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鹏 《哲学动态》2008,26(2):83-87
自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发表之后,科学哲学领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我们可以用两个"转向"来表述之.首先是"社会学转向",这一转向主要是由STS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学派SSK来完成的,其主要观点就是将科学视为社会利益的建构,即科学成为科学,其评判标准并不在于自然(是否与自然相符合),而在于社会(是否与社会利益相符合).第二个转向是"实践转向".  相似文献   

2.
认知心理学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一种新运动和新方向。有人曾经把认知心理学的出现,誉为心理学的一场“革命”,其作用类似于20年代出现的行为主义。这种看法虽然遭到不少人反对,但自从本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心理学起了重大的变化,这却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  相似文献   

3.
论作为"成己"的 Ereignis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海德格尔后期哲学的重要术语 Ereignis 从其词源、语义和用法上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提出海氏这一概念所表达的四重"共属一体"的关联,即存在和人、存在和时间、存在和思、存在和语言(道说)的四种"同一性"关联,认为这一关联应该译为"成己"或"成其己".本文还在引证中改译了一系列海氏著作中译本中的译文,表明以"成己"来译海氏这一术语可以贯通与之相关的几乎一切其他术语,从而结束目前海氏中译本中译名过杂而不清晰的现状.本文借此破解了海氏著作中一些令人百思不解的难懂之处,有助于凸现海氏一贯的思维进路.  相似文献   

4.
旷三平 《哲学动态》2005,3(10):11-14
一马克思发动的哲学革命是否意味着整个形而上学历史的终结 近代哲学以来,没有什么思想比"形而上学"更遭人批驳和唾弃的了.甚至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也曾对形而上学展开过批判,他们都怀有试图"走出形而上学"的最初愿望,但最终却不得不重新回归"形而上学".也就是说,德国古典哲学内部首先发起的攻击,虽然形成了对形而上学的最初打击并使它出现了明显的"裂痕",但是这种攻击充其量属于形而上学内部的"颠覆和造反".借用卢卡奇的一句话说,就是"走向内的道路",即反对形而上学又坚定地走向形而上学的道路.德国古典哲学家们虽然没有也不可能完成对形而上学的真正"颠倒",但毕竟为后人走出形而上学的"怪影",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因此,他们的哲学可以说既是诱入形而上学的"鬼火",又是走出形而上学的"路标".  相似文献   

5.
刘云 《学海》2007,(5):114-118
二战后,美国借"杜鲁门主义"大规模从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干涉希腊事务,一步步导致希腊内战激化.战争给本已积贫积弱的希腊造成严重损失.而这场战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或尽早结束:一在于希腊共产党一贯倚重政治斗争路线,缺乏武装斗争的勇气和经验,在美国冷战政策逼迫下不得已开展了武装斗争;二在于所谓的来自苏联的威胁并不实际存在,苏联不积极支持希腊革命,亦无意在希腊与美国"冷战".  相似文献   

6.
一、语言逻辑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逻辑从它创立的时候起,就是同语言的研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在以后的发展中,传统逻辑始终没有完全脱离自然语言。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说传统逻辑是古典的语言逻辑。数理逻辑产生以后,一些哲学家用来分析自然语言,研究思维和语言的内在联系。五十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借助于类似逻辑的手段,创立了转换生成语法,引起语言学的一场革命。从乔姆斯基学派分化出来的生成语义学派,则更多地使用逻辑的方法研究语言。  相似文献   

7.
张丰乾 《现代哲学》2008,(1):109-116
历代儒者引经据典,从"民之父母"的角度出发,对统治者提出了亲民、爱民、保民、富民等要求.但是,近现代以来的思想史研究者,对于古代社会君民关系的这一基本理论似乎未着笔墨.本文集中讨论了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早期儒家学派关于"民之父母"的思想,归纳出其中至少包含了"民之父母"需要符合"必达于礼乐之原"、"使民富且寿"、"同于民之好恶"、"顺而教之"、"有父之尊,有母之亲"等原则.孟子则借用"民之父母"的理论痛斥当政者"以政杀人"、"率兽食人"、"使老稚转乎沟壑".荀子指出当天下的最高统治者堕落为"民之怨贼"的地步,统治阶级内部其他符合"民之父母"标准的领袖可以以"革命"方式取而代之.在今人看来是"乌托邦"的这种构想,在儒家看来是应该而且能够实现的蓝图.儒家之外,<管子>提出,"法"才是"民之父母",在"法"的层面,即使是有所过错,也可以有办法弥补,不至于酿成大患,可以看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后期逐渐发展起来的"新艺术史"学派为艺术史这一传统学科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与研究视角,阿尔珀斯被认为是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她的观点和著作引起学界极大的兴趣和争议。她认为荷兰视觉文化是"描述的"艺术,这一观点在学者中得到诸多讨论,文章以此观点为基础,结合其论文和著作,探究阿尔珀斯对研究"新艺术史"领域的推动作用及其本身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树人 《哲学动态》2003,(11):34-36
在读柏拉图对话文体的哲学著作时,好像自己也置身于与哲人的对话之中.而那睿智和深邃的哲思,就在对话中自然地流淌.哲人已逝,但著作尚存.对于已逝哲人,后人只能借研读其著作与之对话.就是还在世的当代哲学家,能与之直接对话的机会也不多.真正与之对话,也只能研读其著作.现在的问题是:当人们在研读哲人的著作时,是否意识到是一种与哲人的对话?有自觉的对话意识与没有这种意识会有什么不同?甚至可以发问:存在不存在这种对话的可能?对话如果可能,那么这种对话可能包括哪些内涵?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四大学派即道、儒、墨和法家的思想不仅直接影响推动中国文化,而且流转到世界各国各地使异国学者也悟到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深奥。其中,道家学派代表性著作《庄子》有很大的实际作用。有的人认为庄子的思想只是很复杂的哲学概念而已,它的实际作用并不是很大,读《庄子》的最大的作用是锻炼古文而内容方面对现代的人没有可以学到东西了。还有些人把《庄子》这一部著作当作有浓厚的文学色彩的中国浪漫主义杰作。但是,从《庄子》这一部著作的内容来考察现存的一切问题或者从这位先秦的思想家的哲学观念来切入、分析并揭开现代世界任何一…  相似文献   

