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朴是庄子哲学研究中比较受忽视的一个概念。庄子在多处围绕着朴展开言说,内涵深刻,层次丰富:在本体论上,庄子强调宇宙万物之原始本初的真,以朴真来观物得道;在人性论上,庄子关注人性之纯朴本然的善,以朴善来探究人性,体现出与儒家人性论很不一样的特色;在美学上,庄子追求自然本色的美,以朴美来表达个体心灵和人生审美感受的最高境界。庄子之朴,是其观物得道、论人审美的重要支点,也是一个连接和沟通真、善、美,从而融三者于一身的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2.
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仅是艺术还要包括自然这已经是没有争议的问题了.但是除此之外,什么还能进入审美领域成为审美对象学术界似乎还并没有形成共识.有的学者已经将人生纳入美学研究的对象,但是并没有将其看做审美对象只是从外部看待审美和人生的关系.朱志荣教授认为人生必须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并且从审美关系入手将其和自然、艺术一起作为审美的三大对象.我们认为,在朱志荣先生的人生美学理论中,展现出人生美学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本文就拟对这些可能性作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3.
正生活中有美,只要留心观察,许多美好的人和事就在我们身边。扎根于生活的文艺家善于观察,他们眼中有美,心中有美,笔下也有美,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具有审美价值,能用真、善、美的东西去打动人,感染人,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样的佳作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要求,能起到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功利需求导致人自我本性的逐渐丧失,人的诗意安居作为一种审美现象引入反映了人们对审美人生的渴望。人在生存和发展中一方面想要得到物质的功利的满足,另一方面又意欲摆脱此中的纠缠与负累,人生的诸多意义也因此被不断遮蔽了,世界存在着的美也在人们的心底悄然流逝。但人不能就此沉沦,人既要能正视现实的苦痛,也要敢于和善于在悲剧性的生存中进行快意体验,只有在心灵阳光的普照下人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和谐,人生的境界也由此而高远。  相似文献   

5.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研究中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理论前提.反思前人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得与失,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和审美情境的关系中深入探讨美的本质,并辩证认识审美过程中审美认识和审美价值评价、审美的社会性和个体性的关系,正确区分美的本质和美产生的根源,以及自然美与社会美、艺术美的产生根源和审美机制,是十分必要的.循此路径逐步分析不难得出:美是事物通过其外在形象表现出来的某些客观属性,在一定社会生活情境中基于某些相似性和主体发生的“物心感应”或“心灵默契”,具有引起主体的某些想象和联想,唤醒其社会的人生的经验,默契其价值观念和人格特性,丰富其认识,从而使其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灵愉悦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人生是美好、多彩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人生追求。它是一条没有回程的单行线,每个人都用自己所有的时光前行。几何教学是形体的教学,也担负着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人生理想的重大使命。如何在几何课堂教学中既让学生学好基本的知识,又让学生学习中体悟几何知识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生哲理,让学生的思想、心灵在课堂的学习中闪出更多的光芒,是几何课堂应有的价值追求,也是几何教师应有的教育境界。  相似文献   

7.
红旗渠及其精神是人类实践的产物,是人的主观意识、情感与客观对象的统一,是合规律性(真)和合目的性(善)的统一,是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以其生动的感性形态显现出人类的积极向上、迎难而进的本质力量,因此,具有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由于对事物真实性的遵循,对设计美的追求,及抑"恶"扬"善"给人们所带来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影响,使得真、善、美成为设计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在实践中,出现了很多的将真、善、美、用不同方式表达的优秀设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审美境界和道德境界分属美学和伦理学两个学科领域,但又都是人生的正面价值体现,也是人生的一种理想状态。二者之间不应混淆,却又有着内在的相通之处。审美境界不是纯然客观的形态,而是主体在审美对象召唤下产生的整体性心灵状态,其中包含着道德情感,古人称之为“胸襟”。人的审美活动之所之能臻于“境界”,恰恰是由于有道德价值的介入,否则无法达到境界;道德境界体现了最高的道德价值,以“至善”为其核心价值,儒家的“仁”或“诚”等都是达到了至高的道德境界。道德境界不是外在的约束而致,而是以内心的自觉来践行来达到,其中包含着精神的幸福感和悦畅感,同时,也有审美的因素在其中。  相似文献   

10.
大运河除具有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意义之外,还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突出的审美属性。从审美形态上看,它囊括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技术美等审美形态。从审美范畴看,它既崇高,又优美。研究大运河的审美价值,对于丰富运河文化研究内容、深化其内涵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潘杰 《学海》2007,(6):208-211
就生命而言,水是万物之源,水文化与生命起源及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是一个同构的过程;就审美而言,美是和谐的美,和谐的美是水的美的特性.水的特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是一种审美对象,更演化为一种审美体系.水的自然之美、灵动之美、风格之美,激发人的想像,给人以启迪,并在文化的发展中不断地传承光大.  相似文献   

