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伦"、"理"二字,早在<尚书>、<诗经>、<易经>等经典中已分别出现."伦"有类、辈分、顺序、秩序等含义,可被引申为不同辈份之间应有的关系."理"则具有治玉、分别、条理、道理、治理等义."伦理"二字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较为广泛地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相似文献   

2.
求必得着     
叶予之 《天风》2008,(9):10-12
经文:腓4:6;路加11:9-13 在<(马太福音>21章22节中说:"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在<雅各书>4章2节也说:"你们得不着,是因为你们不求."这两节简短的经文都告诉我们:祷告中存在和强调一个"求"字.祈祷一词的原意就是"要求"、"请求".就是向上帝表示自己的愿望,向上帝要.  相似文献   

3.
在<说文解字>中称"凤,神鸟也";郭璞注的<尔雅>称凤为"鸡头、蛇颈、燕颔、龟背、鱼尾、五彩色、高六尺许".集众多动物大成之美的凤凰五色俱备,五义俱全."凤"是一种被神化、美化、理念化的祥瑞神灵鸟的形象,古代文献<礼记·礼运>日:"麟、凤、龟、龙、谓之四灵."先秦时期,以凤喻人喻己的唯有楚人.  相似文献   

4.
正十九构思奇特而又生动描写夸张而又真实——话说武松景阳冈打虎从篇幅上来讲,施耐庵厚爱武松,对林冲与鲁智深各用五回描写,而对武松却用了十回,被《水浒传》研究者称为"武十回"。武松本事与酒有密切关系,他对施恩这样说:"带一分酒,便有一分本事,五分酒,五分本事。我若吃了十分酒,这气力不知从何而来。若不是酒醉后了胆大,景阳冈如何打得这只大虫?那时节我须烂醉了,好下手,又有力,又有势。"武松打虎是关于他的传记里的重要情节。在景阳冈酒店里,  相似文献   

5.
所谓"孝",指善事父母.<尔雅·释训>:"善事父母为孝."<说文>:"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康殷的解释更形象:"象‘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1]所谓"悌",指尊敬兄长,弟兄相亲.<说文>:"悌,善兄弟也."贾谊<新书·道术>:"弟爱兄谓之悌."  相似文献   

6.
<周易·晋卦>卦辞载康(唐)侯封于晋,是由于此地适于繁殖."晋"字本义表示日出.<晋卦>爻辞是一首古"迎日歌".  相似文献   

7.
楚简《周易》校释记(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文探讨了楚简<周易>蒙、需、讼、师、比、大有、谦七卦的异文,指出"需"字在楚简中实际作"俟",应该是取本义"须待".楚简"惖"作" ",应训为止息.楚简"出事",即"出迕事"、作逆事,也就是"讼".楚简本的" ",较之王弼本、帛书<易经>本及帛书易传<昭力>所引之"次",更近于本字."原筮",即恕免他人的折败.爻辞"厥孚交如,威如,吉",是说其誠信像太阳一样明亮,象父老一样有威望,为人所信服,就会吉利.王弼本的"征邑国",楚简本作"征邦"是有来源的.汉人避汉高祖刘邦讳改"邦"为"国",而"邑"疑从"邦"字"邑"旁来,原本当从楚简本作"征邦".  相似文献   

8.
姚燕 《哲学动态》2004,(5):42-42
跨文化哲学不只是限于作比较哲学研究,而是一种"对照"(contrast)的哲学."对照"是差异性和互补性、连续性和间断性之间律动、辩证的相互作用,它最终能导致哲学中不同传统的真实互益."对照"的智慧在中国哲学中有其起源,在<易经>、<老子>和其他哲学文本中有丰富的资源,<太极图>展示了一种"结构的对照".将它置于时间的坐标,就有"动态的对照",所有个体生活史、群体历史与宇宙过程都通过先、后瞬间连续和间断地相互作用,处于一种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武松当年景阳冈打虎后,扬名天下。为感谢酒家“好酒壮胆”,特送去一只虎腿。店主得意地挂起“正宗虎骨酒”的幌子。到景阳冈旅游观光的游客慕名而来,店主不断夸赞:“打虎英雄亲赐虎骨,正宗武松牌虎骨酒。”生意火爆。  相似文献   