11.
西汉易学始于田何,传至孟喜而发生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动因是一部"<易>家候阴阳灾变书".由于此书没有流传下来,因此,其内容具体如何不易断定.但我们可以根据孟喜的学术背景来对此做一番考察.根据史书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孟喜的父亲是当时著名的春秋学家和礼学家,由此可以推断孟喜的思想应该受到其父的影响.正是在这种学术背景下,孟喜才诈造了一部"<易>家候阴阳灾变书",对易学进行了革命.其以<月令>的十二月时令为基本构架,融合了春秋学的阴阳灾异思想,以六十四卦来解说一年节气的变化,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卦气说.  相似文献   

12.
达尔文在150年前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首要机制的进化理论,引发了达尔文革命.本文主要分析迈尔关于达尔文革命的有关论述,揭示这场革命的实质,即,它不仅是一场科学革命,而且也是一场思想革命.它对西方传统观念的许多重要方面(设计论、宇宙目的论、人类中心论、本质主义等)提出了挑战.同时,迈尔还提出了"种群思维"、"物理主义"等概念,有助于人们理解达尔文思想的深刻内涵,并且从-个侧面反映出迈尔的科学观和科学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施国胜 《道德与文明》2002,(1):70-70,74
经济伦理源起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这一所谓"经济伦理运动"逐步推向全世界.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活动中的道德问题已受重视,90年代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经济伦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产生并逐渐深入发展,其主要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经济伦理体系,其中经济伦理范畴及其体制是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4.
上个世纪末,一本名为<数字化生存>的著作曾经风靡一时,人们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个奇妙的未来新世界:"我们将拥有数字化的邻居,在这一交往环境中,物理空间变得无关紧要,而时间所扮演的角色也会迥然不同.……当你从视窗中向外眺望时,你也许可以看到距离5000英里和6个时区以外的景象.……阅读有关巴塔哥尼亚高原的材料时,你会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你一边欣赏威廉·巴克利的作品,一边可能和作者直接对话."①"将来,休斯敦的医生将可以通过电信和虚拟现实的技术,为远在阿拉斯加的病人做精细的手术."②应当说,这本书中一些仅仅是作为设想的情景,在今天早已成为现实.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码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面貌,如今,互联网、电子游戏以及用途更广泛的虚拟现实技术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生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15.
援仁入礼仁礼互动——对"克已复礼为仁"的再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援仁入礼 在<论语>中,我们没有看到孔子关于什么是"礼"的论述,没有给"礼"下定义.这可以说是孔子的一贯风格,就如同他从来不给"仁"下定义一样,而只是在对"仁"的具体实践中言"仁",在对"礼"的具体实行中言"礼".  相似文献   

16.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美国一些著名的报刊,如《时代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导报》、《成功)、《商业周刊》、《新闻周刊)等纷纷报道了在美国企业中悄然兴起的一项新的运动──创意训练,称这是美国企业在日趋复杂的竞争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新手段.有人甚至断言,这将带来美国企业发展的一场革命,一个创意的时代即将来临。所谓创意,就是创新.任何一个管理者都清楚地知道: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现代企业掌握竞争优势的秘诀,不再仅是埋头苦干,抱守以往牵行的成功经典模式而已,而应当是求新求变,不断创新,企业需要新的创意以保持创…  相似文献   

17.
陈叶 《学海》2005,(1):173-177
"宁信而不顺"是鲁迅先生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种翻译主张.多年来中国译学界大多从翻译的层面对其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多是贬谪或负面的.本文指出,"宁信而不顺"不是一种翻译技巧或翻译标准,也不是"矫枉过正"或"意气用事".它是鲁迅提出的一种理性的文化主张,是他为中国的新文化建设而发出的呐喊.它是鲁迅文化观的反映,与他的"拿来主义"思想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法理学界曾就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有过论战,英国牛津大学法理学教授赫伯特·哈特发表了《法律的概念》一书,形成新分析法学派,另一方是以美国啥佛大学法理学教授富勒为代表,他发表了《法律的道德性》一书批判对方,成为新自然法学派在美国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晚明王学学者周汝登的"学派归属"问题做重新考察和认定。周汝登与王畿并不构成真实的学承关系,而是一种有意要"追认先师"的认同行动。周汝登决定认同和担当这一学脉之传承,并在万历中期浙中学者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可。与此同时,他也同时与泰州王艮家族交往颇多,在学脉上属于"一脉关情"的同道。本文展示万历时期思想史的这一画面,并认为黄宗羲在更晚时期写作的《明儒学案》不是一部可以在"学派归属"问题上修正的著作,而是作为"理学之书"构成思想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宗教在美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代表美国精神的<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都与基督教传统中"天赋人权"的思想有深厚的联系,宗教与美国最早的移民浪潮、美国的革命以及民权运动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直至20世纪末,仍有96%的美国人信仰上帝,98%的人定期祷告,人们普遍认为美国是西方国家中宗教色彩最浓厚的,甚至有人还将教会比作美国公民的道德孵化器.可是,9·11以后,这种普遍的观念却遭到了严峻的挑战,导致了美国大众媒体上所说的"教会危机"或"信仰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