥陀佛本愿力可靠,往生净土是真,一切人皆可往生净土成佛,从而大开佛国之门;强调持名念佛的方法,简捷方便,从而人人可行。这样一来。  相似文献   

10.
杨来华先生的山水画,有对中国传统水墨精神内涵的探究,也有对现代图像艺术表达方式的尝试,其山水画作中所体现出的多元文化与创作手法的巧妙结合,得益于他艺术的灵性和对禅意的参悟,其东方水墨韵味既抒发了他的个人情怀,更有他对现实生活与精神层面、现实与超现实的冲击与融合的思考,他的水墨世界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杨来华先生近年山水画的艺术特色,可从审美质料、审美形式、审美存在三个层面去解读。  相似文献   

11.
什么是灵修?灵修,就是灵性修养,或者灵性生活。更清楚地说:就是教友信仰生活中的自我培育、自我圣化。因为我们接受了圣教会的信仰,领洗入教,成为基督妙身的肢体、圣教会的成员之一、天主的儿女;因此,我们与世俗事务,在精神上、在信念上是隔离的。虽然我们处身于人世间,生活于社会中,  相似文献   

12.
以杨仁山与日本净土真宗僧人小粟栖、释龙舟之间净土观的互相论辩为内容,探讨二者净土观的差异。认为杨仁山的佛学路径是从《大乘起信论》入禅宗,并钻研华严、净土,后导归净土;其净土观具有禅净双修的特征。日本净土真宗则认为末法时期众生只能完全依靠弥陀愿力,以纯他力得到解脱,极重信愿。同时,二者的净土观皆以"信"作为理论主线。  相似文献   

13.
祈祷的本分     
《天风》2002,(8):F004-F004
上帝要我们信他是我们的真天父,我们是他的真儿女,为叫我们放胆且有信心去求告他,如同亲爱的儿女求告他们亲爱的父亲一般。上帝的名本身固然为圣,他更要我们尊他的名为圣。就是我们清楚纯正地宣讲他的道,并照着他的道圣洁度日,作上帝的儿女。  相似文献   

14.
弥勒信仰衰落原因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弥勒净土信仰在南北朝时期非常兴盛,到隋唐以后逐渐衰落.其衰落的内在原因,主要是在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的选择上,信众更倾向于后者.其次·弥勒净土后继乏人而弥陀净土却人才辈出,以及以弥勒为号召的民众起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弥勒信仰衰落的另一在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在历代帝王之中,宋徽宗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艺术家,他的书画修为极高,特别是他所独创的"瘦金体",已为众人所接受,成为绝世佳品。同时宋徽宗又是一位非常痴迷于道教的皇帝,道家所追求的充分自由超脱的主体精神,"无心"的审美态度,"淡而无为"的道教文艺观,以及对生命灵性的尽情抒发和追求,都影响了他的书法艺术及其内在精神,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我们可以品味到道教所特有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16.
谭世宝 《佛学研究》2004,(1):134-139
慧能开创的南禅宗成为后来中国佛教的主流,影响了后来的中国佛教。但是净土教也在中国佛教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明清以来的一些重要人物及其思想的剖析,认为所谓“禅净兼修”是南禅宗的唯一出路,净土教则借此兴起也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派,特别是如果没有净土教的兴起,则整个中国佛教都会随着禅宗的衰亡而衰亡。净土教既复兴了中国禅宗,也为中国佛教提供了发展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李公麟强调突出了线的运用,将完全用墨色线描塑造形象的传统白描画法,发展成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这无疑是将中国画中的线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审美高度,赋予了其丰富的精神内涵,为线注入了一种灵性与活力。他对中国画语言的重大贡献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8.
董明霞 《美与时代》2007,(3):112-114
在我国现代作家中,老舍的作品是最具悲喜剧审美形态的,在他漫长的创作历程中,悲剧、喜剧得到了和谐统一,形成了他独特的悲喜剧创作艺术.本文以老舍的代表作<离婚>为例,从悲剧人物的喜剧描写、灰色生活的调侃与讽刺等几个方面,深入分析作家对悲喜剧创作艺术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19.
太虚以综合“因缘生、唯识现”原理的如来藏为贯穿净土世界与生命的形上理性;落实为净土实践法门,开展出层次丰富、崇尚入世的伦理。作为价值合理性行为的净土伦理实践,与世间伦理统一而斥逐巫术。净土信仰的入世转向,鼓励因果律原则的现实运用,解释过去,预测未来,创造新因以求新果,具备工具合理性特征。太虚对理智与德性分裂弊端的洞见,及契合科学世界观的自觉努力,为他的净土思想更添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昙鸾(476-542),是南北朝时代北魏的一位佛教高僧,号为神鸾。他根据中国的国情,把印度佛教的净土思想,进行解释、发挥,创造出中国的净土思想,为以后净土宗的形成奠定基本的理论框架。中国净土宗传到日本后,昙鸾被日本佛教的净土宗及净土真宗视为中国净土宗的初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