10.
不论人们对雅乐与郑声的态度如何,有一点无可置疑,即雅乐与郑声都表现一定的"情".<乐记·乐本篇>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这里有两点需注意:一是音乐源于人的内心,由于"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二是音乐是对声音运用艺术手段修饰的产物,即"声成文谓之音".  相似文献   

11.
孟子曾言:"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荀子也说过:"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是人之所生而有也."人凭借这些本能去承受外界的种种刺激;同时,外界的种种刺激必然引起人的本能的种种反应.如果感觉是舒适的、愉快的,这便是快感了;如果感觉是不舒适的、厌恶的,就是一种不快感.德国美学家康德在他的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把"快感与不快感"看成是"主体因表象的刺激而引起自觉".  相似文献   

12.
袁磊 《美与时代》2004,(4):12-14
<人间词话>指出:诗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为"有我"之境;张先<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为"无我"之境.艺术创作也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分.郑板桥一竹画,曾题"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为"有我"之境;旧俄罗斯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为"无我"之境.<人间词话>还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概念作了更深一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的哲学家、美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千古名言:"认识你自己".其实人类一直都在不断地寻求对自己的认识,在不断地审视、叩问自己的生命,生存状况.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引论>中说:"人类生活的真正价值恰恰就存在于这种审视中".另一位德国哲人兰德曼在他的<哲学人类学>一书中认为;人与动物不同在于动物是以"完成品"面貌来到世界的,而人只是一个"未完成体"即"半成品".他说:"自然只使人走完了一半另外的一半尚待人自己去完成".这就是说大自然只给了人的肉体驱壳,至于人的智慧、素养人的事业.道路、价值.全靠人在几十年的生命活动中去开创、塑造.每个人的人生历史就是这么一部完成或者说谱写"另外的一半尚待人自己去完成"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从《周易》视角看董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解削或本体追问的方法来解读董子学说,让人感到"隔".董学深受着<易>学影响.<周易>所呈现的是"意""象""言".董学也有"意""象""言".社会政治学是董学之"意".它发自于"仁",散为仁爱之心和忧患意识,转为政治"大一统"和礼乐教化.天论足董学之"象".它是由"天地"、"阴阳"、"五行"共同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意象系统,象征着生命大本,凝聚着董子全部的生命体验.<春秋>学是董学之"言".它是董子立"象"达"意"的一个话头.董子通过体会<春秋>之"辞",发挥<春秋>之"例".从而把握<春秋>之"意".  相似文献   

15.
从宋代至清末,已见的现存<悟真篇>清净丹法注本约有七种."先天一炁"概念在道教内丹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所见现存<悟真篇>清净注本的"先天一炁"名词之所指大概包括四种含义:本体论、生成论层面上的初始"元炁","生身受炁初"层面上的先天"祖炁","肾炁","阳生"之"真铅".  相似文献   

16.
“鬼道”、“仙道”与“正一盟威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晋的历史文献中,多称张陵之道教为"鬼道",称其道徒名为"鬼卒". <三国志张鲁传>曰:"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结了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功经验,把这些经验归纳为"十个结合".最近,他在<求是>杂志2008年第1期上发表了<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重要文章,对这"十个结合"进行了更加详细的阐发.他指出,"党的十七大把这'十个结合'定性为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8.
<太平经>中有"贤柔、贤渘、大渘、大渘师"诸词,未见辞书收释,今试释如下:"贤柔",即"贤儒",指贤能有道术的人."贤渘",同"贤柔",渘,是柔的异体字."大渘",即"大儒",指有高深的知识、方术的道教徒众."大渘师",即"大儒师",指道教中具有高深知识方术的传授者.  相似文献   

19.
楚简"融"字以往多分析为从"虫(蟲)"声,笔者曾主张声符应从"毓".今由<新蔡>简"融"及新出老簋"池"字的"也"旁可以证明楚竹书<周易·颐卦>"融"字所从的"口"形并非饰符,而是"子"字头部圈形替换为"口"形,从而可以说明楚简的"融"字应分析为从"毓"声.同时<说文>籀文"融"所从的"虫"旁应是一种讹变的写法,并非原貌.另外,楚简"鬻"字亦应分析为从"毓"声.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目录学始于西汉,以刘向、刘歆父子编著的<别录>和<七略>为标志.一般认为,"目"的含义是对篇目而言,即一书的篇和卷的名称."录"是叙录,即将一书的内容、作者事迹、书之评价和校勘经过等,写成简明扼要的文字.<汉书·艺文志>说刘向校书"每一书已,向辄条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