12.
庄子由老子对道的客观实体性的强调转入对精神性的阐发,讨论了美、真与道的关系,并提出了道境和体道的人的概念。他指出人要顺应自然之真,从而获得美,才能达到人生无限自由之道境。  相似文献   

13.
方宇颂 《天风》2002,(12):36-37
去伪存真,弃恶扬善,化丑为美,是人类永不止息的追求目标。人间因为有了真、善、美,在历史的长河中才产生许多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才有篇篇智慧的诗章,件件不朽的作品。世界因此丰富多彩而美丽,人与人因真诚而和谐,人生活因善良而美好。人生的价值、意义在追求真、善、美中得以体现。人是造物主的杰作,是按着神的形象、样式被造的(创1∶26)。形象样式指神的公义、真实、圣洁、仁义、良善、智慧等神生命中具体素质而言,也可以说是真、善、美。人既是按着神的形象受造,那人里面就有从神而来的生命构造。良心就是其中之  相似文献   

14.
孔孟老庄美学思想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瑾 《中国道教》2003,(2):19-22
儒道之学重在人生,本无意论美,其美学思想皆出自审美化的人生哲学。故,论儒道美学即论其哲学也,亦即论其人生境界观也。一孔孟之学以“仁”为根本,“成仁”乃其理想;老庄之言以“道”为宗尚,“体道”是其归宿。两家本旨多有不同,前贤有治世治身之说,时彦有入世超世之判,皆以法度、自然明两家轸域。审美精神之歧异亦无外乎此,盖先有人生境界观而后有艺术审美论也。1.美善相乐与自然真美孔子论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缘《韶》主尧舜禅让以德,而《武》主武王征伐以力。此美善相乐…  相似文献   

15.
月亮,自古以来就给人以美的感受.无论是关于它的神话传说,还是有关的文人诗词都赋予了它丰富多彩的审美内涵,寄托了人们的审美理想,并以一种弱美的形态存在于人们的心灵中.千百年来,人们在第二世界中以它抒发着自己的情思,借它渲染着感伤的意蕴,通过它表达着对和谐圆满的无限追求,并通过实践来探索它那无穷的奥秘和承载的理想.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道教的审美思想通过大量的文学作品宣传,进一步渗透于社会文化生活之中.道教的美学观念与许多文学艺术形式相结合,由此得到具体化、形象化的艺术表达."苦-乐"的道教美感转化论通过戏剧、小说、诗歌等文学艺术形式否定了功名、事业、家庭等传统的价值观念,体现出人应超越浮生,及早修行,获真成仙才是人生之大美大乐的道教审美思想.丑-美的道教美感转化思想在明清文学小说作品中也转化为一种独特的文艺美学判断-"德"的美(道之美)才是更高的、真正的美.  相似文献   

17.
“真”的原则.“善”的原则、“美”的原则是人类活动的当然之则.人类整个实践活动都是遵循这三大原则的.凡是美好的理想,必是真、善、美的统一,儒家理想也是如此.无论是“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还是以“圣贤”为中心的人格理想,它们都包含着这三个基本要素.所谓“真”,即它来源于现实,反映了客观规律提供的现实可能性,体现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和当然法则;所谓“善”,它反映了人的要求、目的,符合人的利益需要,实现人的价值追求;所谓“美”,它是人们一种美好愿望,是在现实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构想的一个蓝图,在人的思想和行动中协调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关系,达到一种融洽与和谐,而为主体带来情感的愉悦.与真、善、美三种要素相对应的就是人们的认识、行为和情感,或是理智、意识和感受.对真、善、美统一的理想追求,也就是儒家在精神生活上对求真、向善、爱美理想的追求和实现.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  相似文献   

18.
和合意义价值世界,可为善的价值世界。意义是人在社会践行和社会交往活动中以语言为载体所传达的观念、情感和意愿,是关于生存世界内涵、属性、特征和原理以及人对其价值评价、价值取向的表征。和合意义世界的追求是对善的价值的追求。和合善的价值世界,大体上是依人生价值学、道德价值学、心灵价值学顺序展开的。和合是人文世界特有的价值创造过程及其精神自由意境。和合之路不是自然之道,而是自由之道。  相似文献   

19.
在长期的文化生活中,人类已经形成了某种固定的审美传统,其根本特征,可以表述为:和谐、宁静、轻松、惬意、莺歌燕舞、和风细雨.总之,一切的一切都要秩序井然,可以理喻.西方人称"不含奇迹的人生是最合宜的人生",中国人称"平平淡淡才是真".这里,"不含奇迹"、"平平淡淡",正是传统美学与文化的根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三个角度讨论周瑛的哲学思想和境界追求:一是真,包括哲学之真,科学之真,历史规律之真和认识之真,达到"感应之机在我"的实践自由;二是善,包括社会正义之善,个体生命之善和自我与他人相处和谐之善,达到"制物而不制于物"的道德自由;三是美,包括性情理之美,标格与风韵之美,意气神与精壮妙之美,最后达到"神与天游之真趣"的审美自由.这三种自由集于周瑛一身,成就了全面发展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