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小英  杨海燕  王丽娟  石友梅 《心理科学》2006,29(5):1063-1067,1048
本研究在Friedman实验范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系统教学”变量,探究教学与4~6岁儿童未来时间认知能力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1)“教学”是影响儿童未来时序认知的主要因素;(2)“点估计策略”与“习俗时间单元概念策略”是两种主要时间认知策略;(3)儿童未来时间认知策略的发展遵循从感性直观到抽象概括的发展规律;(4)“教学”是影响其未来时间认知策略的主要因素;(5)4岁儿童已能区分未来事件的时距信息,且其未来时距认知具有分段性。  相似文献   

2.
自我参照范式是探索自我认知发展的重要范式,找到一个可靠方法获得一份稳定结果一直是儿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研究以3岁至5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所有权参照进行编码、图片再认和源判断进行检测。为了结果的稳定可靠,每位儿童需要参加4次测验。结果显示,图片再认上4岁、5岁儿童出现自我参照效应,源判断上3岁、4岁儿童出现自我参照效应。对源判断结果分析发现,自我参照成绩在各年龄组间保持不变、他人参照成绩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二者发展趋势的差异是5岁儿童源判断上没有自我参照效应的主要原因。以上结果说明,3~5岁儿童普遍存在自我参照效应,但测验方法会影响该效应的表现年龄;其次,自我源判断能力的发展早于他人,3~5岁之间他人源判断能力是在持续提高的;另外,4次测验间的比较证明,源判断测验较之再认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用实验验证短时距守恒性的存在,并考察不同年龄的儿童在短时距守恒性判断上的特点和发展水平。本研究提出了衡量儿童短时距守恒性判断发展水平的参照指示。结果显示:(1)儿童在短时距时间守恒性判断上有年龄特征上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连续发展的过程,具体体现在儿童短时距守恒有三个发展水平,5-8岁为第一水平,9-10岁为第二水平,11-12岁为第三水平,各水平儿童使用的策略不同。(2)各组儿童所采用的认知策略随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抽象不断进步,在时距守恒中各认知策略出现的顺序为:恒等性——同时性——互补性——逻辑性。(3)儿童时间守恒能力的发展和完善要迟于、难于空间守恒能力。  相似文献   

4.
儿童“期望值”判断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 7岁、9岁、12岁小学生和成人大学生为被试 ,让他们在 5种实验任务中进行期望值判断 ,以探讨儿童期望值判断的发展。结果表明 :(1) 7岁儿童就能够在简单任务中进行概率推理和正确判断事件的期望值 ;(2 )儿童对概率和价值两个维度相乘关系的认知呈现发展趋势 ,但其乘法规则的运用仍逊于成人水平。而成人期望值判断的成绩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3)在期望值相同的情况下 ,儿童更注重事件发生的概率而相对忽视价值  相似文献   

