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风》2015,(8)
<正>我是《天风》的忠实读者。我爱《天风》,喜读《天风》的文章;它是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我不知《天风》复刊前的内容如何,但我深知《天风》从1980年10月20日复刊后的点点滴滴。因我从《天风》复刊后至今的35个年头,每年都订阅,从不间断;并且将每年的《天风》装订成册,保存至今,无一遗漏。转眼间,《天风》创刊70周年,复刊35周年,我感慨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还记得35年前的一天,当收到《天风》复刊号时,我一到家门口就迫不及待地打开《天风》,一边走一边看,爬楼梯时还  相似文献   

2.
胡志刚 《天风》1995,(2):6-7
自1994年12期《天风》拿到手,我手头已经有27期了。可以说,《天风》是我的新朋友。比起老读者来说,我读过的《天风》还不算多,但是这一位新朋友,我与之相识是一见钟情,相见恨晚。每一本《天风》我都读过三四遍以上,这样算来,我也已经读过100多遍了。《天风》激发我的爱心,伴随我的灵程道路。我读《天风》  相似文献   

3.
《短诗精读》一书,要选用我原发于《福建文学》的一首禅诗《对面一墙迎春花》,并要我“随便说说创作的背景和思路”。我想了很久,才记起来这首诗是书赠一位青年诗人的。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个早产的胎儿。我决计把这篇并不成熟的文字抛到学术界,是因着两个不无衷曲的考虑:(一) 牟钟鉴①在他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评价及其历史命运》(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9期,以下简称《命运》)一文中,对我的《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及其时代特质》(载《光明日报》1986年5月26日,以下简称《特质》)一文提出诘难后,经由我的答难(见《哲学研究》1987年第9期文章《答牟钟鉴》),再次向我提出了诘难(见《哲学研究》1988年第9期文章《澄清与探讨》,以  相似文献   

5.
满耕 《法音》2003,(8):37-40
最早接触《金刚经》是在15年前,记得那时候每周必到香港佛教青年协会参加经论研讨班,聆听畅怀法师讲说《金刚经》。印象最深刻的是,法师在解释经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后,我仍然是懵懵懂懂,一头雾水,但这并未减少我对《金刚经》的热爱程度。此后我将《金刚经》作为日课之一,希望藉由每日的持诵,熟能生巧,渐渐了解《金刚经》的真义。不久,我在台湾聆听沈家桢居士讲述他与《金刚经》的一段深厚因缘,接着承蒙同窗挚友、曾任西来寺监院的满兆兄馈赠赵孟瞓手书的《金刚经》复印本于我,这个因缘再次燃起我对《金刚经》一…  相似文献   

6.
黄克剑同志的《我是在什么意义上“借用马克思的话”的?》(载《哲学研究》1987年第9期)一文,就我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评价及其历史命运》载《哲学研究》1986年第9期)一文的某些涉及他的批评意见提出反批评,我表示欢迎。我觉得其中有些是双方行文不  相似文献   

7.
左东煜 《天风》2022,(6):23-23
看着书柜里的几本《天风》,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和《天风》之间的几个小故事. 我原来并不知道《天风》这本杂志.信主后,我心中常有感动,就会写一些小诗,聊以自娱.有一天,我无意中在教会的书报架上看到一本1998年5月的《天风》.我下意识地把它拿起来翻了翻,看到里面有《禾场艺歌》栏目,刊登的是原创的赞美诗.我能不能也给《天风》投稿呢?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用平信的方式把自己的小诗《主啊!我算什么》投递了出去.不久,我就淡忘了这件事.  相似文献   

8.
《读者》刊物1996年7期有4道征答题,其中有一道题是: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脑海里马上显出《圣经》这部书,于是,我拿出笔和纸写上了《新旧约全书》,写完后,我马上寄去《读者》编辑部,我急着告诉广大读者朋友,是这本《新旧约全书》改变了我的人生。 我生父是中学语文教师,母亲是小学语文教师,在我的生活环境里,有所有知识分子家庭文化气氛  相似文献   

9.
我不是信徒,也不是神学家或宗教学家,但《圣经》却是我的案头书之一。我读《圣经》,是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也可以说是从“好读书、不求甚解”者的角度。从我这个角度看,《圣经》确实是一本充满精神  相似文献   

10.
自从一本叫做《绝对隐私》的通俗读本在市场上“火”了一“把”后,随之跟风出现了不少克隆读本,而一些出版单位似乎也相互较上了劲,你出了一本《单身隐私》,我就来一册《非常隐私》,市面上有了《我和  相似文献   

11.
何丽野教授《从文本考证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意识的思想》(《哲学动态》2010年第10期)一文对我的《关于唯物史观的再认识》(《哲学研究》2009年第3期,以下简称《再认识》)一文进行了商榷。我在感谢何丽野教授对《再认识》一文进行关注和仔细阅读的同时,看到商榷文章除了涉及到  相似文献   

