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汶道 《天风》2004,(11):32-33
基督徒对财富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认为:一切赚钱的行为都是邪恶的。在实际的生活中,没有人不希望自己拥有较多的钱,基督徒也不例外,因为你可以拿去解决人的需要和自己生活的需要。 基督徒不是越穷越好、越穷越属灵,圣经里没有这样的道理,基督徒应该各样都是富有的人,这才是圣经的真理,因为上帝是让无变为有的上帝,是叫贫穷走向丰富的上帝!  相似文献   

2.
静思生活和行动生活是基督徒的两种修行方式。作为20世纪杰出的德国基督新教神学家,朋霍赞尔用其一生的时间思考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并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信仰。朋霍费尔将上帝的形象视为受难的上帝的形象,指出做门徒的代价就是和上帝一起受难。朋霍费尔的狱中神学对二战后基督教神学思想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对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代科学家信教与以往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并不信仰有人格神的宗教。依普朗克的话语,“我一向就是一个具有深层宗教气质的人,但我不相信一个是有人格的上帝。”具体来说,当代科学家信教有这样几个特点: (1)信仰宇宙宗教。典型的是爱因斯坦的宗教观。“我相信斯宾诺莎主张的那个通过现存事物井然不紊的和谐而将自己启示给人的上帝”。这个上帝不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那个上帝,而无宁说就是宇宙。在他看来那隐藏于自然之中,始终绝对有效的近似自然规律的和谐就是上帝。大千世界从宏观到微观都体现着的和谐、对称、秩序、美,令人油…  相似文献   

4.
刘若民 《天风》2004,(11):18-18
基督徒生活在世界上,与非信徒生活在一起,而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日常的生活中难免会有一些疙疙瘩瘩的事发生。基督徒,就是已经认识上帝,接受耶稣基督为个人救主,与上帝、与耶稣基督有正常关系的人,应该对那些来自别人的误解、他人的毁谤、一些闲言碎语能正确地对待与处理。处理得好,不是一味地忍受,而自己的内心却并不能放开;而是个人因着真诚的信仰、与上帝有合宜的关系,并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广大的心"去看待和化解那些来自他人的伤害。  相似文献   

5.
魏真 《天风》2010,(8):62-62
<正>很多甚至是每个虔诚的基督徒都经历过,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却听不到上帝的声音,在自己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上帝却袖手旁观……以致因此对上帝失望。近日读了杨腓力所著的《无语问上帝》(Disappointment withGod)一书,作者将信仰的疑问  相似文献   

6.
<正>我们应该相信上帝吗?我们需要上帝来做好人吗?我们需要上帝来解释宇宙的存在吗?在这本为新一代而写的新书中,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不应该这样做。道金斯综合运用科学、哲学和比较宗教的知识,以审问所有宗教系统的不真实,并向所有年龄段的读者解释没有造物主,生命如何出现的,如何演化的,以及我们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对于任何希望理解生命意义和信仰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具有挑战性、震撼性和启发性的书。  相似文献   

7.
卢龙光  叶菁华 《天风》2005,(6):22-23
上帝信仰的重要性上一期探讨了信仰是什么,今期开始探讨我们信仰的对象。《尼西亚信经》开首宣认“我们信独一上帝”。这个信念是基督教任何信念的出发点:假如没有上帝, 这个世界和人类就不会是被创造的,世界的存在目的和人生的终极意义也就无从谈起。假若没有上帝,耶稣就不可能是上帝的儿子,而只是一个普通人(无论他如  相似文献   

8.
《天风》2017,(6)
正一方面,基督教是一种信仰,是关于上帝和耶稣基督的信仰,也是人的"终极关怀"(田力克语);另一方面,基督教是一种文化,是在某种程度上带有神圣性和超越性的文化。也就是说,基督教的核心是信仰,用赵紫宸的话来说,"基督教是基督"。但基督教信仰,一直以来都是借着文化加以表达、加以传播的,离开文化,也就没有真正的基督教信仰。  相似文献   

9.
如果有人说西方哲学里有一种“基督教哲学” ,那么没人会感到惊讶 ,但是 ,如果说有一种“犹太哲学” ,那么许多人即使不感到惊讶 ,也会觉得很陌生。当《现代犹太哲学》 (傅有德等著 ,人民出版社 ,1 999,1 2 )一书摆在笔者面前时 ,我多少就有这种感觉。犹太民族贡献给西方世界乃至全人类的最伟大财富是以《圣经·旧约》为核心的一神教信仰。作为一种文明看 ,这种一神教信仰与古希腊文明的不同就在于 ,前者强调的是在践行神圣律法这种活生生的信仰实践中去领会上帝存在的真实性 ,去追寻和接受生活与世界的真实意义 ,而后者则要求在思想中 ,在…  相似文献   

10.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的上帝"(可12:30;另参太22: 37-40;路10:27),这是耶稣所说基督徒最大的两条诫命之一("其次就 是说:'要爱人如己'"),意即是要我们以全部的意志、情感、理智、力量, 毫无保留地爱我们所信仰、所崇拜的上帝。有些人认为,基督教信仰最重 要的是对上帝的感受和经历,也有人说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生活实践上帝的 旨意。这些都没错。然而,理智、理解对信仰也同样重要。事实上,最大 诫命中"尽意"一词的"意"字,原文正是指理智、思想、理解力和理性 思考的能力。我们信仰上帝、敬爱上帝,是整个人去信、去爱,不能把脑 袋放在一旁,否则便会容易出现偏差,甚至变得盲目迷信,异端也因此而 起。历代基督教向来强调,信徒对信仰必须有正确的理解,以免陷入错谬 的信仰之中。  相似文献   