5.
徐凡 《心理学报》1989,22(1):70-77
本实验分别从运动、照片和“地图”方面对4岁、5岁和6岁儿童在真实空间中的心理旋转及对参照信息的使用等空间表征的发展作了初步考察,结果发现,(1)运动部分客体定位最容易,“地图”部分其次,照片部分最难,(2)心理旋转能力在不同的实验方式下有不同的表现;(3)儿童的自我中心性反应也是相对的,并不一律依存于儿童的年龄,还与客观标记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采用三个典型的随机性认知任务(点分布认知,一维分布认知,二维分布认知)系统考察了7~14岁儿童随机性认知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随机性认知的发展随年龄增长而动态变化,7~10岁表现出上升趋势,而11~14岁表现出下降趋势。点分布认知的发展在7~11岁为缓慢上升,至12~14岁保持稳定。一维分布认知的发展在7~10岁为缓慢上升,在11岁开始迅速下降,至13~14岁趋于稳定。二维分布认知的发展在7~14岁始终处于较低水平。10~11岁是随机性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7.
方格  方富熹 《心理学报》1991,24(1):3-11
本研究探讨儿童对年龄认知发展的过程和特点。主要结果表明:(1)在呈现刺激数量相等的条件下学前儿童对年龄时序相对可变性的认知成绩低于对相对固定性的认知,对前者的认知表现出学龄前、学龄后两个明显的发发阶段;(2)学前儿童对出生次序的认知成绩低于对年龄大小的认知成绩;(3)儿童对年龄将来时的认知表现出由近及远、由短及长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8.
关于物体重量认知的研究是探讨儿童整个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美国和中国儿童利用语言标签基于重量进行归纳推理的发展特点及跨文化一致性。实验人员利用语言标签提示三个外部知觉特征完全相似物体中的一个物体,随后要求儿童从剩余两个物体中选择一个他们认为和目标物体共享语言标签的物体。研究考察儿童是否能够基于物体的内在属性重量进行类别判断。结果显示:(1) 4岁和5岁儿童以重量进行归纳推理显著高于3岁儿童, 4岁和5岁儿童之间的差异不显著;(2)美国和中国4岁和5岁儿童的表现均显著高于随机水平, 3岁儿童与随机水平没有显著差异;(3)美国2岁儿童的表现边缘低于随机水平, 6岁儿童显著高于随机水平。总之,儿童利用语言标签进行基于重量的归纳推理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美国和中国儿童在发展特点及年龄转折上具有跨文化一致性, 4岁儿童具备了利用语言标签进行基于物体内在属性归纳推理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人们对时间的认知一般是通过各种周期性的参照物,如人体生理节律活动,自然界周期性变化与日常生活的周期更替,钟表,日历等;或通过物体运动速度、时间、空间的相互关系;或两者兼而有之间接地进行推断的。对儿童来说,认知时间比空间要困难得多,这和儿童的整个认知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皮亚杰曾以物体运动速度、时间、距离的相互关系所组成的作业研究过儿童的时间认知的特点。其实验安排是让儿童比较两个运动物体所经历的时间(起点相同,终点不同;终点相同,起点不同;速度不同)。结果发现7、8岁以前的儿童在判断运动物体所花时间时,常常把时间和距离混淆起来,即以物体运动的距离为参照来判断运动物体所经历的时间。他们没有考虑到速度、距离、时间三者的度量关系(速度=距离/时间,即V=S/T),直到十、十一岁儿童才能达到度量形式的时间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0.
新近研究结合日趋成熟的标量计时模型及神经学相关依据提出,情绪诱发的生理唤醒会加长主观时距,而注意唤醒会缩短主观时距,且各自有不同的发生特点。本研究选取3、5、8岁被试,系统探讨了800~3200ms范围内,儿童在高兴和生气两种面孔表情刺激下的时距知觉特点,并以中性面孔表情作为参照。研究发现:(1)3~8岁儿童都已具备明显的时距知觉,但时间敏感度随年龄的增加而提高;(2)3~8岁儿童时距判断均会受到情绪的干扰,情绪刺激下的主观时距长于中性刺激下的主观时距;(3)3~8岁儿童生气表情下的主观时距长于高兴表情下的主观时距,生理唤醒效应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3.5~6.5岁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20名3.5-6.5岁儿童为被试,用访谈法研究了他们对死亡特征、外延和原因的认知,结果发现:(1)他们对死亡认知是随年龄发展而提高的,但在水平上存在差异;(2)对死亡抽象认知能力有所提前;(3)对死亡认知表现出自我中心性和情感性。  相似文献   

12.
以80名3-5~6-5岁儿童为被试,用个别访谈法和关键词编码法研究了他们对人、事、物三个维度(随时发生性、伤感性、难修复性)的丧失认知及其与亲密度的关系,结果发现:(1)他们对丧失认知是随着年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但在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2)对广义和狭义死亡的认知具有一致性;(3)丧失是一种破坏性情感,对儿童情感的伤害程度与其对所爱的人、事、物的亲密程度有关;(4)对丧失认知表现出自我中心性和情感色彩。  相似文献   

13.
四岁儿童的自我参照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探讨4岁儿童的自我参照效应。实验1与实验2分别采用3(4岁、5岁与7岁儿童)×2(自我参照与他人参照)与2(3岁与4岁儿童)×2(自我参照与他人参照)的混合设计。120名被试对物品进行所有权(ownership)识别并报告"这是我的××"或"这是李明的××",然后将图片放入相应的纸盒并再次报告,两分钟后进行自由回忆。结果显示:(1)自我参照条件下4岁组、5岁组与7岁组儿童自由回忆率有显著差异,他人参照条件下没有差异;(2)自我参照条件下4岁组儿童的自由回忆率显著高于3岁组,他人参照条件下没有差异。这说明,4岁儿童已经具有自我参照效应,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参照条件下的自由回忆率呈现递增趋势,表明儿童自我参照效应的发展性特点。  相似文献   