12.
正一、《渭阳》序的文献基础《诗经》中的《秦风·渭阳》写一位贵族在渭阳赠别舅父,诗曰: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毛诗》认为《渭阳》作者是秦康公罃。康公时为穆公太子,其舅氏晋公子重耳流亡至秦国,在秦穆公的  相似文献   

13.
我的红娘     
房伟清 《思维与智慧》2006,(4):M0003-M0003
7年前,我是一名新兵,班长带着我们几个新兵到团部图书馆打扫卫生, 整理图书,摆放在醒目位置的《思维与智慧》一下子吸引了我,那是我第一次阅读《思维与智慧》。以后,每逢双休日,我就向连队请假要求到图书馆看《思维与智慧》。不久,我转了士官,有了工资,便订了一份。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20,(11)
正今天是2020年10月20日,同工的微信朋友圈发了"三自历史上的今天"的内容,赫然写着:40年前的今天,《天风》杂志复刊。我即从书柜上找到一本封面早已破旧的《天风》,封底果然写着——《天风》复刊号,1980年10月20日出版(定价:六角)。此时此刻,重新捧起这本已经发黄的《天风》复刊号时,我还真的有点心潮澎湃。回想那一年,我还在高中就学。主日去教会,城里一位牧师给了我一本《天风》复刊号,郑重地对我说,  相似文献   

15.
方广錩 《法音》2007,(5):44-46
六卷本的《方立天文集》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与方立天先生相识二十余年,他的新著我往往先睹为快。有所收获、有所感触便写下感想。故读了他的《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后,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书评一篇;读了《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后,在《人民日报》发表书评一篇;读了《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后,也写了一篇书评,  相似文献   

16.
有一次,我在和一位弟兄交谈时,他问了我一个有关圣经的问题:"《箴言》12章21节‘义人不遭灾害,恶人满受祸患’可不可以在教会讲台上当做神的应许来教导人?"我说:"可以,但是要用《约伯记》和《传道书》来加以平衡。因为《约伯记》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17.
楔子自从1982年我写了《群巫初探》(刊《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4期)之后,“群巫”问题一直萦迥在我的脑际。记得早在1980年內蒙古举行首届全区民族科学讨论会时,我曾写过一篇《鄂博考》,阐述蒙古民族这一古文化遗物的“祭坛”作用。依我的理解:近鄂博的地方应是人们群居的根据地。我在该文中曾征引《周易》爻辞来论证这  相似文献   

18.
安超华 《天风》2006,(3):43
六年前,我患上肾衰竭尿毒症,养病期间,信主的妹妹给我送来一本圣经,叫我到上街基督教堂听道。起初圣经看不懂,耳朵聋听不到神的话语,信主信了半年还不知啥是啥,感到苦恼。后来,一位信主多年的老大姐成为我的邻居,给我带来一份《天风》杂志, 我识字不多但能看得见、听得懂,我读了《天风》之后,真是得到圣灵感动,觉得心里十分畅快。从那以后,每年都要积极去订《天风》杂志。真是天上的灵风吹醒我这愚昧之人,使我恍然大悟,灵风擘开我的眼睛,解开圣经的奥秘,发出亮光,照亮我前面的路。感谢主,感谢《天风》传递了主爱的真谛,圣经的真道。《天风》使我明白了天上的事情和天下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15,(6)
<正>读初中时,我有幸在叔父家看到《天风》,甚觉新奇。可惜"文革"中,《天风》停刊,叔父先被抄家,后进"牛棚",我再无机会看到《天风》。"文革"结束,宗教政策开始变暖,我又见到了《天风》,并在叔父的影响下订阅了。但那时的我,作为一名初中教师,整天忙于手头的工作,疏懒于灵命的追求。即使偶有闲暇,随手翻阅一下,然而竟像一位来去匆匆的过客,对所见之事,没有留下多少清晰的印象。我对《天风》的真正关注,始于改革开放之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以全面贯彻落实之时。从那时起,在我心里,《天风》就像一扇打开的窗户,扑  相似文献   

20.
20年前 ,《医学与哲学》创刊的那一年我跨进了大学校门。我从 2 0年前对《医学与哲学》的一无所知 ,到今天受聘为《医学与哲学》的特邀编委 ,可以说《医学与哲学》伴我渡过了对我个人来说最为重要、也最为宝贵的 2 0年的光阴。 2 0年来 ,《医学与哲学》给了我许多启迪 ,也让我逐渐学会了思考。可以这样讲 ,从我提出全息生物医学到涉足科学美学 ,从我关注、介入中医学重大理论问题及其发展战略问题的探讨到对现代时间针灸的拓展 ,每行一步无不渗透着《医学与哲学》的启迪和帮助。1 《医学与哲学》帮助我重新认识了哲学2 2年前我读高中时 ,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