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道德的主体性本质任建东主体性的本质在于其超越性。道德的主体性是道德主体在道德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理性实践。这一理性实践既可以是对原有的道德规范的履行,又可以是在原有道德规范之外的新的道德实践。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道德的主体性是道德主体对其"为我性"的超越。道德主体是道德实践的发出者,主体之利害荣辱是主体行动的静态意念趋向,它决定着主体以何种方式去实现何种目的,这就是主体行动的"为我性"。道德的主体性原则就是首先要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良好的道德伦理,克服其为了自身而对自然的强取豪夺,实现人类对其"为我性"的超越,使人类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二)道德主体性是道德主体对旧道德规范的超越。旧道德规范为主体活动设置了重重障碍。道德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在这一受压抑、被限制的环境中挣脱出来,实现对旧道德规范的超越,确立新道德规范。道德主体性原则内在的隐含着的这两个方面,是道德主体性不可缺少的两个环节,它使主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自身特殊的功能效应。首先,从道德主体性的个体效应看,它具有完善自我的功能。道德规范经过道德主体的实践体验,由道德他律转化为道德自律。道德主体实现了这一转化,才真正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  相似文献   

2.
所谓个人道德主体性就是指个人在道德生活中居于主体地位,它是人的主体性的特殊表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个人的道德主体性与客观制约性是辩证统一的。个人道德主体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它以活生生的社会实践为基础。它植根于个人与道德的本质联系,因此它深刻地体现在道德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问题主要涉及主体、主体性和主体性实现(即自由问题)这三个密切相关的问题,这里着重就主体性与自由的关系问题谈些看法。 何谓主体性?笔者认为,所谓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中对客体所处的主体地位以及人作为主体的质的规定性。人在实践中对客体所处的主体地位是指人在实践中对客体处于主动、积极的支配地位,而客体广般处于被动,消极的被支配地位。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改造和被改造、认识和被认识,利用和被利用关系。当然,主体也有受客体制约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在道德领域里,意志自由的真正含义首先是指道德主体对道德规范必然性的认识。“善”以“真”为前提,道德主体的意志自由只有认识和把握了道德规范的必然性才是可能的。从认识论角度,可以把道德主体意识划分为如下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5.
康德是西方主体性哲学的集大成者,在他的以三大批判所建构的主体性哲学体系中,道德自由的主体性是最突出、最核心的部分。本文试图从康德道德哲学的主要著作《实践理性批判》的基本环节:实践理性原理、实践理性对象、实践理性动机中,对之加以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的尊"我"思想既有一个形成的历史过程,也有一个隐然成形的内在逻辑结构。在存在论层面,王夫之论证了肉身性之"我"在尽孝、尽忠的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地位。在道德领域中他激烈地批判历史上诸种"无我"论,要求挺立个体之"我"作为道德承担者与实践者的主体性地位,殷切呼唤豪杰精神,号召个体具有承担"大公至理"的道德担当意识。在认识论及社会历史领域,其尊"我"思想表现为重视"我"的认识能力与认识主体的地位,在"变化日新"的历史过程中对"明日之吾"(即未来之我)充满着期待。王夫之的尊"我"思想是对阳明心学重视道德主体性思想的正面继承与发展,初步体现了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重视个体精神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7.
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的价值问题,早在30年代批判当时绝对主义天皇制意识形态和封建的、资产阶级道德的脉络中,从与道德的阶级性、社会性的联系中就有零散论述。战后初期(40年代末期),围绕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理智论倾向和“无视人的问题”,展开了“主体性争论”。其中,在关于“个人主体”与“社会主体”、主体性中历史的社会的认识与自我的  相似文献   

8.
自由可划分为观念自由和实在自由,观念自由因仅在主体意识中产生,总是表现为对各种限制的力图超越,而实在自由因需在主体与对象的共在关系中形成,则必须正视和承认各种限制.道德作为一种利益关系的调节者,必然具有基于各种关系限制的约束性,但由于道德是人的内在需要,因而其约束性也会表现出一种自觉自愿的主动特征.道德自由作为自由与道德的概念组合,既是自由的道德与道德的自由之内在统一,也是约束与任性的统一,当主体成为纯粹的道德主体、主体之性完全成为道德之性时,约束即为任性,任性即为约束.此时,主体便达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道德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9.
中西自由的用词相同,并不能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价值趋同。由于中西自由的方法论歧异,在自由的含义、自由的主体规定、自由的作用与价值、自由的实现路径上,都存在根本的差异。西方新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方法论,离开自由的主体,片面夸大为主体的个人自由,实质是一种非历史的方法。自由作为道德价值观归根结底是一个实践问题。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自由践行原则是,坚持尊重自由与尊重规律、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自由与实践、自由与限制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0.
道德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的一个基础性的根本问题。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对道德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解和规定,制约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甚至制约着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目前,学术界的一些争论,比如围绕道德的主体性问题,道德的规范、约束、调节职能与道德对主体个性自由发展的肯定激励职能问题,以及群体道德与个体道德的关系问题等等的争论,其实质都归结于对道德本质的理解问题。这些争论主要反映在下列同志的文章中:肖雪慧:《人的主体性是一切道德活动的原动力》(载《光明日报》1986年2月3日;夏伟东:《略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