14.
方格  刘范 《心理学报》1983,16(1):61-71
本研究的目的是继续探讨不同年龄儿童对运动速度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被试为5—11岁儿童共205人,每组28—30人。采用个别实验。主试改用仪器显示在三种不同条件下的两个光点的等速匀速运动。令儿童比较它们的运动速度。每做完一个项目后不管儿童回答是否正确都要求他们说明理由。 实验结果表明:1)本实验条件下儿童对光点运动速度的认知同对玩具小汽车速度的认知有大体相同的发展趋势和年龄阶段的特点。2)本实验中儿童对光点速度的认知在以下几方面有别于对玩具小汽车运动速度的认知:a.从8岁起儿童依据两个光点之间的距离判断速度的人次随年龄增加。b.当儿童不能整合时、空因素时,空间因素的优势作用有减弱的趋势。3)较大儿童能采取各种策略主动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5.
采用被试内设计,研究了90名3.5~5.5岁儿童时序认知能力。结果发现:(1)3.5岁儿童基本上不具备时序认知的能力,儿童的时序认知能力在4.5岁到5.5岁间出现快速发展。到5.5岁左右,大部分儿童已具备时序认知能力。(2)不同年龄的儿童都表现出对现在的认知最好、对过去的认知次之、对将来的认知最差的特点。(3)3.5岁和4.5岁儿童还不具备判断时序先后的能力,到了5.5岁以后,儿童知道了什么是先发生的,什么是后发生的,具备了判断时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5—11岁儿童两种空间关系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馥  刘范 《心理学报》1982,15(2):50-59
本实验是研究5—11岁儿童对面积和垂直这两种空间关系认知的发展。判断相等面积是探讨儿童掌握“等量减等量所余相等”原理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课题中不同变化因素对儿童认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儿童判断相等面积的认知过程主要可分为直觉判断和推理判断,似乎存在一种由前者发展到后者的过渡形态。儿童处理垂直关系时,除了垂直于斜面和垂直于水平面的形式之外,还有处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中间形式存在,这是从垂直于斜面向垂直于水平面逐渐变化的发展过程。两个实验结果都表现随年龄而发展的趋势,其中有两个突出的阶段性特点,即六至七岁发展最快,各项指标差别显著,七至九岁组成绩上未显露增长,在这一阶段中儿童认知易受课题条件变化的影响,各个指标较其它年龄组变化大,这可能是发展中的过渡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西方实证主义导引下的儿童时间认知研究范式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渐入困境。以四种常见范式为突破口凝炼,困境是:(1)钟表时间认知范式能否涵盖儿童时间认知的全部内容;(2)各范式的使用与不同时间思维间能否有效适配;(3)共同量值系统(common magnitude system, CMS)能否从行为层面为儿童时间认知作出根源性解释;(4)在暂未发现成人时间认知特定脑机制的前提下,儿童时间认知脑机制的探索有多大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等。诸困境折射出学界对儿童“经验”、“线性”时间的斜重;对“观念”、“周期性”时间的慢轻。中国时文化讲求以时间统摄空、物、人四者为一体,未来研究可将儿童时间认知归置于“时间-事件”背景之中,从具身情境、人际互动、时间言语习得与行为管控等方面超越。  相似文献   

18.
以小学六年级思考型和冲动型儿童各32名为被试,通过考查儿童在完成不同难度拼图任务时的表现,探讨不同认知风格儿童在问题解决中认知活动和元认知活动的差异。结果发现:(1)在线与离线元认知监控均表现出认知风格与任务难度的交互作用。在简单和中等任务中,思考型的儿童运用更多的在线元认知监控,进行计划和检查的时间更长。离线元认知监控的差异只表现在简单任务中,思考型比冲动型儿童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预测和评价;(2)在问题解决结果上,认知风格不同的儿童完成任务的时间没有显著差异;(3)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冲动型儿童解决问题的操作步数多于思考型儿童;冲动型儿童更多地使用主体参照策略,而思考型儿童更多使用线索推断策略。  相似文献   

19.
学习第二语言对儿童的认知能力和一语发展产生何种影响,是当下二语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本研究通过实验法,选取不同学龄期的汉语母语小学儿童,考察高、低英语熟练程度的学龄儿童在认知控制能力和一语词汇通达上的行为反应表现。结果显示:(1)英语熟练度高的二年级儿童比熟练度低的二年级儿童表现出更小的转换代价和Simon效应量,而英语熟练度不同的中高年级(四年级和六年级)儿童在认知控制任务上的差异并不显著;(2)英语熟练度高的儿童比熟练度低的儿童产词量少,并且英语熟练度高的中高年级儿童对比同年龄组熟练度低的儿童表现出更长的图片命名反应时。研究表明:(1)学龄儿童的认知控制功能随年龄增长而增长,二语学习对学龄儿童的认知控制有促进效应,并且这一效应随儿童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弱;(2)二语学习会影响儿童的一语词汇通达表现,并且这种影响随年龄增长而不同。  相似文献   

20.
3~8岁儿童自尊发展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自编的《3~8岁儿童自尊教师评定量表》,探讨了3~8岁儿童自尊发展的年龄和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3~8岁儿童的自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4岁和7岁可能是儿童自尊发展的转折年龄;(2)3~8岁儿童自尊发展存在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自尊发展水平显著高于男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