11.
王齐 《世界哲学》2012,(2):23-31,161
本文以互读的方法试图揭示克尔凯郭尔与尼采面对基督教信仰所采取的截然相反的态度。克尔凯郭尔坚持生存者需要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而尼采认为上帝的"全知全能"性正是上帝要被杀死的原因;克尔凯郭尔极力张扬基督教人本主义思想,而尼采则批判基督教人本主义的虚妄性和奴隶本性。尼采认为,克尔凯郭尔的基督教上帝正是形而上学式思想的残余,因此克尔凯郭尔的哲学在根本上是一种"基督教哲学";是尼采彻底颠覆了形而上学,真正使哲学的关注点落实到了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2.
傅献祭 《天风》2006,(9):30-33
基督教既是教义性的信仰,也是伦理性的宗教。教义是其内涵,伦理是其外延,二者的有机结合才构成真正的基督教。基督教的教义性表现是,以信经宣告信仰,以圣经确立并检验教义,以教会活动践行教义。基督教的伦理性在于相信一位伦理的上帝,这位上帝必然要求基督徒重伦理、讲道德,尤其注重爱、圣洁和公义。教义性和伦理性相结合,一定能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顾云涛 《天风》2002,(7):50-51
上帝的创造与救赎是基督教中两个重要的教义。创造和救赎是三位一体上帝的工作,是我们基督徒的基本信仰之一,是完整的统一体。如何看待上帝的创造与救赎的关系是目前中国教会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一、轻创造重救赎而产生不良的信仰状况从目前中国教会信徒的信仰情况来看,造成了一些信仰上的误差与偏见。在信徒中出现了极端的个人主义功利色彩的信仰。具体而言,信徒最关心的是自己的罪是否能得到上帝的赦免,自己的灵魂是否能得救。将拯救仅仅归结为个人的得救,一种带有功利色彩与个人主义色彩的信仰。这种罪恶观导致了一种误解,即把基督教仅仅看作是审判的宗教,将上帝视为审判官。拯救、灭亡、天堂、  相似文献   

14.
<正>这本书提出了不能接受基督教信仰的四个理由:上帝的沉没;上帝的懒惰;信仰证据的缺乏;微调论(证明上帝存在的设计证明的一个变种)的不可能,即宇宙看来真正是无神的宇宙,而决不是看起来是基督徒的有神的宇宙。这本书简明务实,几乎囊括了所有相关问题。该著作不仅为世俗人文主义者、为无神论者所阅读,也为一些基督徒所阅读。从这里人们可以领略到人类理性的光芒和力量。  相似文献   

15.
是什么使宗教如此强大?是什么使人们即使背叛宗教,还誓言信仰宗教?是什么使人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别人信仰宗教的荒谬却蒙蔽于自己的信仰?该书对这些问题做了独一无二的精彩阐释。该书认为"上帝"如同病毒一样,存在并发挥作用;没有宗教,人们可以生活得更有道德;抵御"上帝病毒"的有效工具便是科学与批判  相似文献   

16.
“伊玛尼”一词系阿拉伯语的音译 ,意即“信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支柱。认识一个时代 ,就不能不去认识这个时代人们的信仰体系 ;了解一个民族 ,就不能不去了解这个民族的信仰支柱。信仰的状态表征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味 ,并与其发展、振兴、辉煌紧密相关。一个人的信仰支柱存在于他的全部生活历程中 ,存在于全部生活的价值追求与价值寄托中。在大力倡导精神文明的今天 ,信仰是不能简单地否认和抛弃的。任何有价值的信仰学说都不同程度地适应着现代文明实践的需要。伊斯兰教信仰也不例外。伊斯兰…  相似文献   

17.
袁世国 《天风》2005,(3):28-29
成为上帝的门徒需要代价吗?传统的信仰不是告诉我们,称上帝为父,就等于说是他的儿女吗?这确实不错,但我们当明白,今天,我们拥有上帝儿子的名分和权利,不是基于我们自己的功劳,而全在乎耶稣基督、上帝的儿子的真实关系上有分。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儿子,人因着接受耶稣基督成为生命中的救主而同样成为上帝的儿子,这是一种真实的身份,不是一种比喻或者虚假的自我安慰。但我们当十分小心并且对这身份有清楚的  相似文献   

18.
信仰是人们对某种宗教、主张、主义或某个人极度信任,把他作为自己的榜样或生活的指南,并为之奋斗终生。这里,我们不讲其它什么信仰,只讲讲对天主的信仰。对天主的信仰就是人们对他召叫的回应,把他作为唯一的真神去信奉和跟随,并把自己的一切,包括工作、生活、生命...  相似文献   

19.
在这本书中,作者拒绝超自然概念,并考察、分析、驳斥了有神论者提出的无数证据。他说:“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要人们改宗无神论……而是要证明对上帝的信仰是非理性的、虚妄的。如果一个人愿意继续信仰上帝,那是他的权利;但是他不能再以理性和道德的名义为自己的信仰辩护。”  相似文献   

20.
实践     
信仰的实践把单纯的“头脑知识”转化为“心灵的事情”,即整个人的事情。这正是信仰所表示的根本意思。在信里,上帝是真真正正地和我们同在。在祷告中所思索的“上帝”,成了活生生的,可以面对的实在。当我们注意“知道”和“实践”之间的区别时,祷告在整个信仰生活中的地位就变得非常显著了。比如说,知道创造和整个被造世界是上帝的礼物,与把这个知识实践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并且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